影的观后感(精简3篇)

时间:2013-05-01 08:27: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影的观后感 篇一

《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剧情片,该片以中国古代的权谋斗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皇帝与影子之间的故事。观看完《影》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影子这个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影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神秘而又有些恐惧的存在,它与我们的身体紧密相连,却又难以捉摸。在《影》中,影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皇帝的影子不仅仅是身体的投影,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影子的存在使得皇帝能够在不亲自出现的情况下掌控天下,同时也保护了他的安全。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皇帝本人已经失去了自由。他的影子代替了他的存在,他只能在阴暗的地下宫殿中生活,无法享受阳光和自由。

与皇帝的影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军的影子。将军的影子不仅仅是一个身体的投影,更是他的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将军的影子在战场上左右军队,保卫国家,他的存在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安全和稳定。然而,将军的影子也暗示了他的缺陷,他只是一个影子,无法真正感受到战斗的痛苦和困难。他的影子代表了他的力量和威严,但也意味着他的冷酷和无情。

通过影子这一形象,影片探讨了权力、自由和个体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我们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不能被他人的影子所束缚。就像电影中的皇帝一样,他失去了自由,只能被影子所控制。而将军则是另一种极端,他只顾着自己的影子,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这种权力的极端只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和混乱。

《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通过影子的形象,让我反思了权力的本质和个体的自由。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故事的影片,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作品。

影的观后感 篇二

在观看《影》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张艺谋的电影一直持有很高的期待。然而,这次观影之后却感到有些失望。我认为《影》的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导致了观众在观看时很难理清头绪。

首先,电影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让观众很难辨认。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影片中出现了多个皇帝、将军和影子,他们的身份和关系常常令人困惑。虽然在片中有一些解释,但是这种复杂的关系让影片的整体剧情显得有些混乱。

其次,电影的节奏过于缓慢,让观众有些无聊。《影》的剧情发展缓慢,特别是在一些对话和思考的场景中,电影的节奏显得有些拖沓。观众可能会有一种无聊和厌烦的感觉,导致难以全神贯注地观看整个影片。

最后,电影的视听效果并不出色。尽管《影》在场景和服装上做得很精美,但是整体的视觉效果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影片的音乐设计也很一般,没有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总的来说,《影》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节奏和视听效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电影中有一些思想深刻的元素,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影片其他方面的不足。希望张艺谋导演在以后的作品中能够更加注意这些问题,提高电影的整体质量。

影的观后感 篇三

影的观后感

  01

  其实我特别享受看完电影会让我愣住的那个瞬间,就是那种导演的名字都放出来了,我却要愣到将近鸣谢才拿包走人。今天看完影,大概全场都愣住了,没有人立马起身就走。

  看完《影》其实是比《我不是潘金莲》来的更加享受,但不至于酣畅淋漓,所以我也很理解有的声音在说不好看。《影》全片都在下雨,还有浓重的山,连室内都是水墨画和水墨纹的衣服;所以刚开始看情绪就是压抑着的,但这种压抑比不上《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构图,几乎所有的情景都在一个圆形的框架里就算画面再彩那也是拘束的。不是比较,只是主观角度上更加欣赏《影》。

  《影》最大的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主题就是掌权者的驭、辅佐者的欲、胜利者的愚、女人的玉和育。其次就是太极阴阳、刚和柔、男人和女人。最后女人都沦为了牺牲品,但也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我们晓彤不甘成为求和的牺牲品,杀了我们磊磊;俪俪最后到底有没有逃出去也是给观众留以想象的空间。通篇的大主角是男人,但是在最后对战时大家一起迈出了女人的步伐,真正是讲女人促进了成功,成就了男人。

  但是在人物刻画上,我有一点小拙见,邓超在刻画两个主人公上,都督刻画的很成功,但是对于影--靖州,刻画的不够,人物最后的野心来的有点突然,前面的铺垫不够。同时别的角色:田战,塑造的也不够,在最后知道影终于真正替代了都督的时候那种复杂的情绪没有刻画出来。

  影片里还有很多小的细节和暗示我就不说了,还是要自己体会。我也猜到票房不会特别高,就像前段时间的《江湖儿女》。换个角度想,消费去影院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图个快乐轻松还有爽,看大片特效的爽和喜剧的乐呵还有剧情片的高潮迭出。现在的年轻人压力也蛮大的,如果看完电影情绪得不到释放,还得压抑着和便秘一样,谁愿意买单呢?所以其实也反映了现在这个社会幸福指数不高,大家压力这么大事儿这么多,所以更愿意短时间内快速的.高潮,去释放压力,而不是耐着性子细嚼慢咽完一部不那么爽的电影。

