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怎么写(推荐3篇)

时间:2013-08-06 02:2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篇一

标题:《心灵奇旅》:一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旅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心灵奇旅》的电影,这是一部由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个40多岁的音乐老师乔·高德曼,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意外进入了灵魂世界,展开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旅。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乔·高德曼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但他却陷入了职业和人生的困境中。乔的故事让我深思:我们是否都有过迷失自我的时刻?是否都曾感到自己的人生缺少了什么?电影通过灵魂世界的设定,让观众反思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在灵魂世界中,乔遇到了一个名为22的灵魂,她一直无法找到自己的“火花”,也就是激发灵魂热情的东西。通过与22的相处,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人生的意义。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乔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心灵奇旅》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电影通过灵魂世界的奇幻设定,让观众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追求。乔最终明白了,生活并不仅仅是追求成功和名利,更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深深被电影中的情节所触动。它让我思考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电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火花,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

总之,电影《心灵奇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价值。同时,它也给了我勇气去追求内心真正的梦想和热爱。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之旅。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篇二

标题:《寻梦环游记》: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寻梦环游记》的电影,这是一部由迪士尼·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个12岁的男孩米格尔,他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踏上了一场触动心灵的音乐之旅。

电影以墨西哥传统的“亡灵节”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意外,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米格尔在亡灵的世界中遇到了他的祖先,也发现了自己的家族秘密。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传承和音乐的珍贵。

《寻梦环游记》以其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打动了观众的心灵。电影中的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我被电影中的音乐所感染,从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电影通过米格尔的故事,让观众思考了追求梦想和家庭传统之间的平衡。有时候,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追逐,却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的价值。电影告诉我们,梦想和家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支持的。

我深深被电影中所传递的情感所触动。它让我思考了自己对于家庭和音乐的看法。电影告诉我们,家庭是我们的根基,而音乐是我们的灵魂。只有在家庭的支持和音乐的陪伴下,我们才能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电影《寻梦环游记》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家庭和音乐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它也给了我勇气去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并珍惜家庭的关爱和支持。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寻梦想,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篇三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导语: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接下来小编整理好关于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快来瞧瞧吧。

  重点是“感”

  电影的内容以高度概括为主,如需要特别就那一个情节进行描述,那么字数也要限制在50字以内。因为一旦叙述了太多“观”的内容,那么文章的主题必然偏离。

  切忌:

  “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离开“观”的“感”将是无本之木

  另一种比较多的失败的后感,是只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是洋洋洒洒的大篇幅的个人感想,给人感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没有实际意义,让读者感觉不到到底哪里让人感动?合格的观后感,需要让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只有恰到好处地把观写清楚,才能让“感”的内容有的放矢,才能使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感”而有物,切忌空谈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当然要看孩子的年龄和认知基础)。这里的实际是你个人能够把握的实际,即:真情实感。有些文章不能得到高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让评卷老师看了觉得不着边际,不切实际。

  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的感受就该表现出孩子的年龄特征,感受不在多么高深,也不在于多么高远。只要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感”的一部分。家长们不要过于求成,以成人的眼光代替孩子的思维,过分的包办代替,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不会写,越来越没有“感”。孩子不会说儿童语言,那么作文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

  小贴士:

  第一:不管看什么影片,一定要认真,只有认真才能溶入情节领悟到影片所反映的真实含义;每部影片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深层主旨,把主旨一个一个挖掘出来;假如看第一遍没有看明白,可以多看几遍加深印象,相信每看一遍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记录一下主角名称和主要事件以及主要矛盾;记录每个对你有心灵震撼的瞬间;可以写对你影响最深的某个人或某件事、也可以写全部人物或者全部事件。

  第三:仔细观察每个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内心活动、小小动作;留心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对待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物时候的态度、语言、表情。

  第四:抒发自己的感想,叙述一下你为什么支持或者反对这个人或者这件事,表达一下你对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看法。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写观后感一定要根据影片客观现实,积极向上、有道理、能让别人也受到共鸣、能从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这才是一篇完美的观后感,也是写观后感的意义所在。

  观后感要怎么写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

  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