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观后感(经典6篇)

时间:2019-01-02 06:22: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一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耶稣受难记的电影。这部电影真实而震撼,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触动。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耶稣受难的过程,也感受到了他为我们付出的无尽的爱。

电影以耶稣被捕为开端,接着展示了他在审判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他被人群嘲笑、被鞭打、被戏弄,甚至还被迫背着十字架走上骑驴山。在这个过程中,耶稣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和勇气。他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一丝恐惧,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身心的痛苦。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幕。他面对着钉子的刺痛和血肉模糊的伤口,却从容地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耶稣的慈悲和宽容。即使在受尽折磨的时刻,他仍然选择宽恕那些伤害他的人。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耶稣的受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在受难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宽容是我所欠缺的品质。我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生气,却忽略了耶稣为我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为了我们的罪孽付出了生命,而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耶稣对人类的爱和奉献。他无私地为我们承受了痛苦,为我们的罪付出了代价。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感到惭愧和感激。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习耶稣的慈悲和宽容,去宽恕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以及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帮助他人。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耶稣受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受难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救赎。我希望自己能够牢记耶稣的教诲,活出他所展示的爱和宽容。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这份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此来感谢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二

在最近的一次观影经历中,我选择了一部关于耶稣受难记的电影。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着痛苦、宽恕和奉献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耶稣对世人的无尽爱意。

影片以耶稣被捕为开篇,随后展示了他在审判和受难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电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表演,将观众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着恐惧、悲伤和绝望的世界。我被影片中耶稣坚强的信念和慈悲的心灵所震撼。他在受难的过程中从未放弃对人类的爱和宽容,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刻。

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一幕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景。他面对着极度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仍然保持着无尽的信念和勇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人类的深深爱意,以及对罪恶的宽容和原谅。耶稣在最后一刻说出的那句“父啊,我已经完成了你所赋予我的使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我们的无尽爱意和奉献。

这部电影让我对耶稣受难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耶稣的受难不仅仅是为了赎罪,也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奉献。他为我们承受了痛苦,为我们的罪付出了代价,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爱。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习耶稣的慈悲和宽容,去宽恕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以及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帮助他人。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耶稣在受难的过程中所展示的宽容和慈悲是我们所缺乏的品质。我们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生气,却忘记了耶稣为我们所承受的苦难。通过这部电影,我决心要改变自己,活出耶稣所展示的爱和宽容。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这份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此来感谢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三

  我想每一个看了《耶稣受难记》的人都会有内心的触动吧,不单是因为残酷场面的真实再现令人揪心,更是因为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精神上的渺小而汗颜。

  在影片里,耶稣是神之子,救死扶伤,教化众人;耶稣也是人,被犹大出卖,备受折磨。耶稣被捕时的神情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耶稣被惊醒,震惊、失望,接着坦然、宽容,默默束手被擒。他震惊,他失望,他为犹大的出卖,世人的不理解而叹息,但他很快便坦然面对了,他以宽大的心怀饶恕了这一切罪恶!

  耶稣无声的宽容让我们不得不深深忏悔自己。太多时候我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纠纷不断,为他人的成功喜悦而嫉妒不已,往往推着仇恨的雪球在怨愤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纯真,甚至泯灭了人性。为什么我们常常忘了去宽容?我想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我的得失。耶稣是唯一一个自己决定要来到世间的人,也是极少数甘愿受死的人。耶稣曾经说过,他降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我们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而我们是在为体验自己的人生而活。我想我们生存的目的一开始就似乎偏向自我了。我不解……

  当耶稣扛着沉重的厚木十字架,蹒跚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他不时摔倒在地上,市民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我深受触动。不是因为同情耶稣,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责问,对暴戾人性的谴责。耶稣背负着十字架,身后的土地上血迹斑驳,人群末尾的圣母玛利亚痛苦地看着他,眼里满是绝望。而当长铁钉钉进了左手手腕,刺进了右手手腕,又打进了左脚脚腕,打进了右脚脚腕,血腥的场面令天地失色,残忍的令所有生命惊悚,耶稣却说:“父啊,饶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看到这儿,相信每个心脏跳动的人都不能不感动万分!我耳畔又似乎传来了耶稣的教导:“你听说过应该爱自己的邻居而仇恨自己的敌人。但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并为迫害你的人祈祷。因为如果你只爱爱你的人,那么会有什么报答?”是啊,耶稣不单是饶恕了所有的世人,而且一如既往地爱他们!

