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优选6篇)

时间:2011-05-01 09:14: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书笔记 篇一

《1984》读书笔记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所著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生活,小说揭示了政府对个人自由和隐私进行控制的恐怖现实。本书是我读过的最深刻的小说之一,以下是我对其的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以其逼真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小说中描述的极权主义社会中,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人民进行监控和控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被严密监视。这让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捍卫和争取。同时,小说中对权力的揭示也让我深思,权力本身并不是邪恶的,而是被滥用的时候才会带来灾难。我们应该对权力保持警惕,不让其腐败和扩张。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思想坚定的人,他对政府的控制和虚伪感到愤怒,他努力寻找真相和自由。温斯顿的坚持和反抗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他让我明白面对压迫和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他的命运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当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与社会主流不符时,他会选择顺从还是反抗?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原则还是坚守信念?这些问题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小说中对历史的篡改和记忆的控制让我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政府通过控制历史和篡改记忆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这让我明白了意识形态的力量,我们应该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和批判性思维,不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个体在面对宏大的力量时的无力感,这让我深感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应该坚持追求真理和自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性的尊严和自由的存在。

《1984》是一部深刻而引人思考的小说,它让我对权力、自由、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温斯顿的经历和思想,我明白了反抗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坚守自由和真理。

读书笔记 篇二

《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下是我对《活着》的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苦难和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战争、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他失去了家人、财富和尊严,最终只剩下了生命。这让我深感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通过福贵的遭遇,我明白了战争和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毁性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幸福。

其次,小说中对父爱和家庭的描写令人动容。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在生活中对家人的关爱和牺牲让我深受感动。他在艰苦的时刻仍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爱,他为了儿子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为了保护儿子而忍受各种痛苦。这让我思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即使生活再困难,家人的支持和爱仍然能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

最后,小说中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深思。福贵在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后,依然选择活下去。他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无价,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要坚持活着。这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论生活多么困难,都要坚守希望和活着的勇气。

《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苦难和悲剧。通过福贵的遭遇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同时,小说中对父爱和家庭的描写也让我思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最重要的是,福贵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坚持活着的勇气。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生活。

读书笔记 篇三

  诚如诸君所知,《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考察文学创作的专篇论文,联想其创作时代之久远,却对现在的写作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便对作者陆机油然产生了深深地敬意。

  这篇文章详尽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命题,细致探讨了创作灵感问题。文章的篇幅虽很长,但此次读这篇文章却不如其他篇幅长的古文费力,这主要归功于作者优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其产生了莫大的阅读兴趣,并徜徉其中。或许是受时代影响,文章的文字非常注重词句对仗工整,以及词藻华丽,而后人对骈文的态度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类风格。

  文章很长,但都是对如何写作的论述,纵览全文,其实,我们可以将简单的概括为写作的三个步骤:

  其一,写作前。写作前可谓至关重要,这相当于建造一栋大楼之前需要确定要建楼,然后选定地址、计划使用哪些原料、以及打牢地基。写作前便需要这些过程,首先得有灵感,若没有灵感就写作,就如作者在文中讲到的那样“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如此,便难以行文,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要找到灵感,就需要多观察,多学习。观察即是深入观察世间万物。若非如此,周敦颐如何得知莲花之高洁的品质,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学习即是学习古往今来的诗书典章。若非如此,曹操又如何了解周郎与二桥的典故,作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佳句?

  其二,写作中。同样将其与建大楼作比较,建楼过程中需得构建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混泥土等原料,写作的过程也一样,需要构建好逻辑顺序的框架,然后在用文字将他们填充完整。与建大楼不同的是,混泥土、砖块等原料同类的可以随便堆砌,而文字的运用却不能胡来,这就关系到筛选,积累这一步已经在写作前便观察学习好了,接下来,如何正确使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则需要专心的思考,“潜心思索,旁搜博寻”以达到行文的最佳效果。

  其三,写作后。即完成了写作,也就相当于建大楼竣工。竣工后当然不能就此结束了呀!万一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未查除呢?这就需要从头至尾的检查,而文章就是检查是否有病句,错别字。砌大楼的最终目的,自然是要供人使用,而人要是用的话,光有空壳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使用之前,人们会装修一番。文章也是如此,要拿得出手,肯定还要润色一番,才能使文章更优美,更有价值。

  这便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读书笔记 篇四

  《情书》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挚爱的一本外国文学书籍,当初虽然是由于喜欢这部电影的导演而爱屋及乌至此书,但后来,每年放假读一遍,成为了习惯,并随手带在身边并时不时品味其中的苦与乐。

