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9-01-09 08:27: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钢的琴观后感 篇一

《钢的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纪中执导的电视剧,该剧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为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剧集,它深入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性的复杂。

观看《钢的琴》的过程中,我被剧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剧中的主人公王海涛是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青年,他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在文革的大背景下,他的梦想被迫中断,他被派往农村插队。尽管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各种困难,王海涛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音乐的梦想。他利用一台弹不出调的钢琴,通过自学钢琴谱,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巧。他的毅力和执着感染了身边的人,他们也开始支持他的音乐梦想。

除了王海涛的故事,剧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角色的命运。通过这些角色的情节,观众得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海涛的妹妹王思慧。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也是一个有着音乐天赋的人。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尽管如此,她仍然在家自学钢琴,并通过参加一些小型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她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受鼓舞。

《钢的琴》的画面精美,音乐动人。剧中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内心的映射。音乐将观众带入剧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感受和情绪。同时,剧中的摄影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画面呈现,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观看《钢的琴》让我深刻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在那个时期,音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慰藉和希望。音乐不仅能够传递情感,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海涛和王思慧的故事让人们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而言之,《钢的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视剧。它通过音乐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我被这部剧所感动,也被它所启发。它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音乐。

钢的琴观后感 篇二

《钢的琴》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视剧。它不仅仅通过剧情展现了文革时期人们的命运,还通过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剧中的主人公王海涛是一个音乐梦想家。他热爱钢琴,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梦想被迫中断。他被派往农村插队,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尽管如此,王海涛并没有放弃。他利用自学的方式提升自己的音乐技巧,通过一台弹不出调的钢琴,不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他的毅力和执着感动了身边的人,他们开始支持他的梦想。

除了王海涛的故事,剧中还涉及到了其他一些角色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剧中的音乐作品也非常出色,它们不仅仅是背景音乐,更是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内心的映射。音乐将观众带入剧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感受和情绪。

观看《钢的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在那个时期,音乐成为人们心中的慰藉和希望。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还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海涛和其他角色的故事让人们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而言之,《钢的琴》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视剧。它通过音乐和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我被这部剧所感动,也被它所启发。它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音乐。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钢的琴观后感 篇三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 篇四

  今夜无事,静心看了一部国产影片《钢的琴》。之所以在友人从国内带回来的一堆copy碟片中选择这部片子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因为对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长时间了,对国产影片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觉近些年能真实反应国人生活状况的片子并不是很多,貌似忽悠类,脑残娱乐类,高大全类的片子成了主流,荧幕上看来看去,还是10年前那几张老脸在晃悠。

  但是,看完这部片子,我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一声赞叹 :“小制作大内容 钢的琴 父的爱 人间情。好!”

  影片的整个结构框架和剧情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东北某地,承受老国企改制后恶果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能和离婚妻子在争夺女儿的战斗中胜出,和周围一群同样是下岗工人的伙伴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做出了一架钢琴。

  影片以主人公制作钢琴为线索,深入刻画了当时下岗工人的生活状况,残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据的经济条件、仅能勉强度日的临时工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深深展现了主人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对女儿的深切的爱,以及对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还有就是下岗工人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气吧。

  影片叙事性强,整个故事情节紧凑,不拖沓,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是用镜头把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来。虽然朴实无华,但也不是说影片平淡。其结尾有点欧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钢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弃了,因为他的一个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的。但是在女儿归了女方后,他又带着大家一起完成了钢琴的制作,这时候的他不仅仅是在做钢琴,而是为了通过制作钢琴这件事来证明自己对生活的抱有的乐观态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实景拍摄相当不错,如简陋的住宅、脏乱的街道、破旧的厂房,斑驳的围墙、过时的标语,灰色的天空……让观众仿佛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在心中产生不少共鸣。

  《钢的琴》的背景音乐相当不错,老港台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苏联经典歌曲,俄罗斯的摇滚乐轮番上阵,烘托了影片气氛,感染了观众的情绪,也是整个影片中的亮点之一。

  影片的充满东北口音的对白很诙谐,有点小品的风格,但不贫嘴,不招人烦,还充满了喜剧元素。为影片沉重的时代背景稍稍松了绑。

  我喜欢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个敢爱敢恨,执着的东北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人公的表演亦是相当出彩,尽管不显山露水,但是让人感觉他的表演就是这部影片的灵魂,简约成稳顺畅。

  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场面大制作,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导演,把要说的事情讲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让观众认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钢的琴观后感 篇五

  我和花生爸去看了《钢的琴》。之前他不太理解我为啥那么坚持要去看,连变3都不能诱惑我。等结束了出来,他说,真是个好片子。

  电影开演之前我在微博上秀电影票来着。然后七七八八的同学们在说要我写观后感。我现在,除了记录闺女成长中的一些小火花,写的多的东西就只有工作中的项目报告了。看完电影回到家,我真端坐桌前憋着写观后感来着。敲了大概一页A4纸那么多的字,写不下去了。

  今天看到王小山和方恨少又在吆喝这个电影,我也跟着吆喝来着。然后顺便,就着写项目报告的路数,把我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

  1、电影的背景

  电影是在鞍山拍的。虽然我不是鞍山人,但是那些场景我却非常熟悉。

  我家在辽阳和鞍山交界的地方。历史上,我们村曾经属于过鞍山,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时候行政区划调整才被划归了辽阳。所以,到辽阳市内上高中之前,我对鞍山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辽阳:从我家要去鞍山的市中心的话,只需要步行半个多小时或者骑自行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鞍山的1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大红旗。只要坐上这趟公交车,就可以向东过长大铁路到灵山之后再一路向南,经过沙河、立山、双山、对炉一直到鞍山火车站站前。如果想要骑车到鞍山站前的话,据说,可以有另外一个路径,就是不过长大铁路,直接沿铁路西侧的厂矿道路一直到"铁西"再往东拐。

  我离开家有二十年了。近十年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鞍山辽阳可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我的记忆里的鞍山还是原来的那个鞍山。

  那个鞍山是什么样呢?

