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600【优质3篇】

时间:2016-07-07 07:12: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 篇一

《百家讲坛》是一档非常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节目,通过讲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最近,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期关于明代的《百家讲坛》节目,让我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期节目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主线,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明朝的贡献。通过讲述朱元璋的故事,我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人。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到最终成为皇帝,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智慧和勇气,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我还了解到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时期。朱元璋重视教育,提倡读书,鼓励人们学习。他还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让我深感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知识和智慧的时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除此之外,这期节目还介绍了明朝的一些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的征服和重建等。通过这些故事,我对明朝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对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一个个人物和事件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我来说,观看这期明朝的节目,不仅加深了我对明朝历史的了解,还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热爱。我相信,《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将继续为我们传递历史的智慧,激发我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 篇二

最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档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这是一档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这次观看的是一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节目,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通过讲述这些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我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和解脱,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观看这期节目,我还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文化传承。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礼仪是人们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体现。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也非常注重文化传承,通过传统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将文化传承给后代。这让我深感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传承的文化,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此外,这期节目还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其他方面,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通过介绍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的故事,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法、绘画和音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是一档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观看这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节目,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将继续为我们传递历史的智慧,激发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 篇三

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评论家们说,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存在着一种“收视饥渴”。于是《百家讲坛》就这么应运而生了,紧接着有这么一批以易中天、于丹为首的人物也就活跃在了荧幕上。霎时间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风,叫做“全民送暖”,春天是被春风送来的,但如果像沈阳的春风一样卷着沙尘到处刮刮,也就不是什么好现象了。这《百家讲坛》到底是哪样的风,至今仍众说纷纭。

我读《于丹论语心得》是在模拟考试前后,因为学习的关系,所以并没有认真细读,只是粗略了解了其大概。那时只觉得它是众多《百家讲坛》中的一本,只因为它不是什么“疑案”,不是什么“之谜”,加之舆论哗然,对之赞赏有佳,才买来读的。只当读故事一般,觉得于丹的“心得”不无道理,之后就渐渐忘了。《于丹论语心得》再一次引起我的关注是1月份的一次新闻联播,以及紧随其后的焦点访谈,主要是对XX年一年里中国的娱乐传媒作以总结,其中特意提到于丹和她的这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到处签名售书,这本心得狂卖60万册等等。我买了一套光盘,决定亲自看看这位所谓“美女学者”。看过之后,我的感慨颇多,真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于丹谈不上漂亮,但绝对能看出她是一位受过国学熏陶的学者。于丹说话有她自己的魅力,从最基本的说,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她不说错字,妙语连珠,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先不论她到底讲了些什么,她的语言就可以留住一批观众,这就是许我迩者做不到的。中国的历史上不缺乏研究《论语》这本儒家至上经典的学者、专家,他们语言的精僻,理解的深入,只过不惑之年的于丹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也不科学家能说会道的教师、出口成章的文人。但于丹却可以做到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是因为她兼容了这两者,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赏析视角和表现能力,她能够站在现如今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电视上讲《论语》,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这样一次机会并且逢着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有了这多方的融合,才有了《于丹论语心得》今天奇迹般的效应和影响力。

再说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我只看过前两部,第一部说魏,第二部说蜀。易中天吸引人的地方众所周知,就是他特别通俗的个性语言。比如“美女”、“帅哥”随处可闻,他说诸葛亮是刘备民营企业里的ceo,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还开了个公司……易中天话说得不是字正腔圆,长得也只是五官端正,但他的话中却散发着磁性的魅力。这点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易中天用的就是好多老师为了吸引同学们眼球的惯用的伎俩,就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例,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上物理课可能会收获同样的笑声,但效果不同。易中天顶着一个群雄逐鹿的社会和一个人才辈出时代,他的幽默也带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让历史有了亲和力。

《百家讲坛》称不上学术,它是以普通百姓为听众的一种文化传媒。于丹讲论语是以“现代视角”,易中天讲三国站在“平民立场”,就凭这点他们的讲座搬不进学术殿堂,也使得不少学者哗然惊呼——于丹“将海拔有1。93米的山东大汉孔夫子竟然萎缩了,将一名与柏拉图齐名的人类思想巨人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生活传教士”。于丹说孔子是和蔼可亲的,他的理论是在今天仍可照亮我们的心灵的。这话不假,她让有中学文化的我可以听懂,让哪怕只会识字的农民可以听懂,让监狱的犯人们也可以听懂。这是悲哀还是喜悦?这些人能听、爱听的是于丹以《论语》引出的故事,而正是这些在中考阅读中常可以见到的故事成了于丹讲座的主体。这些人听完后会觉得《论语》很有趣,而使他们忘记了《论语》除了有大海的广度外还有它的深度,怎能几个故事了得?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这话虽然不假,但孔子被称为圣人总还是有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大智慧。易中天的“给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通过现代视角,以三维结构”的个性语言,让不少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三国》的少年忘却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他个人与时代大潮流相悖的思想,占据了少年们思想的主流。妈妈的一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朋友说,复旦大学的教师们对此反应强烈,他们从更深刻的角度挖掘《百家讲坛》的弊端。他们认为《论语》是在封建统治下诞生的经典,是帝王将相们“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法宝。也就是说,没有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前提,《论语》就不会生效,《论语》就不能被推崇,因为《论语》中透着的“君命不可违”的封建专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行不通了。而于丹权权引用了512则《论语》中的几十则,她忘了告诉我们《论语》中有些东西以“现代视角”来看已退出了舞台。《论语》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的确是好的,然而在崇尚民主与科学的今天再将《论语》奉为至尊,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我认为《百家讲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市场运营模式,而且学术的味道也逐渐淡了,正在向商业炒作的方向发展。但民众对于《百家讲坛》的火热推崇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民众正处在一个文化的沙漠,五颜六色的电视节目后面是一片文化的荒芜。于丹如果真的作为一个国学家,她就应该知道孔子也曾说过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也就是“过犹不及”,这样她就不会时隔不久再次登上讲台以同样的方式去讲《庄子》了。

篇二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篇三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

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2017百家讲坛观后感600]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