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13-01-05 02:34: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一

《百鸟朝凤》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5年上映。电影以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传承与人生追求的故事。在观影过程中,我被电影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触动了。

电影以农村小镇为背景,展示了一位老艺人的音乐传承之路。主人公阿庆是个纯朴善良的人,他不仅是一个杂技表演者,还是一位会吹乐器的艺人。他有着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在电影中,阿庆用传统的乐器,如笛子和二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冲击。他将音乐视为一种精神追求,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庆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尽管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不仅在音乐方面有着出色的才华,还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他面对困难从不气馁,而是用音乐来寻找力量,继续前行。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阿庆的音乐传承不仅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电影中的音乐不仅美妙动人,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电影《百鸟朝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感打动了观众。通过主人公阿庆的故事,电影向我们传递了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追求梦想的坚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和智慧的作品,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二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以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传承和人生追求的故事。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和文化的问题。

电影中的主人公阿庆是一个杂技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位会吹乐器的艺人。他执着追求着音乐梦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他用传统的乐器,如笛子和二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冲击。阿庆的音乐不仅美妙动人,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电影中的阿庆面对困难从不气馁,而是用音乐来寻找力量,继续前行。他的乐观向上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电影通过阿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电影中的音乐不仅美妙动人,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我们应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总而言之,电影《百鸟朝凤》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感打动了观众。通过主人公阿庆的故事,电影向我们传递了对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追求梦想的坚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有着深刻内涵和智慧的作品,值得每个人去观看和思考。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三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小段电影《百鸟朝凤》,觉得不错,休息的时候又特地找来视频完整看了一遍,看完觉得特有感触,特写来跟大家分享。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作品。吴天明作为老一代导演的代表,他的作品追求的是纯真艺术之美,而他本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则通过片中唢呐匠焦三爷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影片中,老一代唢呐匠焦三爷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老人家表面上严肃古板,实则心中充满了正直与热血。在焦三心中,“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当查家子孙想用高价请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而此时他的身体早已积劳成疾,此时他使用生命在吹唢呐!

  在焦三那个时代,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下面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当后来天鸣告诉他出活已经没人行出师礼的时候,焦三只是愤愤的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然后拿出自己珍藏二十年的老酒与天鸣共享,又把祖宗传下来的所有宝贝唢呐全部赠给了天鸣,最后演奏一曲后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睡着了,尽显无奈。

  焦三膝下无儿女,收了两个小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来传承自己的手艺。而当他最后只能选其中一人作为接班人的时候,他没有选更有天赋的蓝玉,而是选择了技艺不如蓝玉的天鸣,原因很简单,只因他看到了天鸣在他父亲跌倒时留下的眼泪,由此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而事实证明焦三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天鸣接班后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传统唢呐的地位日渐被西方乐器所取代,天鸣没有忘记师傅的教导,即使收入越来越低、甚至已经到了娶不上老婆的地步、所有的师兄弟都放弃唢呐进城打工,他仍然选择了坚持。

  影片结尾,天鸣在焦三坟前独自吹了一首《百鸟朝凤》为师父送行,焦三坐在旁边一脸欣慰的表情,演奏完他便转身离开了。看完影片,心里感触很深,首先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担忧,再有就是师徒二人对于艺术真挚追求与热爱的佩服,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不知怎么表达,只能推荐大家抽空看看此影片。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四

  寒假中,我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

  该影片讲述了在陕西的无双镇里,吹唢呐这项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是用在了丧事上,以示对故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而整个无双镇,唯有焦三爷会吹这“百鸟朝凤”。

  年幼的游天明成为了焦三爷众徒弟中的一员。但他肯吃苦,勤于练习,师傅更看重的、他所拥有的便是他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游天明成了唯一习得“百鸟朝凤”的接班人。但后来,随着西洋乐器的冲击到来,适逢大事,村民们越来越少的`选择请唢呐班,而是选择更震撼的西洋乐队。游天明不愿唢呐就此没落,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影片结尾,云天明成功申遗,成为了唢呐非遗继承人。

  这部影片给我的震撼与感动,绝不仅限于其画面的宽阔、人物内心的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

  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五

  观看完《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影片讲述了小男孩游天明跟着老一辈唢呐匠焦三爷学习吹唢呐的事情,在这部影片中,焦三爷对游天的严厉是希望他能更好的吹奏唢呐,将唢呐传承下去,而父亲对游天明去学唢呐的初衷是在那个年代学好吹唢呐可以光耀门楣,也可以养家糊口。

  殊不知,在时代的变迁下,在农村的这种红白喜事上,唢呐渐渐被淘汰。但我们对唢呐的传承不仅仅是它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是这门乐器,而是一个对传统民乐的继承精神和认同感,唢呐是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影片也是围绕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展开情节描述。

  《百鸟朝凤》出自《唐书》及《太平御览》,百年朝凤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众望所归,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在死后享有这首曲子,影片中有三处是关于吹不吹百鸟朝凤演奏的问题,第一次是给一个不好的干部,他的家人哀求焦三爷为其家父吹上一曲百鸟朝凤,在那个年代,焦三爷义正严辞地拒绝了,因为那个人担不起这首曲子,他的家人也被狠狠的打了脸。第二次是一位好干部,焦三爷当着很多人的面总结了这位干部的毕生,此等德高望重之人担的起这首曲子。第三次则是游天鸣对师父焦三爷献上一首百鸟朝凤,在影片的最后,焦三爷的魂魄伴着这首《百鸟朝凤》向远方走去,焦三爷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对唢呐的热爱和对唢呐传承的决心。

  影片中还有一处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节,在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一户人家在丧事上既请了西洋乐队,又请了民族乐队,当然,那个时候的中西方文化还没有融合,结果两队人马就打了起来,这也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然,影片中的主人公也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唢呐匠,吹唢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天明刚开始学的时候一直在吹芦苇杆,我有很大体会。也让我想起了我刚学吹竹笛的时候,每天只能吹笛头,吹响才能练指法,其中的艰辛非常了解,努力就会有收获,游天明也因此获得了成功,继承焦家班发展为游家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游家班最终还是没能发展起来,这是一大遗憾,但也同时向我们阐述了一些较之传统,落后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成为宝贵的遗产,若不加以创新,不与时俱进,也只落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

  关于此影片,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对于人情世故,影片中讲述了师徒情,友情,父子情,着重突显出了师徒情,天明对师父的感情已与父子情相同,他对师父的爱就像对唢呐的爱,以及与蓝玉的友情。

  第二,关于唢呐。唢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以声音高亢著名,但渐渐也不符合大众潮流,所以对唢呐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对于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在唢呐名曲中的地位固然很高,但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拘泥于传统,将它推广给大众,让它更为流传。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六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百鸟朝凤》观后感(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