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精彩6篇)

时间:2018-05-06 03:24: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我对这段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它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辛亥革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了无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场景。无论是被压迫的农民,还是受剥削的工人,他们都积极参与到革命运动中,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其次,辛亥革命告诉我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不仅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还具备较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们深知只有推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智慧,才使得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并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辛亥革命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虽然辛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让中国更加强大和繁荣。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深感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更加努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我对这段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辛亥革命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命运的掌握和改变的渴望,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观看影视作品,我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清朝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束缚,使得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给了中国人民希望和力量,他们奋起反抗,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这种顽强的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者们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事迹令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辛亥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他们都积极参与到革命运动中,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自觉和团结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场历史事件,更是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辛亥革命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三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四

  今天,我去看了革命巨制《辛亥革命》。与以往同类型的鸿篇巨制相比,《辛亥革命》的电影语汇彰显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在大历史题材常态呈现的恢弘场面与全景叙事之外,难能可贵的着力于核心人物的命运节奏,及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又绝非笔触细腻、视角独特这般空泛的字眼所能概括。

  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重”,决定了作者的态度,“精神”,决定了作品的品质,《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恰在于这一字一词,也正是因为作者们致力表达的“精神”之“重”:牺牲、奋斗、历史担当……才使得这部影片具备了真气与灵魂。

  “重在体现历史精神”的话外之音,想来应是“不拘泥于历史细节”。历史片不应拘泥于历史细节这一创作观念,笔者历来深表赞同。历史片或历史剧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文献,艺术作品与历史典籍的表述和阅读则完全分属于两个独立的语境,粗暴肤浅的笼而统之,既有害于艺术鉴赏和创作,也无益于对历史的解读、普及与研究。

  在《辛亥革命》一片中,不拘泥于历史细节的描绘处处可见,比如黄兴和徐宗汉战地爱情浪漫的后果前因、起伏辗转并不见于任何浩瀚正史的白纸黑字,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然而,在对“不拘泥于历史细节”“重在体现历史精神”这一创作观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笔者却必须要对电影《辛亥革命》中一个核心细节的表述提出质疑,提出质疑的前提基于对以上所述创作观的一个重要补充,当我们在创作中对某些历史细节的重新解释、设置和改动在本质上有悖于我们所“重”的历史精神的时候,这些“历史细节”的语义已非“细节”二字所能涵盖。简而言之,我们为了“体现历史精神”,可以“不拘泥于历史细节”,但绝不能不尊重最根本的历史观!

  我所要提及的这个核心细节,出现在影片一号人物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胜利后,为阻止四国银行团向清政府借款、并争取英法政府对中国革命政府给予外交承认赴欧斡旋这条叙事线上。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条叙事线作为核心叙事线,与国内阳夏保卫战的线索共同支撑着整个故事结构。更为至关重要的,这条叙事线隐含了对辛亥革命的理论根源、国际背景、外交影响和革命走向的深层解释。因此,这个核心细节就尤为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所以,当孙中山闯入四国银行团会议现场,慷慨陈词时,银幕上赫然出现的字幕“英国伦敦”就不能不让笔者产生强烈的疑惑。

  疑惑来自于:

  其一,《近代史研究》等史料中早有明确记载,1911年11月,四国银行团正式在巴黎开会议决,停止向清政府贷款。

  ……那么,在巴黎召开的四国银行团会议,何以在《辛亥革命》一片中被安置在了伦敦?

