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优选6篇)

时间:2019-05-09 06:45: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一

《八佰》是一部由郭敬明执导的战争电影,该片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该片的场景布置非常精细和真实。电影通过精心的布景和道具设计,再现了上海四行仓库的真实面貌。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四行仓库内部的破旧墙壁、破损的家具以及残留的弹壳,感受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同时,电影还通过精确的摄影技术,将观众带入了战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和危险。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电影更加真实,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主要角色之一的杜月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军官,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胆识鼓舞了整个团队,成为了大家的楷模。而其他角色也各自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敢、聪明和忠诚。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令观众产生了共鸣,也让观众更加珍惜和敬佩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英雄。

最后,电影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电影以淞沪会战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战斗面前的困境和挑战。在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压力下,中国军队不得不面对无尽的艰难和困苦。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坚守和抵抗。电影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紧张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坚韧,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易。

总之,《八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电影。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精细的场景布置、成功的角色形象塑造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英雄的敬意。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激励更多的人们珍惜和传承这份精神。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二

《八佰》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战争电影,讲述了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期间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军队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团结和拼搏精神。

首先,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十分震撼人心。通过精心的制作和特效,电影再现了淞沪会战期间的战争场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爆炸、枪火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特别是四行仓库内的战斗场面,通过细腻的摄影技术和紧张的剧情,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军人们面对敌人时的紧张和恐惧。这些战争场面的呈现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易。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非常丰满和立体。电影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情感的碰撞,展现了每个角色的个性和特点。主要角色之一的杜月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军官,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大家的楷模。而其他角色也各自展现出了自己的勇敢、聪明和忠诚。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也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共鸣和敬佩。

最后,电影中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困境和挑战。在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压力下,中国军队不得不面对无尽的艰难和困苦。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坚守和抵抗。电影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紧张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坚韧,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易。电影还通过情感的碰撞和人物的成长,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团结和拼搏精神,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总之,《八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战争电影。它通过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丰满的角色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和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团结和拼搏精神。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英雄的致敬。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激励更多的人们珍惜和传承这份精神。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三

  一寸山河一寸血,八佰在静溢的苏州河畔演绎着曾经一段真实,壮烈的革命故事。此岸,纸醉金迷,锣鼓铿锵;彼岸,炮火喧天,殊死抵抗。以身许国的战士保国为民。而我,坐在电影院里,看这一回《八佰》,体会的是苏州河前世今生的东西两岸。

  这是描写真实的上海浙沪会战末期,国难当头,战士们将生死置之于外,孤军坚守最后防线—四行仓库,于租界一河之隔,奋战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的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八佰》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战士,也会害怕,也会想逃,也有人们正常的七情六欲。就是这样一群战士们在地狱一般的租界对岸守护着……另一边却是歌舞升平,万家灯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的也就是此时的情景了吧。影片的开头人们冷漠看戏般的讨论着对岸还能在坚持几天,几时。人们都已对此战争不抱任何希望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我迷茫了,直到我听到他们说:“靠我们这区区四百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来抗,我们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这便是绝望中的希望了吧,这四百战士使唤醒河对岸,唤醒国人的一剂猛药。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陈树生身绑炸药纵身一跃,他说:“做这种事总是难的,但总要有人站出来,迈出一步”最后留下一封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铿锵有力的八个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那有生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那一具具燃烧的血肉之躯,是烧醒对岸的熊熊烈火啊!

  片中,那升起的旗帜,已经不仅仅是一面旗帜了,那是河对岸人们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战士们想要立起的不只是旗,更是人们心中的信仰。他们说:“我们的同胞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们要好好守护着他们”。这些战士们曾经只是逃兵,农民,孩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了。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在国破家亡面前,我们全民皆兵“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泰民安来之不易,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最后,河彼岸冷漠的人们不再冷漠,他们纷纷落下了眼泪,推倒铁门伸出了一双双希望的手,就像推倒了内心面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重新有了希望。沉睡的中国已然清醒。“来生再见”四字诀别感动了河对岸的看客,感动了身处和平时期的我,这是一种情怀的激发。“八佰”,不只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苟活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的,在血色中,我看见了希望。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曲未终,人却散,回归如尘的生活,是“八佰壮士”最大的心愿,那渴望的双眼望向的大概就是我们的现在。此情此心,青天朗朗,日月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不希望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和平年代的负重前行,同样匹夫有责。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四

  《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故事围绕“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展开。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该片场景为精心布置。一砖一瓦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不仅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还对两岸建筑进行1:1来实景搭建。拍摄时把宁波白沙的拆迁地块定为淞沪会战场景取景地。为了追求真实,剧组历时一年半在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拍摄基地设计搭建了占地200亩、拥有68栋建筑的实景,深挖200米长的苏州河,还原出一河两岸战火连天的“地狱”与声色霓虹的“天堂”。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淞沪会战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与传统战争题材影片不同,影片将角色有血有肉有情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当面临敌人的包围和猛攻时。

