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读书心得(精简6篇)

时间:2012-04-09 06:1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一

《项羽本纪》是一部以项羽为主角的历史传记,通过对项羽一生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傲慢、勇猛和悲壮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感动,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项羽的勇猛和决心所震撼。在书中,项羽被描述为一个身材魁梧、气质威严的人物,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统帅才能。他率领着大军,连战连胜,几乎无人能敌。他的勇猛和决心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战士,他不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想到了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我被项羽的傲慢和自负所触动。在书中,项羽的傲慢和自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开始变得自大自负,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他忽视了刘邦的威胁,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项羽的傲慢给了我很深的启示,那就是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冲昏头脑,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警惕,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项羽的覆辙。

最后,我被项羽的悲壮和忠诚所感动。在书中,当项羽失去了战斗力,最终投降刘邦时,他并没有选择继续抵抗或逃亡,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忠诚和悲壮的行为让我深受触动。即使在失败和绝望的时刻,项羽依然选择了以死明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忠诚和悲壮精神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像项羽一样,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坚守不移,不怕困难和挫折,为了理想而奋斗。

总之,读完《项羽本纪》让我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受到了很多启示和触动。项羽的勇猛和决心、傲慢和自负以及悲壮和忠诚,都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二

《项羽本纪》是一本关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传记,通过对他一生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傲慢、勇猛和悲壮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汲取到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被项羽的勇猛和战斗力所震撼。在书中,项羽被描绘为一个身材魁梧、气势威严的人物,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统帅才能。他率领着大军,连战连胜,几乎无人能敌。他的勇猛和战斗力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战士,他不畏艰难和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对于我来说,这种勇猛和战斗力是一种榜样和启示,它告诉我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其次,我被项羽的傲慢和自大所触动。在书中,项羽的傲慢和自大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开始变得自负和狂妄,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他忽视了刘邦的威胁,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项羽的傲慢给了我很深的启示,那就是不要被过去的成功冲昏头脑,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警惕,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项羽的覆辙。

最后,我被项羽的悲壮和忠诚所感动。在书中,当项羽失去了战斗力,最终投降刘邦时,他并没有选择继续抵抗或逃亡,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忠诚和悲壮的行为让我深受触动。即使在失败和绝望的时刻,项羽依然选择了以死明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忠诚和悲壮精神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像项羽一样,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坚守不移,不怕困难和挫折,为了理想而奋斗。

总而言之,《项羽本纪》这本书让我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汲取到了一些思考和启示。项羽的勇猛和战斗力、傲慢和自大以及悲壮和忠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三

  说起项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他24岁时举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通过巨鹿之战中的神勇表现,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卒,或者是一个百夫长。项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秦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几万楚兵与十几万秦军对抗,结果打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而且项羽还凭此一战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样的成语。在那时,项羽的人气大涨,有许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以上都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了,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太过鲁莽,在巨鹿之战时,他直接进军敌人的内部,可他却没想过,如果两翼的敌军包围起来了,那么项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那么他也只能战死沙场了。当在“鸿门宴”那一个场景。项羽在军事上的不足已经被暴露得很明显了。在自己的势力中有谋略家,而且还是对于自己比较亲的亲人———范增。但是项羽却不听自己的义父范增的意见,而是去听信刘邦的谎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应为在当时,咸阳已破,刘邦的军队虽在霸上,但当刘邦的任何举动有反常时,项羽就应该小心提防着刘邦啦,应为在这时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现身夺权的时候了。所以项羽应该立即杀掉他,永除后患,不给刘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机会。再者说,父亲是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的。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了自己所为的兄弟。这表明了项羽的重义气,同时也体现了项羽的单纯。

  总而言之,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兵。他用他的勇气,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气,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很差,如果有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几千条生命,所以他不适合当一个谋略家,在军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阵杀敌,但有时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敌方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才之人。张良,韩信等当代名人从他的手中溜向了刘邦的手中,变成了刘邦的心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惋惜的。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四

  我合上《史记·项羽本纪》,躺在床上回想项羽的一生,如此伟大豪情的英雄最后竟自刎乌江,是多么可惜啊!我闭上眼,不知不觉睡着了。

  “哒哒哒”我的眼前突然变成了黄沙一片的战场,耳边响起马蹄声与战士们的呼声,我低下头,发现自己身披铠甲手握长剑,“你怎么不和其他战士一起奋勇杀敌?”我转头,看见一匹乌黑发亮的战马,唯有蹄子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发,马上的人有一双重瞳,盯着前方战场,我愣了愣,这不是《史记》中描写的项羽吗?

