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北》观后感【实用3篇】

时间:2015-04-03 09:20: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西北偏北》观后感 篇一

《西北偏北》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郭富城、张国荣等主演的经典电影,该片以西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爱情和家族的故事。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电影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人性思考。

电影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位密友,郭富城饰演的李云飞和张国荣饰演的陆文昭展开。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的友情却像一条纽带,让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共同面对困境,坚守信念。

电影中的爱情线索也是触动人心的。李云飞爱上了女主角李红,而陆文昭也默默地爱着李红。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令人动容,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这种纠葛不仅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更表达了对生活和命运的无奈。

除了友情和爱情,家族关系也是电影的重要元素。片中展示了李云飞的家族与陆文昭的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缠,这些家族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矛盾。通过这些家族的故事,电影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西北偏北》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享受。电影中的西北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美感和情感。音乐更是贯穿整个影片,将观众带入到故事的世界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起伏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观看《西北偏北》,我对友情、爱情和家族这些人类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电影中的角色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他们的选择和付出让人动容。同时,电影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让观众反思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

《西北偏北》观后感 篇二

《西北偏北》是一部让人扣人心弦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两位好友李云飞和陆文昭的故事,展现了友情、爱情和家族的复杂关系。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其感动,并对其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有了新的思考。

电影中的两位主角,李云飞和陆文昭,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而成为了好友。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电影的核心,也是观众最为关注的部分。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坚守着友谊的信念。这种真挚的友情令人动容,也让我深思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在面对困境时,友情的力量是如此伟大。

爱情也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李云飞与李红之间的爱情线索,以及陆文昭对李红的默默守护,都让人感到心痛和感动。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除了友情和爱情,家族关系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电影展示了李云飞和陆文昭所在的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葛,这些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矛盾。通过这些家族的故事,电影向观众展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除了故事本身,电影中的摄影和音乐也值得一提。西北的独特风光和美丽景色为电影增添了许多视觉上的享受。音乐更是贯穿整个影片,通过动人的旋律和歌词,将观众带入到故事的情感中,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观看《西北偏北》,我对友情、爱情和家族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都让人感到真实和触动,他们的选择和付出让人深思。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它让观众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西北偏北》观后感 篇三

《西北偏北》观后感

  《西北偏北》这部电影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加里·格兰特、詹姆斯·梅森、爱娃·玛丽·森特等主演,讲述了主人公一段冒险经历,剧情跌宕起伏,你永远不知道后面等着你的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西北偏北观后感影评。

  看完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终于懂得何为“麦克芬”,体会到为何要“为希区柯克尖叫”,也明白了好中文王佩老师推荐我们去看希区柯克所导演的每一部电影的用心良苦。

  是的,换一句话说,我已经走进希区柯克的电影世界,为之倾倒,决心接下去至少看他的电影十部以上。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中有对《西北偏北》这个电影名字的分析,文中认为是源自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I am but mad north—north—west:when the wind is southerly,I know a hawk from a hand saw。”

  若不看原著,根本不会知道哈姆雷特的台词中还有一个“西北偏北”的表达,因为在中文译著中是这样的句子(以朱生豪译本为例):“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一只鹰当作一只鹭鸶。”(第二幕第二场)。

  当然,从希区柯克访谈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起名《西北偏北》,是因为桑希尔一路探寻,企图揭开他被误会成另一个人卡普兰身份的路线是一路向西北的,最终的大戏定格在拉什莫尔山上,方位比西北偏北了一些。原本导演想起的名字还有《在拉什莫尔山上》,但最后定名为《西北偏北》。

  之所以要在此提片名的事情,因为影片名字给我的感受,恰如电影给我的感受一样,出乎意料、多重意义、逻辑严谨。

  一部被无数电影教材提到并抽丝剥茧般分析的影片,看完之后,我有无从下手之感,实在太丰富了,想说的太多,情节的编织、线索的交叠、多重身份、麦克芬、隐藏与探寻、心情惊悚效果的营造等等,它们一起蜂拥而至,挤作一团,堵住了。

  还是从印象最深的画面说起,应该是拉手的那幕。在拉什莫尔山上,伊芙就要坠入万丈深渊,桑希尔拼命用手拉住伊芙,而他的另一只手也攀在悬崖上。他们体力早已不支,所能坚持的每一秒钟都是对毅力的考验,对极限的挑战。桑希尔看见他们的敌人向他走来,那个最邪恶的伦纳德,就向他求救。伦纳德犹疑之后果断地把脚踩在了桑希尔借力的手上,但这时,伦纳德却倒了,被赶来的民警射死。

