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观后感【精彩6篇】

时间:2011-08-09 02:42: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圆明园》观后感 篇一

《圆明园》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的圆明园为背景的电视剧。这部剧通过复原圆明园的建筑、描绘历史事件以及展现人物情感,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历史名胜,并引发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首先,《圆明园》的制作非常用心,对于圆明园的建筑复原十分精细。无论是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都展现出了当时的风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观看剧集时,我仿佛能够看到圆明园的宏伟景象,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种真实感让人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这座文化遗产。

其次,《圆明园》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现了圆明园的兴衰史。剧中不仅有乾隆皇帝的盛世圆明园,还有八国联军的破坏和焚烧。通过这些事件的展示,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圆明园的沧桑和遭遇。同时,剧中也展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情感纠葛,让观众更加贴近这些人物,感同身受。这种情感的表达让剧集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最后,《圆明园》引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在剧中,圆明园被毁的场景让人痛心疾首,也让人深思: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关乎一座建筑,更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剧中的人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表达,让观众反思自己对文化遗产的态度。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观影的瞬间,也会引发观众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

总的来说,《圆明园》是一部通过复原建筑、描绘历史事件以及展现人物情感的电视剧。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于历史名胜的致敬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也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伤痛和沉重,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观后感 篇二

《圆明园》是一部以圆明园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和展现人物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遗产的珍贵。

这部剧通过精心的制作,将圆明园的建筑复原得栩栩如生。观众可以从剧中看到圆明园的宏伟景象,感受到当时的气派和豪华。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剧中的复原,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剧中还通过描绘历史事件,让观众更加了解圆明园的兴衰史。圆明园曾经是清朝皇宫的一部分,是乾隆皇帝的后花园,展现了盛世的繁荣和富饶。然而,八国联军的侵略使得圆明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剧中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伤痛。通过这种展示,观众对于圆明园的珍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也让观众更加贴近这段历史。通过人物的情感经历,观众可以感同身受,更容易与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让剧集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圆明园》是一部通过复原建筑、描绘历史事件以及展现人物情感的电视剧。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于历史名胜的致敬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也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伤痛和沉重,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观后感 篇三

  今天,老师教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回到家做完作业后,我便找出了一部名叫《火烧圆明园》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感慨万分。为什么洋人要烧了圆明园?他们真野蛮!然而仔细想想,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以前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好比一座高楼:它看上去巨大而又富丽堂皇,然而,它的内部,已经腐败不堪,彷佛只要轻轻一碰就要倒塌。然而,那时的清政府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以为是,高傲自大,还做着大国梦。在国外发明出很多高科技——蒸汽动力,火药大炮,新式步枪等武器的时候,清政府却还是抱着“你们发明你们的破玩意儿,我们自顾自,我们还有四万大军呢!你又打不过我们”的心态,对外国的举动没有丝毫戒备。这就导致洋人带了不到一千的人手和一些大炮,就把我们的两万四千精英骑兵炸得片甲不留,落花流水,然而他们却毫发无损。最终吓得皇帝出逃,八国联军借机掠夺了圆明园中的无数瑰宝,并放火烧了圆明园。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毁于一旦,变成了一片灰烬。这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重大损失。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清政府肯定会虚心学习外国的长处,我们中国肯定会更强大而不被侵略!

  虽然那一切都回不去了,但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哪怕在自己很优秀的情况下,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应该虚心求教。而不是在有了声望和名誉之后骄傲自大,看不到别人的进步,自己松懈下来,这样很容易被别人赶超上去。以史为鉴,我们一定要用这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学习。少年智则国智,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圆明园》观后感 篇四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

  灯熄灭了,我斜斜地靠着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样。看着一个奇迹,一点点成形,一点点成长,直至毁灭。灯重新打开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状的。不很长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个深深的红印。有一些仇恨,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有一些仇恨,我们必须放在心底,以另一种骄傲,另一种自豪,去宣泄我们心中这一份传承的仇恨。

  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一个民族的仇恨与屈辱,不是很好吗?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他若唤醒了中华民族心中的仇恨。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

  那一刻心莫名地觉得好冷。原来,这就是鲁迅当时的感受啊!他们对这个国真的会爱吗?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着自己对祖国的爱。成年礼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无法念下“热爱祖国”这一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爱下去。这一句话的承诺,有着一生必须付诸行动的重量。爱是否可以放弃,那时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记得,爱也是否就此中断了?若是我无法做到,我不愿轻易许下承诺。我无法说爱,因为我无法保证我可以把这份爱永远放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份不可遗忘的重量与承诺。

  仇恨不应当被遗忘,以往的同时多少耻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遗忘?也许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这又是否是对与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遗忘仇恨的同时,难道不是也遗忘了感恩吗?没有对比的世界是虚无的空洞。恩怨必须分明。仇恨不是用来报复的。以战止战,只会带来新一轮的仇恨与灾难。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我们自身的强大,用我们自身的骄傲,去宣泄我们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应当被永远放在心里。

《圆明园》观后感 篇五

  圆明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结晶,但1860年的那场战争,使艺术界的瑰宝,使人民的汗水,化为了一片灰烬。

  星期四,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毁灭》让我受益匪浅。圆明园原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由3代皇帝建造而成,他们用无数双手、无数只脚和辛劳的汗水,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圆明园有1000多个宫殿,里面可以装下500个篮球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圆明园不但面积大,也非常宏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它吸收了各地风景名胜的精华,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圆明园里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青铜礼器和古代诗人的书画作品,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但是,圆明园刚建不久,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内,看到富丽堂皇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者开始疯狂的掠夺。他们拿的拿,抢的抢,实在拿不动的就放火烧,这美丽的景象、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被那无情的大火给烧了。

  我觉得英法联军太自私了,圆明园是我们国家花了好长时间花了好多心思,也花了好多的精力才建造起来的。这些联军居然敢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我们这一风景名胜的圆明园就在这些侵略者的手下毁于一旦了。也让我体会到了当时的政府是多么无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看见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残垣断壁,我们是多么心疼啊。为了能让中华民族崛起,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增长知识,为祖国不断奋斗,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强大,屹立在世界之上。

《圆明园》观后感 篇六

  通过近现代史课,我有机会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以前的我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是观看时内心还是五味陈杂,多的是对那段屈辱历史不甘,也有对如今国家崛起的自豪。真是应验了那句斯大林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为大家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让我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

  圆明园曾是一座珍宝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大家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

  从幼时懵懂那天起,重复在我耳畔的,便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德逻辑,而正视如钉在板上的历史,更多的却是与长年所习教义不甚一致的悲剧。为了到哪都说不清白的x品走x,竟明火执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恶之最,可居第一;把图财害命的强盗拒之国门之外,应是最天经地义的正当之举,可结果总是邪恶

  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条约凯旋,正义者屈辱地舔怃着流血的创伤。这与正义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逻辑依旧没有显示灵光。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圆明园》观后感【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