  爱与宽容,耶稣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它们的意义!可我们呢?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四

  这么长时间以来,看过了很多各种类型的电影,有过感动,但是第一次这么被触动。第一次知道结尾却不觉得不该看,知道结果却不敢去猜下一步会怎么样,第一次这么静心来看这部片子,在《耶稣受难记》这一部宗教题材的电影。

  也是在书里面突然看到了些宗教相关的东西,这一次突然想看看电影的耶稣受难记会是什么,怀着一个虔诚,虽然对基督了解不多,但是依然诚恳的心态去看。更多的,是拷问自己心灵、人的心灵。

  片中看到了愚昧的人,看到了善良的人,看到了被迫的人,看到了附庸的人,看到了改善的人,看到了顽固的人,看到了各种心灵的人。他们在整个耶稣受难的过程中,演绎了人世间百态,低俗的、高雅的、脱俗的、无奈的、至高的、邪恶的。而这么多的百态,耶稣的一句话震撼了我,虽然以前也听过很多次,但这次在这个情况下再次听到了这个话,我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爱爱你的人,能算什么,关键要去爱你的敌人。还有一句是基督向上帝诉说:这些人是无辜的、因为他们无知。在那种磨难当中,依然能够为别人祈祷,上帝的孩子。他要告诉人们去到天父那里的道路,用他的受难,用他的带人受难,他的血、肉。

  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作为一个母亲,那种撕心裂肺的痛,看到了善良的人的无奈。

  一直对宗教是敬畏的态度,不管是佛教、基督、道教,还是那些少见的萨满之类的神秘力量,我都一直相信这些力量的存在,因为必然有些事情是人、渺小的人不能完全知道和解释的。看了这个宗教题材的片子,更多的,对我不是电影,而是一部洗涤心灵的圣神的史诗。让我回头看人的愚昧无知。也反思自己。

  看了这个,觉得自己,好像又长了。也许没那么夸张,但是,敬畏那些力量。希望一切,一切,好。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五

  "耶稣受难"主要源于《圣经新约》四福音书的叙述,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是影响世界宗教史和信仰史的大事之一,我认为它的复杂在于:

  1.耶稣基督"人"的一生的缩影;

  2.耶稣基督的受难;

  3.基督教的信仰来源之一;

  4.耶稣为何受难;

  5.耶稣的受难之后的复活;

  6.谁"杀"死了耶稣;

  7.作为人子和圣子的耶稣之死的意义;

  8.两千年前耶稣受难之于之后两千年的意义;

  9.作为先知的耶稣和作为人子的耶稣受难时的心境;

  10.作为犹太人的耶稣受难对基督教、犹太教、犹太人的影响……

  这样的思索在神学或者基督神学里有比比皆是的研究和阐述,但当梅尔·吉布森把已经形成两千年的"耶稣受难"事件用电影语言搬到人们眼前,耶稣受难记的视界已经不只是仿照《圣经》叙事本身,而且还是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让人们一眼看到了两千年的人性及信仰的脊梁,耶稣受难也有了除宗教以外的人间意义。

  电影《耶稣受难记》真实地记录了耶稣基督(詹姆斯·卡维泽饰)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被捕、被鞭打、被钉十字架,直至死去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凯尔泰斯曾有一句话:用处理表层的方法潜入人物与概念的深层。而《耶稣受难记》就是这样的。整部电影都是在处理耶稣受难中怎样被捕,怎样遭鞭打,怎样被钉上十字架,怎样死去这些表层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产生的震撼力,早已潜入我们的内心,深入到我们对有关耶稣受难的深层次思考。也有的人说《耶稣受难记》有过多的暴力细节,是部"暴力美学"电影。但此时的"暴力"也许根本就不是无缘无故吸引眼球满足暴力欲的"类型电影暴力","耶稣受难"的"暴力"其实反映的是命运以及人类人性之恶本身,是与"受难"与赴难本身相对应的过程本身,也是此时的耶稣作为人和我们作为人所受的痛苦与苦难本身。

  戴锦华说,电影的叙事是运用语言完成的,电影语言/视听语言——其中文字和口语是电影叙事语言中极小、极不重要的一部分。梅尔·吉布森在《耶稣受难记》中的电影语言极力还原了耶稣受难时现场的真实,他没用国际通行的英语,而用的是久已失传了的拉丁语与亚拉姆语,并且最主要的是通过整部电影的视觉语言来刻画《圣经》中耶稣受难时的时空与生活背景质素,无疑他做到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圣经》里所没有的刻画正是作为电影的效果或者信息所传达出来的震撼与深思所在,也寄托着电影者的深刻寓意。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 篇六

  梅尔·吉布森截取了有名的"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生命最后12个小时来叙述,整部《耶稣受难记》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面:世俗层面与神圣层面。耶稣受难分三个层次:

  1.作为玛利亚之子即人子的耶稣的受刑与受难;

  2.作为预言中上帝之子即圣子的耶稣的受难;