  之后,还是拉手的画面,还是桑希尔拉伊芙的手,桑希尔说上来啊,但当镜头移动,我们却发现不是在悬崖边上,而是在火车的行李架上,伊芙被桑希尔拉了上来。此情节呼应他们初夜藏身的那个行李架。而后就是世上最深情的吻,因道路阻且长而深情,因几度死里逃生而深情,因误会重重却终于澄清而深情。

  同样是拉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按照思维惯性想到的肯定是,桑希尔终于把伊芙从万丈深渊中拉起来了,但电影中出现的却是桑希尔把伊芙拉到了火车卧铺之上的行李架上。同样的动作,悄悄替换了场景,紧凑、出乎意料、又让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因出乎意料而惊叹不已,因出乎意料而叹为观止。观影中这种出乎意料的体验纷至沓来,导演在用摄像机拍摄镜头,也在用镜头控制观众的心里感受与期待,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拉手重合着不同场景中的动作,也重合着多层含义。桑希尔把伊芙从万丈深渊中拉了上来,是真实的万丈深渊,也是若伊芙继续跟随间谍头子范丹姆上飞机而会有的万丈深渊。

  《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在上帝的呼召之下,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摩西名字的含义是“从水中拉出”,暗含摩西把以色列人从被奴役的水中火热之中拉出。

  影片中的拉手,也是从水深火热之中拉出。同时,拉手也是影片两条线索,身份线索与情感线索的交汇之处。拉手,让桑希尔结束身份的困惑,抱得美人归。拉手,把伊芙从双重间谍的身份之中拉出,成了桑希尔太太。

  另一段是旷野飞机撒农药的那场戏。粗心的观众可能会和桑希尔一样无知,对伊芙亲口告知的安排毫不怀疑,耐心等待卡普尔的出现。细心的观众应该能从伊芙打电话之后的神情中看出一些变数。但无论如何,观众和桑希尔一样,置身旷野之中,对将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路人无心的一句话,飞行员向没有庄稼的空地喷洒农药真是富有啊,提醒观众和桑希尔潜在的危险。而后,飞机开始向桑希尔飞来。没错,他就是飞机的目标,伊芙给他指的是一条死亡的不归路。

  出乎意料,观众的'心情跟随桑希尔跌宕起伏,从焦急等待、到意识到危险,再到死里逃生。这出戏安排在旷野之中,在飞行员的视角之下,桑希尔如同茫茫天地中的一粒尘埃,微不足道。此时的视角,呼应桑希尔从联合国大厦中逃出的那一幕。在那一幕中,镜头从联合国大厦楼顶俯瞰逃出的桑希尔,也是微渺的一点。影片用同一种视角,串起不同的场景,传达同一种感受:茫茫天地之中,人是多么微小。在想杀人灭口的间谍组织看来,这样一个孤立无助的点,一个可以忽略的点,简直如同用橡皮擦擦去一点般易如反掌,但这一个点,却总是出人意料,死里逃生。

  在拉什莫尔山上范丹姆别墅的那场戏中,建造在岩石之上的挑空别墅,如同模型一般呈现在桑希尔和观众面前。观众和桑希尔一样,位于别墅之外,知道别墅中的伊芙处境危险,而她却不知道。这其中最紧张的一幕,在我看来,是那个印有R.O.T标记的火柴盒,桑希尔把它仍向伊夫,但她起先并没有觉察,却被走来的伦纳德无意中捡起,并放在茶几的烟缸旁,伊芙这才得以发现。R.O.T的标记让她警觉,因为她和桑希尔初次见面,他为她点烟时,曾讨论过这些字母背后的意义,此刻出现在这里,是来自桑希尔的一个信号。

  导演用一个火柴盒串起了之前火车上的一幕,情节上的互相嵌套与前后呼应,让故事合理、逻辑严密、精彩异常。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不太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是导演的想象力在天马行空,但这并不等于说,想象力是自由的。恰恰相反,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逻辑的自洽性要求想象力有着不能逾越的底线。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大胆而又出乎意料的想象力,“不逾矩”是指想象力有着并不自由的逻辑自洽性需要遵守。

  正是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才是精彩所在,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而那种没有逻辑可行的想象力,仅仅停留在低级水平。在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中,作者引用了玻尔的一句话:“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The question that p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我们都同意你的理论是疯狂的,我们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足以有机会是正确的程度。”)

  《西北偏北》情节紧凑,想象大胆,但依旧逻辑自洽。桑希尔在形势所迫之下的行为、间谍组织用飞机杀人、拉什莫尔山上的角逐都是大胆想象力的杰作。这些想象力可谓疯狂,暗暗指向莎士比亚的那句台词“I am but mad north—north—west”。

  是的,导演在《西北偏北》里营造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但这个疯狂世界依旧有着严格的逻辑性,以及合理的情感发展进程。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合理与疯狂之间,出乎意料又处处可能之间,创造的千变万化,形成的戏剧张力令人心悦诚服。

《西北偏北》观后感【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