  其二,孙中山在赴欧之后先后抵达了英、法两国,现今所存的历史文献中,对孙在英国的活动罕有记载,可见他在英国伦敦遭受了政府和金融界的冷遇。

  正是因为对伦敦的失望,孙中山才转赴巴黎。现存的史料证实,孙中山在巴黎行程虽然短暂却非常充实,据法国外交部当时的文件记载,孙中山“同一些政界人士以及同东方汇理银行的经理进行了交谈”。另有史料表明,孙中山在法国众议院大楼与议员阿尔弗雷德·马塞、吕西安·于贝尔等进行了“极为和洽”的会晤。阿尔弗雷德·马塞本人曾在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在《灯笼报》上写了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谈到了和孙中山的这次会面。《辛亥革命时的法国舆论》也提到,“孙中山曾在这次会面中,提出法国愿否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各议员均答以自当竭力为之。”

  当时的法国新闻界也同孙中山进行了接触,《欧洲信使报》对孙中山的来访做了报道,还并发表了孙的声明。孙中山在离美赴欧前,“于途中格外慎密,避却一切报馆访员”,到英国后,也还是隐姓埋名,不暴露自己的身分;只有在到达巴黎后,才开始公开出头露面。(麦高迈:《中华民国》)。

  孙中山自己在1918年回忆道:“过巴黎,曾往见其朝野之士,皆极表同情于我,而尤以现任首相格利门梳为最恳挚。”

  孙中山离开巴黎之后,作为其代表的胡秉柯访问了法国外交部,与法国官方的接触获得了重大进展,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国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在欧洲外交斡旋活动的延长和继续,却只在巴黎而并非在伦敦发生。

  显而易见,伦敦之行乏善可陈,巴黎小驻收获颇丰,何以《辛亥革命》却忽略了孙中山在巴黎的这些重要行迹,而把注解留给了伦敦二字呢?

  其三,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由来,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中,确实有对其保留了封建残余的担忧。法国的共和制度对孙中山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影响,更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可等同视之。而巴黎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态度,当然要比伦敦来的积极。

  那么,《辛亥革命》又何以将巴黎置换为伦敦,如此“避重就轻”呢?

  伦敦,还是巴黎?虽然在世界地图是近在咫尺的两地,却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图册上有着远非一步之遥的距离。

  将伦敦和巴黎这两个在辛亥革命史上语义全然不同的地名在影片中本末倒置,或是因为编导们的疏忽?这就更加令人不解,因为现存的文献和史料在这个历史细节上表述的非常清晰,也并无争议,做功课的编剧和导演,或者还有提供咨询的历史顾问们,顺理成章的忠实于历史记载便是,又何必多此一举移花接木?

  如果是编导和顾问们在这个历史细节上有意为之,那么,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因为英语比法语听起来更加熟悉顺耳?(若是因此缘故而篡改历史叙事节点,未免过于轻率了。)因为英式场景在视觉上更有美感?(影片中出现的会议厅和露天午宴,怕是分不出英式法式的吧?)或是由于编导们对君主立宪有更亲切的情感倾向?……这个,笔者就不敢妄自揣测了。

  最微妙的一笔,是影片中这个单元结束时,响起的却是《马赛曲》的音乐,在略感突兀之外,倒增添了更大的疑惑。

  怀着这份不解与好奇,笔者只想向《辛亥革命》的编导讨教一个答案,为什么不是巴黎,而是伦敦,因为这不仅是两个地名,而是有可能涉及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观……

  可倘若没有一个严谨、明晰的历史观,又何谈尊重张黎导演所说的历史精神?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五

  最近观看了热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以前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对汉民族施用种种惨酷的压迫;到了清末政府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篇六

