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精简6篇)

时间:2016-04-08 08:18: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一

这次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的经历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宇航员的培训和生活,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艰辛和付出。

课堂一开始,我就被宇航员们的训练场景所吸引。他们在太空舱内进行各种模拟实验和训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这些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他们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他们要接受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训练,以应对在太空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如缺氧、失重等。这让我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专业素养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除了训练上的困难,宇航员们的生活也是艰苦的。他们要在太空站上长时间生活,与地球上的亲人和朋友隔绝。他们需要适应失重环境下的日常生活,如进食、洗漱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他们对科学事业和人类探索的热爱,让他们能够忍受这些困苦,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我还记得课堂中介绍的一位宇航员的故事。他在太空站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如舱外活动时的装备故障、食物供应不足等。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和坚持,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宇航员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为科学事业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也明白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我希望将来能够像他们一样,为科学事业和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二

这次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的经历让我对宇航员的培训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宇航员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和付出的场景,让我深感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课堂中,我看到了宇航员们在太空舱内进行各种模拟实验和训练的场景。他们要经历长时间的失重环境,学会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日常活动,如进食、洗漱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和适应。他们还要接受心理训练,以应对在太空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这让我对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宇航员们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的。他们要长时间生活在太空站上,与地球上的亲人和朋友隔绝。他们要适应与太空站上的工作伙伴相处,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而且,在太空站上,他们没有地球上的各种便利设施,如新鲜食物、舒适的居住环境等。然而,正是他们对科学事业和人类探索的热爱,让他们能够忍受这些困苦,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宇航员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为科学事业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也明白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我希望将来能够像他们一样,为科学事业和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三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从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到如今建造起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星星”,再到今天我们的航天员自如得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国科技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他们精确又有趣的讲解,让我们从中获得乐趣与奥秘太空的知识,激发无数青少年对太空的无限遐想。

  首先,三位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等。

  其次,他们又做了“水球变懒实验”,他们先挤出一些水,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颗空心钢珠,钢珠慢慢悠悠穿过水球,眼看就要透过水球飞到空气中去。可是,突然水球仿佛有粘性似的,一下子把钢珠“拽”过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力度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激发了我们无限好奇心。

  紧接着,他们又向我们表演太空趣味饮水,这可让我来了兴趣。三位宇航员用长达两米的引水管,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饮水管越长,吮吸水的力越大。而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不费力就能喝到水。这个实验真的是有趣极了!既让我们于无形中学习到了很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太空实验的多姿多彩。归根结底还是祖国的强大,才能让我们有如此近距离感受太空现象的机会,近距离感受科学。

  接着是同学介绍对植物的生长观察日记,三位航天员有条不紊得介绍着太空水稻,在太空实验舱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下,水稻吐水现象更加明显,令人感到新奇无比,哦!原来太空中的养殖水稻是这样生长的!

  最后是提问环节。有几个问题让我感觉很棒。“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动植物住在太空旅馆里面呢?”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符合今日太空课堂的内容,航天员们也耐心的做了回答,提到了动物蚕。“太空没有上下左右且没有重力,为什么植物的根能够扎到土壤里呢?”原来,植物不仅有向重性还有向水性,土壤里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根向土壤里生长,不过会呈现出比较凌乱的状态。

  这次天宫课堂,让我体会到祖国科技的强大,科技的魅力。使我明白新时代的青年,应有一颗敢想的心,一张敢说的嘴,一只敢做的手,一双敢当的肩,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于沧海之上,立马于昆仑之巅。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四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推开云霾,穿过那脉动气层,遨游太空,遨游于那无尽星帘,探索着,那源头无限。

  不觉已迎来了第三次的天宫课堂,全体师生虽因疫情无法相聚一堂,但我们也通过线上形式观看了久违的天宫课堂。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兴奋与激动……

  本次课堂与上次大差不差,仍旧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的飞行承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全国的人民开展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兼生物实验课”。航天员们向我们大家介绍了问天实验室;讲述了毛细效应实验;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还做了许多趣味难忘的小实验,如水球边“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以及会调头的扳手……最后还与同学开展了天地互动环节——四个省份的中小学生在与航天员们的精彩互动中,提出了许多深奥或有趣的问题,如:

