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风筝》观后感(实用3篇)

时间:2019-09-02 08:28: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蓝风筝》观后感 篇一

《蓝风筝》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电影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和勇气的感人故事。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中所传达的情感深深触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以一个小男孩赛义德的故事为线索,通过他的视角展开。赛义德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中,他的母亲因丈夫的疾病而被迫去城市工作,留下他和他的妹妹桑娜。为了给赛义德买一只风筝,母亲答应了他的一个要求:只要她在城市工作期间能够回家一次,他就可以拥有自己的风筝。然而,赛义德并没有想到,他的母亲在城市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和压迫。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展现了赛义德和他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在赛义德追逐风筝的场景中,母亲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仿佛在鼓励他追逐梦想。这种母爱的力量深深感动了我,让我对母亲的爱更加珍惜和感激。

此外,《蓝风筝》还通过赛义德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友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在电影中,赛义德的朋友小二是一个残疾人,他们之间的友谊让人动容。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真挚的友情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蓝风筝》的剧情紧凑,情感真挚,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导演通过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传达了对母爱和友情的赞美和敬意。这部电影让我对家庭和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农村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对导演的才华和电影的制作团队的努力表示赞赏,他们用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蓝风筝》观后感 篇二

《蓝风筝》是一部在中国广受欢迎的电影,由张艺谋导演,于1993年上映。这部电影以一个小男孩赛义德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在中国农村的生活经历。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中所展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深深震撼。

电影以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艰辛。赛义德的家庭生活简陋,他的母亲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去城市打工,留下他和他的妹妹。在这个小村庄中,赛义德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中国农村人民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充满了敬意。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平。赛义德的母亲在城市工作时遭受了苦难和压迫,她被迫接受各种不公平待遇,但她依然坚持着回家一次的诺言。这种母爱的力量和她对儿子的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蓝风筝》还通过赛义德与他的朋友们之间的友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在电影中,赛义德的朋友小二是一个残疾人,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十分深厚。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种真挚的友情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蓝风筝》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导演张艺谋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将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打造成了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我对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的努力和导演的才华表示赞赏,他们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对母爱和友情的赞美,让人们对中国农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蓝风筝》观后感 篇三

《蓝风筝》观后感

  《蓝风筝》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为此,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蓝风筝》观后感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看完了《蓝风筝》,出了一身冷汗。觉得这部片子是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恐怖片知道那些鬼啊神的都是假的,而《蓝风筝》锁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种人折磨人的行为更让我们发指,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在那个年代,说不定下一个被批,被折磨致死的就是你!

  故事描述的是从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到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一个小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的一户人家的生死沉浮。在惨烈的一个故事里,却用一个小孩子平稳的,淡定的口气缓缓讲出,就像是小孩子的把戏。这种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激发了我浓浓的同情之情和对那段历史的恐惧。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使铁头的父母林少龙和陈树娟的婚礼推迟了10天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悲剧拉开了序幕。幸福的日子从铁头出生后几年就戛然而止,父亲林少龙被打成右派,去改造的时候死去,李叔叔当了新爸爸后没多久也病发身亡。树生的女友朱英因为不愿陪领导跳舞,就被打为反动分子,关入监牢。母亲陈树娟在李叔叔死后又嫁了一个老干部,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文革开始,吴雷生被迫害致死,母亲也被抓走了。一个又一个灾难在小小的铁生眼前展开,直到带走他的母亲。那种一点点的蚕食,一点点的折磨在铁头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看完了觉得这故事挺玄妙的。《蓝风筝》整个故事有种宿命的感觉,体现在它整个故事的线索很多很杂。

