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的观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15-07-03 03:23: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一

近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观看了电影《成长教育》,这是一部讲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问题的影片。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影片以两个家庭为主线,通过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和影响。一个家庭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他们成为优秀的学生,追求升学和金钱的成功。另一个家庭则是注重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西方式教育,鼓励孩子追寻内心的梦想。通过对比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孩子的成长需求。

首先,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中,学习成绩被视为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孩子们被要求死记硬背,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和个性,丧失对生活的热情。电影中的男孩小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但是缺乏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他的成绩非常好,但是内心却感到空虚和迷茫。这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电影中呈现了西方式教育的优势。在电影中,女孩小雪的父母注重培养她的个性和兴趣。他们鼓励小雪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她的自信和独立性。小雪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父母也全力支持她的选择,帮助她实现梦想。通过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家长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电影中也呈现了教育的平衡之道。在电影的结尾,小明的父母意识到了他们一味追求成绩的错误,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鼓励小明追求自己的兴趣,帮助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绘画。这个转变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可能性和改变的力量。教育不应该是一味追求成绩和金钱的工具,而应该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途径。

通过观看电影《成长教育》,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引导。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途径,而不是束缚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和有梦想的人。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二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电影《成长教育》,这是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影片,通过展示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探讨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

电影中,一个家庭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他们成为优秀的学生。另一个家庭则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内心的梦想。通过对比,电影带给观众一些思考:何为好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

首先,电影中呈现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在这个家庭中,孩子们被要求死记硬背,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的成功。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只是机械地学习和应试。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们缺乏自信和个性,丧失对生活的热情。电影中的男孩小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但是内心却感到空虚和迷茫。这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孩子的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电影中展示了西方式教育的优势。在另一个家庭中,孩子们被鼓励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女孩小雪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父母也全力支持她的选择,帮助她实现梦想。通过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家长应该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电影中也呈现了教育的平衡之道。在电影的结尾,小明的父母意识到了他们一味追求成绩的错误,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鼓励小明追求自己的兴趣,帮助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绘画。这个转变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可能性和改变的力量。教育不应该只是追求成绩和金钱的工具,而应该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途径。

通过观看电影《成长教育》,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家长的关爱和引导。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个性和兴趣的途径,而不是束缚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和有梦想的人。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三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高中女生与成年男人的奇特历险,珍妮和大卫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两人在一场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着她的大提琴,这时大卫开车从她旁边经过,他并不直接邀请珍妮上车,只说为大提琴考虑,不能让乐器淋雨。面对这种高水平选手,珍妮只能放松警惕,她无法不中招。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大卫在人情世故上的娴熟。一次见到珍妮的妈妈玛乔丽,大卫说自己不知道珍妮有个姐姐。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足以让玛乔丽心旷神怡,从而对大卫介入女儿的生活大开绿灯。珍妮的父亲杰克相对保守,一心指望着女儿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对珍妮和大卫相处。大卫这样的成功人士没准可以给女儿提供一条捷径,为什么要横加阻扰?

  两个监护人偶尔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时候是默许。就在这种无阻尼的环境中,大卫一步步让小女孩脱离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轨道。由课余时间参加音乐会开始,到周五缺课参加油画拍卖,接着离开家跟大卫一起度周末,下一步干脆去了巴黎。两人跟热恋中的情侣无异。珍妮梦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学、美食、音乐、绘画、法国电影和旅游构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卫让她的人生愿望一一得到满足。

  珍妮是个比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对学校里的同龄男生的追求并不在意,也没有特殊的激动。反而对30岁的大卫产生好感,因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梦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是这些太过华丽的东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有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进入了牛津大学。

  看了《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之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要太过急躁,要会忍耐。我现在是学生,外面世界的缤纷无异会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时机未到,就算现在进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给自己的未来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龄、学识、修养、能力都适合的时候,这样就可以减少面对社会的压力。那个时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这种类似的经历。女主角跟大卫在一起过着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随便相信轻易的来的奢侈,没有付出是不可能轻易收获的。端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做好自己现在该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着不可能的事情。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四

  朋友推荐我看了一部电影《成长教育》。几天过去了,我一直念念不忘。

  据悉,这部电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于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要让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女生都看一看,让迷茫中的她们认清方向,清楚人生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先说电影的故事吧。一个16岁的女孩叫珍妮,努力学习,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考进牛津大学,父母知道她的目标也为之高兴,期盼女儿能如愿。珍妮爱好拉大提琴,古板的父亲却对学习的认识很功利,非常反对她花更多的时间在大提琴上。珍妮平时也只好背着家人偷偷出去参加演奏。

  在一个下雨天,珍妮遇到了一个成熟的男人,叫大卫。这个大卫看见路边抱着大提琴淋雨的珍妮,对她说:“如果你有点常识的话,肯定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我实在不忍心看大提琴受苦,请把它放在车后座上,然后你在旁边跟着走。”珍妮被他这种风趣的搭讪方式逗乐了,也被打动了,就上了车。大卫告诉她,自己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于是,两人一路上聊音乐,非常愉快。珍妮对眼前这个成熟又幽默的男人产生了好感,重要的是她喜欢有人倾听她的梦想。

  两人相识之后,大卫就带着她去看音乐会,去参加上流社会的派对,去拍卖会买画,去高级餐厅吃饭。渐渐地,珍妮开始怀疑好好学习,考上牛津大学也未必会有好出路。

  她学会了逃课。

  大卫带她去巴黎游玩,一个普通女孩着实被这个浪漫之都吸引住了,在那里,她和大卫放飞了自我。她跟随大卫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上学的事情已经被抛之脑后。