  未来还有什么动植物“住”进生命生态柜?为何在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的根能植入土壤?植物在太空生长周期与地面有区别吗?太空植物接受的光照是自然光还是灯光?机械钟和电子钟在太空能使用吗?空间站颠簸吗?可以看到其他航天器吗?在宇宙中看地球有几种颜色?怎样成为一名航天员?这些问题有幼稚,有成熟,但它们都寄予了全国中小学生,甚至广大人民对太空的向往好奇。航天员们也对其作出了或诙谐、或严肃的回答。在互动环节结束后,航天员们也都十分欣慰与自豪。他们欣慰祖国的花朵们的蓬勃朝气,欣慰祖国花朵对梦想的追逐不弃;他们自豪国家的繁荣昌盛,自豪有国家人民的关注与赞誉。

  今日,我们通过天宫课堂揭开了问天实验舱神秘的面纱,也通过对控制变量法和模式植物的学习都有了更好的认识,除此之外,航天员老师还通过一些太空物理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太空微重力的神奇,。我们也通过航天员和科学家配合完成的样本采集任务体会了“天地通一合作”的魅力。未来,更多的科学实验即将在太空开展,让我十分期待。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相信随着更多空间站的建起,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探索宇宙的未知。

  今年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30载,岁月荏苒,几代航天人开拓创新,未来,中国人探索的步伐将迈向更深更远的宇宙,星辰大海,必将留下更多属于我们的印记。载人航天的未来,需要我们青少年,科学探索的事业也更需要我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五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够沿着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够抵达更光辉的顶点。”这是曾经马克思为激励青年人为科学而奋斗所说的一句话,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所证明。今日的天宫课堂令世界瞩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惊叹。

  今天,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始。中国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观象,给我们直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此次的天宫课堂,三位天宫讲师为我们进行了丰富的授课。首先,航天员刘洋为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试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每个实验装置都令我们眼前一新,充满好奇与想象。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中做了有关“毛细效应”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同时告诉我们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我们都对“水球变懒”得实验充满兴趣,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固体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冲击时与单纯的水球振动的不同,我听得聚精会神。

  一个又一个实验解开我心中诸多疑惑,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持续的奋斗。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和毅力,牺牲与奉献踏步走向太空-----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号返回、神舟十四号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与九天。然而,太空探索离不开航天人的晨光实干。从捡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实验基地,从荒凉的戈壁沙滩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终让祖国的声音传遍世界星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逐梦新时代。

  不断刷新的飞天足迹,彰显了中国航天在创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迈。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天船绕地球飞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后的几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员太空出差,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太空出舱到空间站舱外维修.....包含神舟十四号在内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8次载人飞行。可以说,次次都充满挑战,但也次次都是创新,次次都是挑战。

  尊敬的前辈们,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的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有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 篇六

  数千年来,我们对宇宙星辰有着很浓烈的兴趣 , 从古代传说的嫦娥奔月 , 到如今真正实现载人飞船上天 , 我们中国人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

  中国的太空探索早在公元前10世纪 , 中国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制作原理 。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 , 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 , 对天文现象就已经有很丰富的记载 。

  我们的古人一直都对天宇、太空有着不凡的憧憬和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传说,敦煌壁画中的高飞入云的神女,无数星相学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笔录,都是古人飞天梦想的记录。

  唐朝诗人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跃跃欲试。宋朝的词人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惴惴不安……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向往和揣测。至于说到《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更是把人类飞天的浪漫设想发挥到了极致。

  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视与崇拜上天,认为天象的变化关系国家的兴衰,历朝历代都设立了观察天文的部门,如“钦天监”“司天台”“太史院”等机构衙署来观察天象变化,用来预测吉凶祸福,指导农业发展等。以至于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这些故事与诗词反映了古人的对于飞行的渴望。据史书记载,明朝一位叫万户的人对飞天迈出了最初的一步。万户其人,是明代一位官员。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自行设计了一个绑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接大飞鸟形态的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随后,他自己坐了上去,让亲随将自己绑实后点燃火箭。

  只听见阵阵轰鸣,飞鸟冲上云霄,随后万户与他的飞天装置一同化作一团绚丽的火球状烟花,在空中渐渐消散。

  万户的这一壮举让他为此献出了生命,但他的实验为人类探索太空与认识宇宙作出了重大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为了纪念万户飞天的壮举,将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击坑命名为“万户撞击坑”。

  后来到了1970年4月24日,随着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如今的中国,有了领先世界之林的超然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际,将我国典籍上的神话传说悉数变为现实。

  今天,中国的三位航天员,更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为全国学生开启了“天宫课堂”的第三课,开启了我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我们是见证祖国富强的一代,太空授课正印证着祖国的富强之路,永远祝愿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00字(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