  十一国庆我去影院看《辛亥革命》,座场里就我一人,让我颇为困惑,还以为走错了场子,如坐针毡地等了几分钟,广告结束影片开放这才定下神来。心想完了,就这票房,成龙亏了。到了家先上网查了票房:《辛亥革命》首周票房,即上映23号到周日25号,票房1850万,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首周票房都“顺利”过亿。看网上各位看官的影评都提到“主旋律”这仨大字,我就疑惑,《辛亥革命》算不算一部主旋律电影。《辛亥革命》讲中华民国的建立,讲十八星大旗迎风飘扬,讲同盟会光复会会员;讲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讲的不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的不是共产党党员。群众是被烦到了,一听又是主旋律便不想去看,而这无非是政府玩的伎俩。政府需要这部影片上映,需要表现出一种宽容,想告诉大家我们的电影界很自由,我们应该去纪念。但政府不逼你看,你爱看不看,不像《建党伟业》逼着你看,把变3哈7下延迟档期,甚至听传言把《武侠》票改《建党》票……所以大家就说了,《辛亥革命》票房惨淡,群众开始厌烦主旋律电影,产生审美疲劳。你看说得多好,第一《辛亥革命》被归到主旋律电影里,这是群众自己归进去的,政府媒体默许,第二“开始”厌烦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前两部都尚未形成审美疲劳,所以都是《辛亥革命》惹的祸,我就是不去看!事前我觉得肯定票房很惨,所以有意要支持这部电影,不管它是好是坏,虽然法定假日没有学生半价票,我也狠狠心买了——建国建党我没去,这次辛亥我却去了,可能是因为同情……

  我觉得导演是个好导演,但我孤陋寡闻对他了解不多,只看过他拍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杨氏兄弟刻画得真给劲儿,这部电视剧只是被网友称为“招安”之作,所以以后要看看他没被招安的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再说《辛亥革命》,每一小段确实拍得到位,只是将个个事件顺叙地合起来,就有些流水账,每段该怎样衔接自然倒是个大问题,或许是拍电视剧拍久了,电视剧好像不怎么为衔接和事件主次的问题操心,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衔接就是直接切到下一个场景下一个事件,让人觉得紧凑而有紧张感。而《辛亥》这么衔接就突兀了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有时候到了煽情的桥段,我马上就要掉下泪来的时候,它却跳到下一段,让我不得不把泪花收回去,紧凑感做过了就显得有些不从容了,应该等等观众的情绪反应,再切,也不迟嘛。

  影片开头就是秋瑾姐姐上刑场,大脚镣嘡啷在青石路上铿锵作响,“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此独白写得太好!让人不禁会去进一步想什么是革命。请问什么是革命?这个词离我们好遥远……我们今天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操心的是车子房子,热爱的是票子马子花花公子,我现在跟你谈革命一词,你就会觉得我土。革命,其实不只是政治,今日之大学生都巴不得远离政治,我若说革命他不只是政治,你或许愿意往下听。革命,他不只是暴力,是牺牲,是制度,她还是理想,是浪漫,是青春,是爱情!1907年冬,已婚的秋瑾提出休书,抛弃丈夫和两个孩子,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为革命奔走呼号,而她与家人的诀别看似无情冷血,让人觉得她更像一个刚烈的女权主义者,而其实怕连累家人,别忘了她也是身为人母,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要付出多大决心……你看秋瑾的照片,一定觉得她很美,那种美,美得那么有个性,看她的男装照、带帽照,活像一个假小子,而你再看她双眼,透着一股子纯洁,那股子天真倔强甚至让我想起我高中时的女友,也是她这样的男孩子气。秋瑾亦是诗人,可以说每一位革命党人都是诗人,她有好多诗作留世,比如《对酒》这首诗:

  千金不惜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这诗什么背景?当时秋瑾在日本留学结识一群如徐锡麟这样的志同道

合的朋友,有天在酒馆吃饭秋瑾看中一把剑,在场的朋友便买了宝刀送她(我更愿相信是徐锡麟送给她的),可是宝刀太贵,以至于付不起酒钱,又不能吃霸王餐,于是秋瑾把自己的貂裘大衣给当了付账。“一腔热血勤珍重”是说各位要注意安全,干我们这行的要珍重自己的性命……(我也更愿这句是写给徐锡麟的——秋写这句是喃喃地对锡麟说,你要好好活着……)。“洒去尤能化碧涛。”笔锋一转,写得慷慨激扬——即使热血哪一天不小心给洒了,也能化作碧涛般汹涌澎湃!秋瑾和徐锡麟之间是该有一段感情的。后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被抓,她也被出卖,但她毅然拒绝离开,她遣散众人,独守大通学堂,清军包围学堂,秋瑾被捕。是为革命殉,亦是为爱情殉,或许是因为徐锡麟的失败,让秋瑾心灰意冷,索性以命相许,许给革命,许给徐锡麟!

