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7-05-09 05:38: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梳理和解读,该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听说过的古代典籍,比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这些典籍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对后世的启示和教诲。通过对这些典籍的解读,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从古代的典籍中,我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表达和思想观念。这些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我也在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典籍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后世的指导。这些典籍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典籍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

《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我相信,只有真正了解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部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邃的纪录片。通过对古代典籍的解读和探索,该片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中国古代典籍的珍贵内容。这些典籍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典籍的解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典籍中的诗歌、散文和哲学思想,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邃内涵。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从古代典籍中,我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表达和思想观念。这些文化的交融和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开放和包容。

此外,我也在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典籍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对后世的指导。这些典籍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典籍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

《典籍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邃,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我相信,只有真正了解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四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五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六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