  02

  当初在《找到你》、《无双》和《影》之间选择的时候,我毅然选择去看这部《影》,我错过了《英雄》这部具有完美中国风的历史影片,于是决定在影院一睹中国风的美好画卷。

  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坏就能评价这部影片。说它好,可它明明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之处,比如长公主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也有一些老套的剧情,比如盒子里头并没有人头;说它差劲,可是冥冥之中感受到有力量感。不想以业余的眼光去评判大家之作,只是茶余饭后聊聊自己的感受。

  这部影片给我一个词“虚实”。无所谓柔,无所谓刚。无所谓真,无所谓假。柔可以克刚,假可以胜真。原来琴瑟之音可以成为一把刀子,原来昏聩只是表象,原来信任就是怀疑,原来女子可以抵得过千军万马,原来伞可以成为利器,影片的琴瑟之音是精妙之笔,可以是对王的反抗,可以是心灵相通的默契,可以是爱,可以是夫妻对峙的工具,可以是激战……在黑白的泼墨之间,声音一直是情感表达的工具。

  从影片开始,王的角色就令人生厌,昏聩、懦弱、愚蠢,他恐惧旧土收回造成即将到来的战斗,罢免大臣,将长妹嫁于仇家,那句“做妾,也未尝不是办法”引得影院哄笑,是嘲笑。从朝堂验伤,王以“新伤”诈都督那一刻起,我们开始转变观念,王是一个隐藏起来的人。可后来他在朝堂上宣布不许再提收复旧土,并用鄙陋的箭术射杀都督心腹,我又开始怀疑,他到底是隐藏了机智还是愚蠢的可怜。影片最后,王救影子,亲手杀奸臣,刺杀真都督,我才真正明白他从一开始什么都知道,他是那个隐藏最深的人。他的角色在虚实之间不断变换,让人琢磨不透。如果非要说演技的话,我

觉得王的肢体语言是他要装扮成的样子,而眼神应该是要隐藏起来的那个他,可我并没有在演员的眼里看到故事。

  长公主是天真聪明有骨气的角色,从收下杨平刀子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把刀子最终会落到杨平身上。一个柔弱的女子怎么会杀掉破掉父亲刀法的天才少年,可是恰恰因为她是女子,所以杨平才会卸下警惕去听那句“我把它还给你”,悲剧结尾。所以长公主的设定一方面点明“以柔克刚”,一方面成为战胜杨家的一个关键。

  我不得不提都督心腹,他是朝中唯一知道都督秘密的人,朝堂以箭刺身的作为令人佩服,所以他是忠诚、勇敢、机智的象征。可是,他真的是这样吗?王是通过谁知道了都督秘密?如果他没有为王做事,为什么他的秘密训练为何长公主都知道?如果他不是王的人,当一切胜利,他为何穿上朝服如此理所应当坐在了庆功宴上?他是影片中未被揭晓的神秘的存在,他是虚的。

  再谈谈影子,为爱停留,为爱成长,为爱翻身。为了小艾甘做影子,他得到了她,可是得到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成也亡,败也亡”,都督断不会留他性命。影子的母亲究竟是谁杀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事,这一死让他明白,他一定要成为真的,而不是以影子身份活着。所以,不管都督最后一番话是真是假,王是真是假,影子都要杀了二人洗脱自己,让二人成为自己的垫脚石。他成了真的。

  谁又是真的,谁又是假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可不就是影片中重复出现的八卦阵。

  03

  中国的历代曲调都没有被怎么记录过,反倒是曲牌名和楚辞及韵律诗被广泛流传,这就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语言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加注重思想和观点,并非情绪的渲染。

  张艺谋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导演代表,上学时学的无非是西方的视觉构图和意境传达,讲述的东西是都是关于戏剧的矛盾冲突。随着《红高粱》的成功,也许就是张艺谋初心,电影写意感很强,氛围烘托给力,说实话我觉得台词都多余。恰好是这样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属于老谋子自己的韵律基础。

  再说就是,《英雄》。我个人很认同的一部片子,很经典,经典到不需要讲什么故事,因为中国的骨子里就是家天下,还需要表达什么观点?一切的算计和说辞都是微不足道,老天不仁待万物以为刍狗,为了天下都很合理,谁死谁生需要选择和计算吗?

  国师正是有恢宏的视野,大肆挥毫泼墨的意境视觉表达,他表达的是可观和主旋律。

  《影》还是关于天下的故事,很纯粹,直接了当,只是镜头和画面更写意。

  关于电影的标准,一个是画面感,一个是语言故事。很明显张艺谋是个画面大师,让中国电影在制作和美感的品质上可以和国际水准相比高下,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审美的特点和制高点。至于语言故事这方面,也许和国内的制度有关系吧,毕竟莫言获奖的小说也就一个。

影的观后感(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