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简3篇】

时间:2016-02-04 04:12: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一

《穹顶之下》是一部以雾霾问题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数据,展现了中国大城市面临的雾霾危机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也对相关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部纪录片通过对雾霾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在雾霾天气中,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明显增加,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片中展现了大量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们,以及因雾霾而导致的突发性死亡案例,让我深感雾霾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同时,纪录片还揭示了雾霾对环境的破坏,包括空气、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这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都构成了威胁。

其次,纪录片对雾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片中提到了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燃煤和露天焚烧等因素对雾霾的贡献。这些原因都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片中还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比如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而对环境保护放松了监管,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通过这些揭示,我对雾霾问题的成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纪录片给出了一些解决雾霾问题的方案。片中提到了减少燃煤、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雾霾问题。纪录片还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奥运会前后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以及一些城市在减少燃煤和推广清洁能源方面的努力,这些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这些解决方案的展示,我对雾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希望。

综上所述,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真实的影像和数据,展现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雾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推动雾霾问题的解决。

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二

《穹顶之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数据,展现了雾霾问题对中国大城市的影响和挑战。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雾霾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也对相关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展示了雾霾天气中的景象,让人们亲眼目睹了雾霾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灰蒙蒙的天空、遮天蔽日的雾霾、呼吸困难的人们,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感到心痛和无奈。纪录片还展示了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包括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方面。这些真实的画面让我深刻认识到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其次,纪录片对雾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片中提到了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燃煤和露天焚烧等因素对雾霾的贡献。这些原因都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片中还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比如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对环境保护放松了监管,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通过这些揭示,我对雾霾问题的成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纪录片给出了一些解决雾霾问题的方案。片中提到了减少燃煤、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这些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雾霾问题。纪录片还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奥运会前后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以及一些城市在减少燃煤和推广清洁能源方面的努力。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通过这些解决方案的展示,我对雾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希望。

综上所述,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真实的影像和数据,展现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雾霾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认识到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推动雾霾问题的解决。

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三

关于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下面是《穹顶之下》观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一日闲来无事,看了前央视女记者柴静自费百万,耗时一年时间拍摄的反映雾霾情况的记录片《穹顶之下》。此片一经播出便在网络上备受瞩目,很快点播便过亿次,并形成了各种讨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片必将加速我国的环保进程,恰逢两会期间,必定成为媒体讨论热点,对治理雾霾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媒体由于网络的自由对促进社会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的新闻自由,舆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有创意,有内涵,积极向上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单元。

  环境问题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享受到了物质文明,环境文明成为生活新的诉求。如果只为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乃至牺牲子子孙孙的生存条件,那么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发展经济时欠下的环境账已经到了偿还的时候,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能源升级换代,提高煤油产品质量,调整能源体制格局,都已经刻不容缓。

  现在我国已经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刻,必须下定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哪怕牺牲一部分的经济增长,牺牲一部分的就业机会,必须走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环保部门必将在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执法部门。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人的道德文明很大一部分反映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人是自热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他会影响到其他事物。我们的乱扔垃圾会影响环境的整洁,我们每多开一次车就多排放一次尾气,我们卖卖一次皮草制品就促使了一个动物被杀害。我们应该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对抗雾霾,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可以让天再蓝起来,水再清起来。

  道德文明促使环境文明,只有环境好了每个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才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的享受阳光雨露,才有好心情。自己为环保出一份力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父母、孩子。希望大家众志成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雾霾这个可怕的苍穹,还中华大地一个美丽清新。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三:

  最近柴静概念在网络迅速火爆起来,在网络和股市几乎无人不知,在这个视频发出后几天时间环保B 股票连续涨停,相比与降息这种重大利好,柴静概念完胜之,也因此让一个大家熟悉的名词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就是雾霾。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2.5微米的细微颗粒,我们将直接吸入肺泡,这种细微颗粒物是各种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组合,是强致癌物,人体吞噬细胞无法消灭它,就积淀在肺泡内,阻塞氧气顺利进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颗粒物则直接可以进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雾霾就是指PM2.5的颗粒物,过去我们一直没太关心他,总误以为就是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人死与因雾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它看作一个数据而已,他其实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累积而来的。

  雾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革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从工业化革命开始,人的智慧已经开始发挥到极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人开始骄傲的以为,自己将主宰大自然,开始否定神的主权,高举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无神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人用自己的智慧发明来满足自己那已经被激活的无止境欲望,人追求享乐,抗拒神的约束,人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残暴,历史上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狂傲不拘,目中无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挥霍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必将遭受自然的强力报复。

  工业化革命的一个标志就是大烟囱,煤炭成为这个时期的能源主体,炼钢,发电,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过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还有一种叫褐煤的,燃烧过后有一半的废弃物将以颗粒物状态悬浮在空中,为此十九世纪的英国遭受了严重的酸雨,雾霾。至少有几万人因此死亡,随后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要经历这个污染,无法避免,而发动机的出现,促使另一个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飞机,汽车,轮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烧过后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并芘,对空气的污染更加严重,并且是强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形同与死刑,而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远地区的流放变成了潇洒的旅行,但是汽车的排放物却在默默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冰箱的出现,大大改变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足不出户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但是冰箱内的氟利昂,却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核子裂变的发现,带给人们清洁的电力,也让人好似睡在一个炸弹上,完全没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却在为自己埋下死亡的种子。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们无权主宰一切,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家吧。

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