  我再眺望远方,那是秦军的服饰,这难道是巨鹿之战?“将军,现今是何日历?”“公元前207年。”我果然没有猜错。我抬起头看向马上的人,笑了笑说“我赌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所以我不需要去战场杀敌,只需要等待秦国的投降,接收秦国的俘虏。”项羽似乎听见了巨大的惊喜,望着我“你这话从何而来?我们的人比秦国少太多了。”我也不再说话,只是点了点远方,让项羽看着战场。

  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一片狼藉。“冲啊!”前方战士举着剑直冲秦国军营,砍下敌方将领的头颅,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我猜的没错吧,吉人自有天相,将军勇,士兵便勇。”项羽低下头轻笑,那一双重瞳越发明亮,看着远方秦国的旗帜倒下,换上自己的旗帜,哈哈大笑。

  “你看着年纪不大,见识倒是多,但愿你的话能一直是我们胜利下去,等会的庆功宴你一定要好好与我喝两杯。”项羽骑着马笑着向前冲去,和战士们一起收归战俘。

  我看着渐渐远去的项羽,希望他一直能如现在一般恣意。

  耳边又传来溪水声,我回首,项羽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的鬓微白,但手中仍握长剑,“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大喊一声,身边剩下的几个士兵都掩面而泣,我走到项羽身边,想要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看见了我,“你来啦,我等你好久了,我项羽这一生纵情恣意,每每想到你曾说过将军勇士兵便勇,便觉豪气万丈。但是现在,我战不动了。”

  项羽微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读出了他语中的无限沧桑,项羽的重瞳已不再精光闪闪,换上了落寞与后悔。

  我没有阻止项羽的自杀,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保留尊严最后的方法。

  我突然睁开眼,四顾周围,还是我的房间,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关于项羽的梦。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五

  古话说得好,“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这话用在项羽身上就好像不灵了。千年以来,虽众说纷纭,但人们一直不得不承认他是真正的霸王,是世所罕有的一代英雄。他短暂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天际,在司马迁这位历史的画匠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令人唏嘘不已……

  他如此强大,“羽之神勇,天下无双”,“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于是他想挑战一个极限,即以一己之力而征服天下~~~且看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带领数万楚军,打败四十万秦军。当是时,诸侯作壁上观,未想项羽大军“无不以一当十”,后项羽召见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再看彭城之战,他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估计这样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史书说他是“兵形势”代表人物,他具有一种少有的气魄和气势,当他骑着乌骓马出现在战场上总会带来一种泰山压顶般的气势,让见着无不闻风丧胆,四散溃逃。他是一个强大到不屑使用阴谋诡计的人。我们知道,当弱小想要对抗强大,硬来肯定不行,就不得不耍诈,刘邦即是诡计频出,反复无常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却很难让人产生好感的原因吧!

  从古至今,人们反复演绎着他留下的凄美故事—————霸王别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鸿门宴……他出生贵族,“世代楚将”;他是性情中人,侠骨柔情,“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他“恭敬而爱人”,他爱自己的家乡楚国,他的梦想就是“反秦复楚”,他“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用了三年时间带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道出为何世人如此怀念他。乌江边项羽那句“籍独不愧于心乎?”便也是其人性情的真实写照,“死又何惧,但不能愧于心!”