  那个鞍山被一条铁路分割为两个部分,铁东意味着成熟的居住、繁华的商业区,铁西意味着高炉、烟囱、林林总总的工厂。那个鞍山以火车站和市府广场为核心区,分布着各种商场、政府机关、住宅区,外围则是以大工厂为核心的厂区和配套家属区。这个外围,立山还比较热闹,有和平电影院有二道街农贸市场有三院;沙河就已经萧条,而灵山则意味着小商店小商贩;等到了大红旗,则已经基本上就是农村的面貌了。

  11路公交车这一线,许多站名都以工厂命名,包括过三机床、钢绳厂、北铸、钟表总厂等等。我们村里有不少人包括我的叔叔大爷姑父哥哥等等,都在三机床、钢绳厂和北铸等等地方上班。

  小时候谁家里有"在籍工人"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在籍工人"尤其是鞍钢的那更是吃香,找对象的话,"在籍工人"差不多可以排在第一梯队里,而被称为"市政企业"的市属企业的工人的话,就要稍微差一点儿。鞍钢的"在籍工人"意味着有技术有稳定的收入有劳保,意味着"铁饭碗"。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能拥有铁饭碗真幸福啊。

  国有企业改革、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家没有工人,所以我对这个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离我们村很近的"红拖"(红旗拖拉机厂)、铁塔厂、钢绳厂和北铸的经济效益都开始变差,有很多原来捧着铁饭碗的工人不得不走上社会,自谋职业。

  对于政府来说,这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单个的个人来说,这实在是生

活中面临的巨变。

  2、电影中的人物

  让我定义的话,这个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除了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其他人应该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

  他们这些人,在原来赖以生存的工厂倒闭之后,走上了各自的谋生之路--组织个小乐队给各种红白喜事演出的、杀猪的、配钥匙的、给学校烧锅炉打更的、干脆躲家里怕丢面子不肯出门的…

  谋生的压力之外,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丧偶的、老婆傍了大款之后要离婚争孩子的、女儿未婚先孕的…

  这些人平凡的就像我的三大爷五叔或者老舅,原本是工厂的同事,离开工厂后,是有事没事凑在一起吃个火锅整点儿小酒的朋友。

  他们淡定,淡定到老婆跟人跑了还能调侃着说"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他们也血性,听说哥们的闺女被人欺负了就都抄起家伙去撵那个干坏事儿的小兔崽子;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趁着干活聊天的功夫一个就勾搭上了另一个的相好;他们也齐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儿,聚在一起,就为了完成一个造一个钢琴的梦。

  我说这整个故事像个童话,因为我悲观的认为,他们回到那个已经破败的工厂里造成一个钢的琴,是现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个童话里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3、电影的情节

  最喜欢的情节:一群人开着一辆装着猪肉的卡车,或者坐在驾驶室里,或者站在车厢里抱着猪肉,唱徐小凤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

  最不理解的情节:钢琴造好了,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带领了一群姑娘调西班牙舞。这个过于魔幻了。

钢的琴观后感 篇六

  作为一个鞍山人,看电影很少能有看到自己家乡的兴奋感,一座以钢闻名的纯工业城市似乎也很少入导演的法眼。因此一个半小时的钢的琴让自己暗暗乐了一回,鞍山的景,鞍山的话,虚幻之间,自己仿佛活在了电影之中。

  电影的背景选在了那个大部分国企员工都不愿回忆的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鞍山再也不是响当当的老大哥了。下岗、买断和再就业成为那十几年不间断地被提及最多的几个词;一浪又一浪从破旧厂房里传出的麻将声,一个接一个等待买卖重建的工厂,一群又一群围在门口讨要工钱或是工作的下岗者,电影的调调让自己想起了好多那时候的所见所闻。

  在那段纠结的岁月里,有的人富了,“二斤炉果掺一片扑热息痛”也好,开饭店也行,开卖店也行,包个出租开的都算是有本事了。能在旧厂区里翻废铁的就是神人。没了工作却找了份更赚钱的差事。有的人颓了,成天抱着买断得来的“卖身钱”打麻将、玩扑克,做着荒唐的白日梦,得过且过。还有足不出户,闭门造车的,拉不脸面出来找事做的,面条拌着酱油也能凑合活着了。当然了,大部分的人没富也没颓,他们就像陈桂林一样,硬挺着,拉几个哥们组个小乐队给红白喜丧事连弹再唱的维持生活。人脉广的托层层关系回厂里,结果也最终逃不掉再就业的恶梦。性格直的就干脆与过去告别,哪怕是摆地摊,总之俩字:挺着。挺过去的,挤出几个笑容,哭、打、砸、骂或是疯。没挺过去的,就是死了。

  仔细想想,那些挺过来的并且还要继续挺下去的人真的不容易,无奈但坚强。

  当下社会上的年轻人纯粹且真实。因为就没有挺这个字眼。没吃过大锅饭,还真想不出那锅里能煮出什么好东西来,一点不惦记。咱们就用付出回报法则来享受且热爱生活得了。

钢的琴观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