  感后感写到这有些跑题,以上的许多观点出自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里的“革命孤独”一章,有兴趣的可以去读。

  再说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影片里胡歌饰。找宁静演秋瑾合适,找胡歌演林觉民也合适。看看林觉民的照片,就是一副细皮嫩肉的小白脸模样嘛,而胡歌也演出了他的风流倜傥。在我印象里,姓林的人都长的好看,古代有林觉民有林觉民堂侄女林徽因,现代有林青霞林志颖。我总以为,拍历史题材的影片讲究还原历史,也讲究导演演员依据史料的想象发挥。胡歌演绎得好,演出了些许坏坏的公子气,这是演员本身有的气质,亦是张黎选对了人。片中张鸣岐审林觉民的那一段台词编排的好:

  张:林觉民,你一表人才,家境也不错,可为何非要和乱党裹在一起?

  林:张鸣岐!你为何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张:我怕什么……

  林:你怕我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张:年轻人,朝廷也不容易呀。

  林:朝廷?朝廷把香港割给英国,把台湾割给日本,这是朝廷该干的事?这样的朝廷留有何用!

  张:我审你,今天倒成了你审我了……

  林: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张:本官有意对你法外施恩……

  林:不必了!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张:可你这么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林: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台词好,演得更好。以上只是文字,你若去影院听两人的语气,去看两人的神态,肯定更觉得好。张黎没把张鸣岐编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清朝官吏,而是把他编得有些惜才,不知道历史上张是个怎样的人,总之我觉得起码没有脸谱化。很新的。林觉民的《与妻书》大家基本都熟悉,好像高中语文书里有,但当年我也没好好念书,没记得。现在百度出来看,看罢,眼里含了些泪,好感人……这里只登最后两段即翻译: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各位可以去读一读,相比今天的爱情,实在让我们汗颜!革命党人也有家有世,他们放了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他们扯着嗓子奔走呼号宣扬革命思想,用本来拿笔拿折扇拿尿布的手去拿枪拿手榴弹跟官兵们搞暴力,他们傻不傻,疯不疯?我总觉得秋瑾林觉民这样的人,跟顾城海子这样的人,是一类人,唯有一死,才能解心头积恨抒发一腔热血,也唯有一死,才得以永远年轻永远理想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传为佳话。

  再说片子里姜武演的黎元洪。你别说还真有些神似。我总觉得他很适合演粗人演傻子,无论是《我的唐朝兄弟》里的陈六,还是《让子弹飞》里的武举人,还是早先的《洗澡》。在《辛亥》里演黎元洪,也把他本身那骨子里的鲁莽气傻气演出来。张振武(房祖名饰)等人逼黎元洪做都督那段,演得出彩:精彩台词有“我可以不当清朝的官,但我也不想当你们革命党的官,我只想回家!”“你们他妈打的是什么仗,跟着你们早晚给害死!”“既然叫我当都督,凡事自当由我定夺”“就算把荫昌炸成灰也没什么了不起,他算什么?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还有打完后,有人拔刀要给他剪辫子,他说:“要给我剪辫子?好!来吧!既然让你们革命党瞅上了,我也就只能无法无天了!”看看这些台词,我看书少懂的少,原以为黎元洪和袁世凯是一路人,才知道他比袁世凯仗义多了。

  最后说孙淳演的袁世凯和赵文瑄演的孙中山。大家都说孙淳演的很出彩很抢镜,甚至有人是专程去看孙淳的。我也觉得孙淳把袁世凯演活了,而赵文瑄演的孙中山,之所以中规中矩,我想是因为经常皱着眉头,一副苦大仇深忍辱负重的样子,演得不豁达,没把孙文的书生气演出来;主要原因是表情太少了,通篇皱着个眉,就是不笑,没有人情味。你看孙淳演的袁世凯,时而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在隆裕太后面前装可怜时而不顾情面追着傻儿子袁克定打。而且张黎为了刻画袁世凯也反复出现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他用带指甲的中指摸脑尖儿,一个是他手里来回把玩的玉核桃。而对于孙文就没有特写镜头,对孙文的刻画基本都使用语言。