  然而,上天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出生卑微,游手好闲的市井小民刘邦呢?一切皆有因果,且看刘邦称帝后与臣下的对话~~~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此处三个“吾不如”,便道出刘邦其人性格的精髓。老子有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刘邦其人知人善任,注意纳谏,所以虽没有项羽之才之能,却反能成就。再来看项羽那句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仍旧沉浸在对自己的孤芳自赏中,而不觉悟,反而几次三番的说道“天要亡我!”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上天。

  但,难以想象,如项羽般才华兼勇武盖世的人不骄傲会是什么样?那或许将是周文王转世,圣人再生。又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是有一种使命的,项羽的使命莫非就是为了完成那句报复性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怜的项王,死时不过三十岁,他还没有时间来领悟人生,上天又加之给他如此才能,要想不迷失自己也难啊!然无论如何,他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奇才,我们应记住,如此奇才囿于自我,尚难免于失败,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上天喜欢谦卑的人,喜欢忘我的人,那种永远能认清自我的人将立于不败之地,然而,“难矣哉!……”人天生就是容易骄傲的动物。

  最后,我很想套用《论语》里的一句话来说项羽~“如有项羽之才之美,不骄不吝,刘邦不足虑也!”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篇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临终的悲歌,这是一个“英雄”的最后的真情告白。

  说项羽是个英雄,不为过。项羽自幼就有异于众人的表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叔叔很生气。而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这些话显示出他从小就胸怀大志,与众不同。而他的叔叔教他兵法时,他却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又显示出项羽的一些人性弱点。就是毅力不足,过分自信。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看到了就对他的叔叔说:彼可取而代也。这就是他的叔叔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勇力过人,力能扛鼎。这些事情对于项羽的发展大有好处。为他今后受到叔叔重用,开拓自己事业的天地奠定了基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羽叔侄也顺应天下之势起义。他们叔侄杀会稽守进而占领了一席之地。这就是项羽最开始的资本。凭借过人的勇力和一定的谋略,项羽成为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而刘邦也在这时迅速兴起,形成与项羽对峙抗衡的对等力量。巨鹿之战是项羽最为光彩的一件事之一。这次战役,扭转了整个局势,关东转危为安。刘邦也得以顺利地破秦入关,攻占咸阳。项羽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出的国过人的谋略和胆识的确是令人佩服和敬重。破釜沉舟显示出了它本身的魄力。如果是刘邦,恐怕他不敢这么做。

  说项羽是个匹夫也不为过。章邯投降,而项羽竟坑杀秦葙卒二十万于新安。有一个勇士,一个有为的领导者变成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这给他人生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击杀义帝,诸侯王纷纷自立,直接导致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的刘邦却迅速崛起,这就是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这是项羽自己亲手为自己酿制的苦酒。

  前期的项羽还是有勇有谋的,可是当他取得一定成绩后就沾沾自喜。原先自身的缺点全部暴露无遗。例如鸿门宴上,项羽明知刘邦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却优柔寡断,错过了一个有一个杀死刘邦的良机。而他却透漏给刘邦一个重要的消息,即将曹无伤出卖了。这不能不说项羽糊涂。项羽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一味迷恋个人的武力和权势,而刘邦却清醒的认识了新的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蓄积力量,逐步改变了不利的地位。这样看来,项羽与一般匹夫无异。尤其是在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日不灭,这种行为是何等残暴。有人劝说项羽就关中建都,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典型的夸耀心里,缺乏政治远见,这怎能称霸于世?!这与市井之徒有何异?

  项羽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不能知人善任(即使有范增为谋,亦不能用之计策),紧要关头,举棋不定,这都预示着他只能以失败告终。最终导致了他被围垓下。垓下之围时,别姬,冲杀,赠马,自刎等一系列事件,却又显示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不过也反衬出来了他的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思想(他至死都认为是苍天亡他,不是自己或战争的过错)。

  总的来说,项羽既是一个有创业之才的英雄,却又是一个缺乏长远目光的勇夫。不过“政由羽出,号位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说名了项羽的过人的能耐。而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却也令后人为之叹息。假若项羽能卷土重来,或许汉朝天下不只是姓刘还是姓项了。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