  故事是由一个葬礼开始,并由一封看似不可思议的来自天堂的信展开的。这样的开头很特别,而后又以两位女主角的视野分别描述,用第一人称的口气,不同换位的展现。这么看来岩井俊二先生是极其细腻的,不单单是文字还有情感,使用女性的口吻是那么的信手捏来,我想这大概是擅长于写青春小说或是拍那种伤痛文艺片的人所拥有的独特才能。

  他文笔极轻,轻描淡写中却着实有着简单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技能,比如,一句简单的“你好吗?我很好。”在信件的问候中是一种自言自语,甚至让人觉得神经病,然而对着巍峨的高山下所传来的回声,倒是让读者觉得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如山高海深。看《情书》总会觉得暗恋是极其美好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永远的秘密,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一个人寻找未来的方向,所拥有的不单单是距离和幻想空间,更有着唯美和没有悲伤的日子。

  看了《情书》你会相信如此冷淡的社会是存在真爱的。大概喜欢,应该是一种不顾一切,应该在不知道他的家庭,不知道他的工作和专业,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只一味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自我和自由,不带一丝讨好或是顾忌,等到两人习性真正融合的时候,才是可以说爱的时候。故事里的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便是如此的纯真的爱着,大概像岩井俊二先生说的,人越是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越是向往纯真,所以当我每一年看到这份纯真的爱的时候,心境也是不断变化的。

  岩井俊二先生用一句话形容阿树(男),说他,“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去画画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一种执着,也显示了阿树的性格,对爱情也是如此的执着。这看似简单的执着却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多少人希望为理想而去生或死,伟大的切·格瓦拉先生也说过,“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一个“现实”折断了多少人的翅膀,若想再要飞翔大概也等到人老珠黄时,将自己打磨得光滑后,挣扎滚动。

  所以多么想,趁年轻,也去追逐梦想,捆绑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俗事琐碎也抛弃了吧,生命还在,是你的终究归来。就像那句话所说,“不是读书就是在旅行,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我们秉承信仰,继续拼搏,为理想和希望而战,只为在死去之中,属于自己的遗愿清单上的条数变为零。

  当然在我看来,《情书》中最为感人的片段应该是当年迈的爷爷,在没有救护车的支援前提下将因重感冒而生命危险的阿树,冒着大雪,背到医院抢救,并及时到达,那一刻两个人同时进入医院抢救。爷爷如此拼命只是为弥补当年没能就活阿树爸爸的那份责任。这一段情节,设计在此常常让人觉得费解,因为这是一部写爱情的书,但是岩井俊二先生却从不同的角度下笔,将爱情、亲情、生命等各个方面完美结合,并能够与爱情的情节相联系,比如在医院排队看病梦见了男藤井树,比如因为父亲的死亡而忽略男藤井树给她的画像。

  一切的喜剧因素看起来全然是悲剧的效果,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人家很相似,可是不幸的人家的苦难却各不相同。”男藤井树家失去了儿子,女藤井树家失去了父亲,但是活着的人依旧拥有自己的生活,死亡看起来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孤独的离开,什么都不知道了,也什么都不再拥有,然而亲人却是因此而祭奠或者以独特的方式思念着亡者,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总能引起万分的感慨,这大概就是人们的情谊,也是能够使得情感迸发的缘由吧!

  温暖的书总是能够给予你我力量,不需要强有力的震撼,微小细节的捕捉后,一样是卓越不凡的感悟。

读书笔记 篇五

  《定位》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解决了我们思维上的很多困惑。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公司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策略。

  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

  但是,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

  成功企业的成功确实有许多借鉴之处,但它们很荣幸能在比今天简单得多的环境中就已成长为巨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仅来得更加容易,而且对有效和无效因素也将得出更透彻的分析了解超级品牌的盛衰沉浮,我们将更清楚什么是最普遍的错误。从风风光光落到难以度日的企业,最近还真是不乏其数。我们说的太多,听的太少,老一套做广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老式的广告词也是一样。现在你只能听到比较级形容词,而不是最高级。

  通俗易懂地定义一个品类,实在是非常有必要。首先必须回答“产品是什么”

  如果你描述的品类已经引起困惑,那么你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试图改变消费者对你已有认知的错误。心智认知就是品牌的事实,因为营销是认知的战场,而非产品的战场,营销过程是与心智认知发生作用的过程。在

  营销世界里,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一样东西:现有的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如果其他竞争者已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某种认知,这时你才想去占有它—完全是做无用功