  3.作为有限者的耶稣向无限者的上帝之子即圣子位格的赴难。

  而上述世俗层面既包括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记载的古地中海地区的赎罪仪式,也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从丑到美的一个价值与信仰转换的世俗仪式;还包括作为犹太教或《旧约》教义中罪人的耶稣受罚受刑受难被钉十字架的宗教仪式;更包括禀有人性的耶稣作为人而甘愿为信仰而受难的牺牲仪式。

  耶稣受难记选择了三个自然时间和两个宗教时间,自然时间即"最后的晚餐"之后客西马尼园的晚祷与被出卖而被捕并在耶路撒冷城里法利赛祭司大堂里受辱的时间——黑夜、在彼拉多总督府审讯受刑与扛着十字架到被钉十字架的时间——白天、三天后耶稣在金黄明亮的阳光下复活的时间。宗教时间即是受难日与复活日。

  但在这两个层面、两种时间里的"耶稣受难",几乎是天衣无缝地直接和耶稣生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世俗背景融合在一起,而直接展开在观众面前的是耶稣如何被捕、受辱、受刑、被钉十字架,这是个无限感性的过程。每个细节几乎呼吸可触,紧贴着我们作为人的内心的担惊受怕、怜悯悲伤、痛苦愤怒、沉郁深思的种种情绪,以及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电影"耶稣受难"的过程几乎可以和宗教无关,观众即使不理解宗教情怀,也能在关于耶稣受难的叙事里,"看"出和感觉出耶稣是为了证明——不只证明自己是先知、是犹太人之王、是神、是圣子,更是为了证明他心中作为圣父的上帝的存在及伟大,以及爱,而勇于甘于献出自己。这个过程是作为观众的我感到无比痛苦的,每一次鞭子、皮钩抽到耶稣身上、十字架上的铁钉钉在耶稣的手上脚上时,我的心都会抽搐痛楚为证。但耶稣在唾沫、皮鞭、鲜血中、十字架上都是以一个坚定而虔心、即使痛入骨髓也未改其志的坚韧而静穆的形象,在隐隐陈述着弥漫于他心中和任何人周围的那个上帝的存在。而关键的是,耶稣作为彼时的"凡人",一次次地在某种动摇面前感到了祝祷保佑似的坚定,将他身上和心中所负的责任、神圣和爱与救赎真真地带到十字架上,带到无数观众面前,在人类的现实中,也带到了历史和人类面前。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的"意义"不止在于将两千年的耶稣与上帝以"受难"的方式带到这个现代世界,还在于,它让卡维泽的"耶稣"以受难的方式重现了一个恶与救赎、爱与拯救的信仰之境、希望之根。这个跟随着耶稣受难及复活的电影画面感弥漫在观众的个人体验里,延伸在他们个人所处苦难与爱的语境里。而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我觉得电影里的"耶稣受难"时的表情和动作以及信仰和复活,与圣母玛利亚痛苦剜心的表情与心境,深深地掩藏了几千年,穿越每个时代里的疯狂与苦难、人性的恶与乖张,真实地熨帖人心那哪怕最无可告慰的苦难——奇怪的是,它是以电影画面上"耶稣受难"的方式来告慰,无助的是,我真的似乎感觉到了耶稣是为我们所受的一切悲惨与苦难而承受痛苦去受难。在一个即使自称现代文明与政治技术的世界和国家,也无法真正理解耶稣为标志的"爱和救赎"的献身与受难里,人性一如千年的痛苦与乖张,但爱意却似乎被"理性人""政治人""经济人""消费人""单面人"……所埋藏。但是,耶稣受难的另一层话语却是"有人对你说:要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要爱你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的人祷告。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你会得到什么回报呢".

  也许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在《耶稣受难记》里,我似乎理解了,同样是死,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为爱、为情、为义、为仁……而死的那么多人里,为什么作为基督的耶稣会变成一种宗教一样遍及世界。这里不得不除却后来基督教本身的某些暴虐与助纣为虐的意识形态霸权帮谋,还原到受难时的耶稣,是因为他不但将圣童降临与受难的叙说变成有限者通往无限者的自由与信仰的无限广阔,更将恶与救赎之中的爱的教义带入到每个人的存在可能之中,或者说,在耶稣的叙事里,智慧不是人类最高的权能,而是爱。爱是人类最高的哲学和人性,假如有最高;而且这爱,超越了所谓的文化、语言、民族、肤色、种族、性别、地位、社会属性……以至宇宙万物、物种、生存乃至命运,是拯救恶的救赎的神启,更是直面人性与恶的爱,是从自我内心通往无限的爱的每一个阶梯,是每个人最无告的苦难里那份最深的告慰。

耶稣受难记观后感(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