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11-06-09 08:50: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一

《死亡诗社》是一部我深受触动的电影,它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教育体制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以及人生的意义。影片以寄宿学校威顿学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叫约翰·基廷的英语老师如何用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唤醒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创造力。

约翰·基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他以自由和激情的方式教导学生,鼓励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和热爱。他引导学生们组建了一个秘密的诗歌社团,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追求真理的渴望。这个诗歌社团被称为“死亡诗社”,寓意着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抗和对生命的热爱。

影片中的学生们通过约翰·基廷的激励和鼓励,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他们开始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再被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束缚所左右。然而,这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行为却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不满和反对。学校的严格教学体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能有太多的个性和创造力。家长们也担心孩子们的未来受到影响。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学生们在约翰·基廷的鼓励下,纷纷站起来,跨过教室的桌子,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一幕象征着他们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抗争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

《死亡诗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而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和价值观,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只有真正发掘和发展个体的潜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二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它以教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英语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深入探讨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个体追求自由的意义。

约翰·基廷是一位非常特别的教师,他激励学生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和热爱。他通过引导学生们组建了一个秘密的诗歌社团,让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这个诗歌社团被称为“死亡诗社”,象征着对传统教育的反抗和对生命的热爱。

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重新找到了内心的热情和创造力。他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不再被他人和社会的期望所左右。这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行为却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不满和反对。学校的严格教学体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能有太多个性和创造力。家长们也担心孩子们的未来受到影响。

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学生们站起来,跨过教室的桌子,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一幕象征着他们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抗争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

《死亡诗社》让我深思。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和价值观,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只有真正发掘和发展个体的潜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人生追求。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三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寄宿学校的故事,一位教师的非传统教学方式引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

首先,电影中的教师约翰·基廷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和对诗歌的热爱让我深深地被他吸引。他通过诗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学生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系统,许多学校过于注重分数和规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死亡诗社》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电影中的学生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们在约翰·基廷的影响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敢于挑战现有的规则和权威。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情感,传递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受到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束缚,很少有机会真正追逐自己的梦想。《死亡诗社》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最后,电影中的结局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约翰·基廷因为他的教学方式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他的学生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激而走上了离经叛道的道路。然而,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平衡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规则。我们应该怎样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不失去对他人的尊重和责任感。

总之,《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了教育和人生哲理的电影。它让我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激励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个体的力量,它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就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四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 captain,my 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五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六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