  沃尔沃抢注了“安全”概念。许多其他汽车生产商,包括奔驰和通用,都曾围绕“安全”大做文章。但除了沃尔沃,没有一个品牌以“安全”的诉求成功进入消费者心智

  因为其它汽车宣称安全的缘故,而使得消费者愈发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沃尔沃凭此超过了奔驰和宝马,一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豪华车。

  你不能与竞争者采用相同的字眼或定位。你得找到另外一个字眼,寻找其他属性

  成功导致自大,自大导致失败,人一旦成功,就很难保持客观,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市场需求。公司规模越大,首席执行官就越有可能与前线部队脱离联系。这可能是制约公司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成功的人往往疏于客观,常以自己的判断替代市场需求。

  品牌能成功,是因为企业做了正确的营销决策,根据营销基本法则,步步为营。他们第一进入消费者心智,缩小焦点范围,抢先占有一个最强势的产品属性,对品牌名或企业的名字越认同,就越容易掉进品牌延伸的陷阱。建立品牌初时,自大可以是有效的推动力。然而一旦进入营销阶段,自大就是敌人,成功的营销者能思消费者之所思,站在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情况,营销过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消费者认知

  小公司在精神上比大公司更贴近营销前线,宁愿在一处强势,而不愿拉长战线,处处挨打。如果产品已有一个清晰、表达准确的区隔概念,再去制造更多版本只会使它越来越混乱。

  要想在定位时代获得成功,你必须心怀坦荡,在决策过程中努力排除一切虚荣心,因为它只能掩盖问题的实质。定位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要能够客观地评价产品,并且了解顾客和预期客户是如何评价这些产品的,只有一目了然的点子才能行得通。过量的宣传反而 会妨碍除宣传之外的任何其他事情取得成功。如今行得通的简单点子,即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加 以应用的、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的简单概念。解决问题的方祛往往简单得让成千上万的人对其视而不见,

  通过对公司的定位认识和定位研究,对从事证券分析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品牌公司和未来的发展极有帮助,对制定策略分析和研究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可读性。

读书笔记 篇六

  下面是毛姆对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描述。毛姆觉得:

  “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最伟大的小说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场面如此恢宏,所涉及的历史时期如此重要,人物又如此众多,不仅过去从未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人写得出来。人们称它为史诗是理所当然的。”

  《战争与和平》有多伟大?据说,这部作品中大约:“有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读这部小说和读其他大多数小说不同,读者不能只注意两三个主要人物,而要同时注意四个贵族家庭,即:罗斯托夫家族、保尔康斯基家族、库拉金家族和别素号夫家族。

  这很像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那《红楼梦》描写了多少人物呢?有人说是500,有人说是700,更有人说是900,而且里面也是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但是史诗性恢弘性就没有办法跟 《战争与和平》相比了。

  年轻时的托尔斯泰过的也是放纵享乐的人生。

  毛姆总结了年轻时期托尔斯泰的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狂饮滥赌,为了付赌债,他曾不得不卖掉他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部分家产——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里的房子。他是个性欲旺盛的人,在高加索时还染上了梅毒。”

  毛姆还仔细翻阅了托尔斯泰的日记:“按他在日记上所记,那是在一个狂欢之夜,一个赌牌、玩x人、和吉普赛人一起狂饮的夜晚——如果可以根据俄国小说来判断的话,这种狂饮看来是俄国人寻欢作乐的一种普通的传统方式。”

  而成家以后的托尔斯泰彻底换了一个人,开始了一个极其自律和勤奋的人生,到他写出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后,他甚至开始考虑将自家的庄园奉献给社会,他为自己的家庭拥有过多的财产和劳力而羞愧,他为整个社会的不公平而抑郁难过。他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与妻子和儿女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很多时候他都想离家出走。

  毛姆甚至认为:托尔斯泰的那些著作,以及由那些著作引起的强烈反响,还有人们对他的尊敬、爱戴和崇拜,这一切都把他推到了一条绝路上,而他又不想走那条路。

  “尽管他最后离家出走并在旅途中离开了人世,但他做出这一决定并不是由于受到了良心和信徒们的催逼,而只是为了暂时逃离他的妻子。”

  托尔斯泰最后还是离家出走了,当他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小火车站时病倒了,最后在他的家人和崇拜者的祈祷声中离开了他一直想改变的人世。

  毛姆的作家笔记有趣、睿智,很多时候会显得刻薄,但是,无疑,这是毛姆最富有意义的作品之一,对于他的爱好者,以及任何对创作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毛姆的作家笔记都是一本必读书。

  “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如此说来,阅读确实是一座避难所!人们会暂时在阅读中忘掉忧伤和不幸,远离现实的艰辛。

  但是,阅读更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自娱自乐自我的享受。

读书笔记(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