  重点说说袁世凯。写到这实在不想写了……比如袁世凯正在跟冯国璋商量事的时候,他的长子袁克定嚷嚷着进来,他很是反感,轻声说克定你先吃点东西,见他儿子没反应就喊,给我坐下!袁克定吓了一跳,他坐下之后袁世凯又招呼他过来把自己吃剩的汤圆递到他手里,等袁克定坐下要吃的时候,他先温和的说了声,克定,接着说,你离死不远了你!你看这戏演的,把他儿子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冯国璋在旁边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真让人叫绝。再比如,问隆裕太后要钱的那一段:“我原以为能轻易的打下来,可是这些革命军,太难啃。而且弹药匮乏,粮饷不济。太后,臣决定武昌停战,实在是迫不得已。”太后倒是明眼人,说“袁世凯,要多少钱,你说吧。”袁世凯说:“若有个一千二百两,臣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将全国的乱党荡平。没钱打仗,那只剩下一条路,唯有和革命党停战议和……”良弼大骂:“你敢!议和就等于承认孙文乱党!”袁说“我北洋军的炮弹只将将够打一个基数了!”良说“你要是议和,我良弼头一个不答应!”袁说“您要是为朝廷担忧,就应该毁家纡难,竭诚报效,倒是把你家的私房钱拿出点儿来啊。”这话实在够狠,气得良弼说不出话来。于是太后发话:“平日里,你们都嚷嚷不休,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当今国家危急,你们却仍然守护一己之私,不亡国没有天理!”于是大臣都怕了,一个说“臣变卖了家当就是!此等危急关心,臣愿举家为国捐躯!”另一个说“臣不要棺材了,也不要去进祖坟了!倘若用钱能够灭了乱党,臣,一个子儿都不留,(这时镜头切到小溥仪在后面偷看,又切到袁世凯对溥仪做了个鬼脸指了指上面那个说话的人)回家当老百姓!”最后良弼见大臣们都纷纷表了态,他也只好做一个总结:“四国银行团受孙文的蛊惑,怕事要把咱们的粮草断得干干净净。我知道,都赖孙文,这个遭天杀的。太后,就算我们没了钱,没了粮,没了枪支弹药,但我们大清还有几百年炼就的骨肉啊!我就一句话,誓与大清共存亡!”闹剧一场,袁世凯就这样赢得了军饷。片中还有很多,实在不想写了,比如袁世凯给太后讲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故事,比如袁世凯坐到瓷盘上骂孙文,比如袁世凯追着儿子打等等等。总之不是赵文瑄演的不好,是孙淳演的太牛逼了。

  最后我引影片中清朝驻外使节唐维雍的女儿唐曼柔写给孙文的信,里面有这么几句诀别的话:“革命的命,不只是生命,更是命运。我不理解为什么革命,但我挣扎过,反抗过,愤怒过。尽管我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和我的父亲,一起做了那个王朝的殉葬品,但我却比谁都更期望你们的——不,期望我们的革命成功……”革命在今日说起,跟在当时说起,都显得太土。虽然今日不需要自下而上的革命,也必然不能再出现自下而上的革命,但时隔一百年,各位,如果不是这部《辛亥革命》在2011年9月23日上映,谁能记起1911年9月23日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中国人很健忘的,中国的大学生也不怎么争气的,或许是枯燥的历史课本把各位大学生整烦了,林觉民死的时候只有24岁,照今天算他刚大四毕业吧或者研一了。我今年22岁,其实我很羡慕他24岁就死了,你知道我什么意思么,他永远活在理想里了……而今天,你还有理想啊,非分之想而以了……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