  一位士兵喊出“娘,孩儿不孝了”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位将士在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中谆谆叮嘱“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寥寥几句足以让人潸然泪下。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着对亲人的依恋念想,也有对故土的眷恋,但在危难之时,却毅然选择挺身而出。正如管虎此前所说,自己要拍的并非“战争”,而是战争中的“人”。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百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是一个的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不忘过去的历史,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是先驱们给予我们最真挚的期望。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题记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我,就如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眼角残留的泪水以及冰冷的身躯,仿佛让我不要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涛,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首先这部电影令我惊讶的是,它并没有在影片开头打一些领衔主演、特邀嘉宾的名字,而是在一开始打出的是美术指导,爆破指导,场景制作等幕后人员的名字,非常特别。如此尊重幕后,仿佛告诉我们,面对强敌侵略,每一场战争中,那些默默奉献的将士和民众才是反侵略的主角,才是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

  电影开头一只乌鸦站在一个布满泥土的头颅上,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一条河隔绝了四行仓库和租界,一河岸,两世界。应了那句话“那头是天堂,这里是地狱”。桥的这头,四行仓库就像急流中的孤岛,没有援军的八佰壮士,用铮铮铁骨守卫着四行仓库,用鲜血保卫者着租界的人民。而桥的那头,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歌女衣着华丽,欢歌笑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莫过于此。租界里的洋人们市民们难民们隔岸观火,喝着咖啡就能现场围观核枪实弹军事战斗,对他们来说四行仓库就像一个血肉铸就的戏台。日军多次向四行仓库进军,战士们全身绑着炸药从楼上跳下去,引爆和他们同归于尽……在没有粮食,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八佰壮士整整坚持了4天,击溃了至少6次日军进攻。

  当隔岸人亲眼目睹战士们一次又一次击溃日军时,他们终于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应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他们给八佰壮士捐款捐物,女童军冒死送来国旗。第二天,四行仓库的顶端升起了五星红旗。为了涣散军心民心,日军企图炸毁国旗,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士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人肉底座是,使国旗屹立不倒。八佰壮士,用生命“赢得生前身后名”,诠释了“死,会作为生的一部分”。

  “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一个个渺小而伟大的战士们,他们背着炸药大喊自己的名字,抱着必死的决心赴往战场,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抗战,令人潸然泪下;一位百姓不顾危险,拉起电话线让两头相通,不幸牺牲于敌军弹下,至死也未曾放手,令人动容。“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这一群平凡的人,用自己平凡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四行仓库的屏障。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向八佰壮士致敬,向守卫祖国的所有战士致敬,是你们让我在这个歌舞升平的世界读书写字,让我们免遭战乱之苦。八百壮士毅然赴死的壮举只为了保卫故土安宁,诠释了国魂,书写了未来。

  居安思危,国泰民安来之不易;

  山河虽已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 篇六

  很难想象,到了我这个年纪因为看一场电影还会热泪盈眶。为了激发逆境中我们的企业如何肩负重任、凝聚成钢,用我们最大的精神图腾共度难关。应集团要求,我利用国庆、中秋双节走进影院,观看了《八佰》这部热播的电影,看后让我震撼,写本人观后体会如下:

  随着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如飓风般扑入我的视野,四行仓库前络绎不绝的人群和摆满的各种烟酒祭品,400余人的虎贲之师纷纷壮烈捐躯,因为他们的“天佑山河,才有了今天不死的中国”,这样的壮举值得代代传诵。当然,老天是不可能保护我们的,能让国家脱离积贫积弱、走出山穷水尽依然活着的,全靠这些舍命救国的忠勇将士们,有句话说得好: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影片中战况空前惨烈,儒雅的团长谢晋元带领全体官兵数次击退日军疯狂的进攻,阵地从未丢失。此刻我不禁想起定这段血性从容的话:“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也就战死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后,你作为抗战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故事虽已成历史,但伟迹会让我们没齿不忘。

  这部电影用了10年准备,4年制作,3次撤档,才得以正式上映,前期点映期间,票房就破2亿元,成为了今年疫情后我国电影复苏后第一爆点片。其实真正吸引大众纷纷观看这部电影,不是电影本身火爆的打仗场面,而是400名将士通过浴血奋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影片中有句“舍生取义、儿所愿意”台词,振振有词、气壮山河,唤醒了隔岸相望的民众,也点燃了电影观众们双拳紧握的爱国情绪。“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青山处处埋忠骨,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仍做中国人”,这才是我们每个热血青年和爱国人士,该有的情结。

  一部好的电影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一个好的企业会带你越飞越高,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祥和的新中国,企业家用辛劳付出给广大员工带来了稳定收入,当他们面临困窘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人亦该如此。每一个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纯粹依靠那一个人做到的,必须由我们集体的大环境共同铸就而成,维护好企业的大环境,我们的日子也会好了,这才是我们对企业做出的最好感恩。“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行动少苟言笑,多勤勉少存浮夸,你未来才会征服世界。当下,我们每个人要做一名敢追求、有梦想的人,让我们的企业好好的活下来,它就会不断地向着阳光的方向前行。

《八佰》的观后感1000字(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