  首先是铁头的风筝。片名既为蓝风筝,风筝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筝第一次出现,是四合院中的孩子卫军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去够一只挂在树杈上的风筝。铁头的生父下班回来说:“别够了,我再给你们糊个新的。”于是铁头的手里就有了一只漂亮的长尾巴风筝。最后一个风筝是铁生带着继父的亲孙女在外面放风筝,妞妞的父亲把风筝挂在了树上,铁头安慰妞妞说:“没事儿,窝再给你糊一个。”可是最后,铁头没能在糊起一个风筝,在母亲被抓走以后,他躺在地上,看着树上千疮百孔的风筝一直飘荡飘荡,默默无语。豆瓣上有人说风筝代表的是脆弱的生命,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风筝是爱。铁头有父亲的时候,父亲会给他糊风筝,他手里能握住自己的.幸福。但是在一次次风筝挂在树上,铁头拿不下来代表他无力守护自己的幸福,只能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又一次的幸福离他而去。

  其次是陶马彩和礼单。陶马彩的头在结婚仪式唱歌的时候突然掉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预示了后面的悲剧,不管林少龙怎么用心去补,最终的结果,陶马彩的头还是掉了下来。而当树娟在讲礼单上的人名全逝去且李叔叔也因营养不良去世的时候,免不了觉得有点宿命的感觉。似乎这是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的,无法排斥与抗拒。

  第三个是铁头的灯笼和老头乐。灯笼象征喜庆,同样的在年三十的时候灯笼被烧了,这是一个预兆。而老头乐是铁头的乐子,李叔叔答应帮铁头买老头乐,可是最后也没能实现。导演似乎很乐衷于用那些有些神乎的预兆来表现悲剧,我觉得其根本还是想表现对这场浩劫的无奈,不甘的屈服和愤怒。

  还有的是外婆家的桌子。外婆家的桌子似乎承载了片中的人物。从开片树娟结婚全家人坐在桌子边到小舅舅去劳动,林少龙逝去,朱英被拖去坐牢,李叔叔也死了等等,最后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这张桌子,离开这个家。

  最后是那首儿歌。“乌鸦乌鸦在树上,乌鸦真能飞,乌鸦老了不能飞,围着小鸟叫,小鸟每天打食回,打食回来先喂母,自己不吃忍耐着,母亲曾经喂过我”……这首歌在片中一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都见证了铁头的成长,从咿呀学语的毛头小娃长成一个青少年,但是这首歌也暗示了铁头的母亲,最后铁头躺在地上抬眼看到晃悠悠的蓝风筝,平静的说出继父死了,母亲被送去改造,响起了小孩子的咿呀的乌鸦歌,和片中的主题融为一体,除了感叹就是悲凉。

  《蓝风筝》除了大量的线索,很多对比与讽刺也是片中的亮点。

  房东蓝太太是个老实的好人。为了整风运动,很自觉的合并了铺子,减了租金,整风的人员左右称赞她,但是就是不把地主的帽子给她摘下。为了小儿子回来,蓝太太一点一点的省下面蒸馒头,最后被一锅端走,还得到了讽刺的一句:你放心,烂了我们也不会吃,就是要教育别人。何等讽刺!那个年代的一些人已经分不清道德的标准,他们没有了人性没有了道德的约束,真正的禽兽不如。不仅是蓝太太,铁头的生父就因为上了一下洗手间而被打为右派,这又是何等荒唐!反复看了几遍,觉得片中最大的荒唐对比可以说是结婚的那段。结婚的时候先拜的是毛主席,可是毛主席貌似却没能给他们这个面子去保护这家人的虔诚。一个又一个人被无辜的带走,被残忍的折磨,甚至铁头的父亲要靠紧紧拥抱铁头去获得生存下去的信念。再来,结婚上大家高唱的歌词是说社会主义多么美好,人民生活多么幸福,可是在片中,一切都是悲剧,这让人不忍心再面对,不忍心不去同情和反思这场浩劫带给人们的到底是什么!

  影片讲述的年代跨度不长,却让人看完从心底里感到恐惧与寒冷。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的,那么我们究竟被蒙蔽了多少?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还有多少历史是被权贵所掩盖的?《蓝风筝》中最后铁头那纯净却哀伤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记,我想,那是一个孩子对上天的发问,对命运的发问,一个孩子心底最深的话语。

《蓝风筝》观后感(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