  随后,大卫向她求婚,戴上大卫送的钻戒,珍妮膨胀了起来,觉得嫁给大卫会一辈子衣食无忧,就不再想读书,不再想曾经为之努力的牛津大学了。珍妮的这些变化,让她的同学,甚至老师对她大失所望,但她已经全然不在乎了。在和老师一番争执后,毅然决定退学。

  珍妮离开学校,正准备嫁人时,意外发现大卫原来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有孩子。大卫的妻子告诉她,大卫就是个骗子(用现在的话叫渣男),骗了好多女孩的感情,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而珍妮的父母本来也认可大卫这个人的,却没想到这个人是个骗子,一家人深受打击。尤其是她的父亲,他内疚又羞愧地对珍妮说:“爸爸一生都在害怕。”她爸爸这话一出口,我落泪了,这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句台词,最触动人心底的一句话。

  是的,爸爸一生都在害怕,怕自己失业,怕钱不够花,怕女儿在竞争中落败,怕女儿遇人不淑,也怕保护不了自己的女儿。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害怕。

  珍妮崩溃、心碎、沮丧,但也终于恢复过来,幡然醒悟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她回到学校,请求老师帮忙,要求重返校园。但严厉的女校长拒绝了,好在有曾经对她抱有期望的英文老师支持,担负起她课外学习的责任。

  当珍妮向老师求救:“我需要你的帮助。”老师淡淡地说:“这句话我等了很久了。”那一刻我真想抱抱这个美丽又善良的老师。

  一年后,她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看到她骑着自行车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门前经过时,我为她点赞,也为那个为她付出的老师点赞!

  整部电影没有半点说教的意思,却能让人有切肤之痛的清醒。庆幸的是,珍妮懂得迷途知返,回头是岸,及时止损。经过这一次惨痛的经历,相信进入大学的她会更加努力,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路。

  最后,我也很想说一下珍妮的父母,虽然生活不易,希望女儿早日成功过上好生活,但期望不能过于急切,失去本有的原则,结果会害了女儿。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五

  在几天后写这篇观后感,我以为自己已经什么感觉都模糊了,或许还需要再看一次这部电影。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决定写的时候,关于电影的一切纷纷进入我的脑海,唤醒了我看电影时的心情,让我五味陈……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太真实了!人们都说电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成长教育》真实的再现了生活,讲诉的是无数个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内心的波动与挣扎,生活的甜蜜梦幻与幻想的破灭。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她爱慕虚荣、拜金,是的,她确实如此。但一个家境不足以支撑自己美丽梦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个温柔体贴、风度翩翩、多金俊帅的男人时,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个女孩子不渴望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呢?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说“天空会不会放晴,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幸福在终点等着我和你”。这个世界不缺乏渴望爱情的人,但缺乏追求爱情的心。在我看来,女主人公在这个经历了岁月而比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营造的爱情漩涡中不可自拔,她为了自己一心认定的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学业、失去了自己的贞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怜的。对于她,我没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劳而获的人都会发现现实的残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少女心怀绮丽的幻想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慢慢积蓄达成梦想的力量。并不是每种剧情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成长教育》没有迎合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欢美好结局的喜好。其实,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发现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为的那种美好的人时,我以为她虽然痛苦也会果断离开,但是剧情并没有那么安排。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没有高格调餐厅,不能肆意的在巴黎游玩”时,我惊觉人性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人是有劣根性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值得庆幸的是,女主人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适当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经因为不懂事而误解过得老师,更难得是她的老师原谅了她。最后她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她的人生因为一个不负责的男人出现了偏差,这样的一次经历会使她的生命没有过去的急功近利,也会使她如涅磐重生的凤凰那样美丽与耀眼……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 篇六

  今晚和同学们一起看完了《成长教育》这部电影,本来对这部电影兴致缺缺的我,却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对人生的态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直以来,对生活总是抱着赌博态度的我,虽然总把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挂在嘴边,但骨子里还是抱着侥幸态度。害怕吃苦,不愿付出。总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条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径。我只看到那个农夫不费“一兵一卒”在树桩下捡到了撞死的兔子,却忽略了最后的结果,农夫等了一辈子,却再也没能等到另一只。

  “我用我最珍贵的第一次换取一个教训,我的人生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珍妮的这句话,还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无疑给了我当头棒喝,让我彻底看清,一直以来,我的路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还是大家,我们的人生都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我们所期盼的那个彼岸。珍妮以为可以不用再学那些枯燥的、无聊的课程,以为找到了人生的捷径,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得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最终,邪恶的欺骗,无情的抛弃,残酷的现实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层绝美的不堪一击的薄纱,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错了,可是却是以惨痛为代价。相较于珍妮,我们更为幸运。她用她最宝贵的东西换取了这个教训,明白了她的人生没有捷径。这不仅是她的教训,也是我们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从她的教训中学会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像迷失时的珍妮一样,我活在自己给自己编制的梦里。我以为我的人生有捷径,我曾信心满满地以为一定存在着那么一条路,没有荆棘,没有泥泞,不崎岖,不遥远,它可以带着我轻轻松松到达那梦里向往的美丽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无措,哪怕遥遥无期,我却傻傻的近乎固执地坚信有那么一条我现在没发现但将来必然会发现的隐藏着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让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间清醒。我很庆幸,虽然因走错很远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没有捷径!我们的人生没有捷径!惟有踏踏实实地付出,才能稳稳当当地收获!胜利的果实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环需要付出来滋养。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扬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们踏实的脚印和努力的汗水!

《成长教育》的观后感(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