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优选6篇)

时间:2011-08-06 07:35: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一

《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类书籍。作者在书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者的角色。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作者在书中提到,教育者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真正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育者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问题,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思考。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育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教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只有在这种积极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不做教书匠》,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作为一位教育者,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我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读完《不做教书匠》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本书对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二

《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格。这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过去,我一直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让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得高分。然而,通过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真正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作为一位教育者,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要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帮助他们成为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同时,我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

总之,《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养。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本书对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三

  暑假时,张校长为我们推荐了许多有关教育方面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

  对于初次登上讲台的我而言,迷茫而困惑,不知该何去何从。所以,管建刚老师给青年教师的第一条建议“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管老师说道:“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状态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这样一来,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的消耗。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我,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广大青年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即将做教师的我们指明了方向。同时管建刚老师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书中管建刚老师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管建刚老师还有一个生动的形容: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因此,真正的优秀教师的课是无法复制的,教师的境界来自于内功,而修炼内功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新时期,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这些著作可能有些枯燥,但认真地读下去,就会对教育之路有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此外,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教师的情感永远丰富细腻,从而更容易地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就像人为了健康要多吃杂粮一样,教师还要多读科技、体育等杂书,“谁也说不定哪片云彩会下雨”,不断地读书,广积深累。一个教师善读书,善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才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看完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理解了教育的规律和真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让我们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四

  “不做教书匠!”这是管建刚老师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它是一本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方向的好书。

  周丛刚老师说过“读过此书,你将迈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你将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个脚印,你将书写教育人生的新篇章”。

  而今,“我已迈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我已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个脚印,我正书写教育人生的新篇章”。因为在阅读中,书中的一个个事例让我知道:如果想不做教书匠,就要明确前进的方向。

  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在毕业时纠结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歌唱事业,他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只会重重跌落在两把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终,他选择了歌唱,而后坚定不移地努力在歌唱事业中,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歌唱家。

  帕瓦罗蒂让我想到:身边的许多教师,也许他们当初选择教育并非自己的初衷,仅是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让父母放心。我亦是如此。忆往昔,双手捧着我的优秀毕业证,透过水蒙蒙的眼睛,看到了一位正在接受着鲜花与掌声的优秀人民教师,并坚定决心,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人民教师。而当我真正成为了教师后,却发现自己似乎背道而驰了,不仅丝毫没有感到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反而被“郁闷”慢性谋杀。孩子们的成绩和心理上的压力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就这样,我每天都在痛苦的坚持中度过,每一次上课铃声的响起都让我心惊肉跳,而我的宝贵的时间与生命,就这样日夜消耗着。在偶然的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一位坚守班主任岗位19年的教师,当我跟他聊起我的困惑时,他对我说:如果真心不喜欢这个工作,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不离开,就要热爱它,让自己在有限的工作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创造出无尽的价值!”从此,我开始慢慢改变自己,找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我开始热爱我的职业,喜欢我的孩子们,工作的劲头更足了,虽然有时会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但心里却充满了幸福感。这不正是“方向感”的影响吗?是正确的方向感让我保持了精神的丰盈,体会到了有价值的幸福!

  有了方向,却不等于有了成功,管建刚老师让我明白:若想真正实现我的教育梦想,就要追求上进,不懈奋斗。

  书中有云:“如果我们能把读书、思考、写作当成我们每天必须的一部分。天长日久,就有了才气和底气,自己本身便成了文化,成了一本有价值的书。这样的老师站到讲台上,讲台也会因他发亮。”

  要知道:“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正如书中农夫种下的那两棵树,一棵决心长成参天大树,他拼命从地下吸取养料,储备起来,努力向上生长;而另一棵却只想快点开花,让人们为其叫好。结果——秋日一到,过早开花的那棵树却成了灶里的柴,而坚持蓄力积养的那棵树却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奋斗是一场马拉松,走不了捷径,只有耐力强的人,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最有前途的人!

  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不仅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我们现得出“智慧”!

  管建刚老师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业绩来,机械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时候,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你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书上如此,世上如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如此。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同是一堂课,窦桂梅老师就能让我们记忆深刻?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有“智慧”。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冲劲,更应该让自己广取他人之长,让自己成为“智慧”的教师,让孩子们受益!

  不觉间,暖阳归,弯月现。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美得像孩子们期盼、求知的大眼睛。看着这美美的夜景,想到那纯纯的孩子们。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永远!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五

  我发现了一件珍品,即管建刚先生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它使我原来凌乱的教育思想更加清晰,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教育目的更加实用

  高中毕业后我上了师范大学,20岁的我曾有美丽的梦想。上课之余与学生聊海阔天空,谈人生的理想与抱负;课间与学生踢毽子打羽毛球;享受天真无邪的乐趣,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日子,但那已成为永远不再过去的事……

  如今,在教育本质严重异化的时代,我从一个偏远的山村调到了一个繁华的小镇继续我的教育工作。然而,我目前的教学生活已经远离了我的理想,有时沉重的负担甚至使我难以正常呼吸。

  我想过逃避和处理工作的方法。然而,作为一个农民,我从小就被我的母亲教导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总是告诉自己,不管怎样,永远不要对不起同学们,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而这朵花能够在未来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个家庭有什么样的希望,责任就在自己的肩上!

  因为我母亲的教育,无论我是做人还是做教育工作,都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深深深体会到:面对同学,我的笑容更灿烂;面对学生,我的批评更有力;在学生面前,我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因为母亲的教育,十多年来我无悔地走着。这学期新做的班主任工作也做得顺利,虽苦也甜。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清楚地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刚开始懵懂的孩子变成了现在勤奋学习的少年;有的学生从害怕拘谨的学生变成了能够充满自信地与老师交谈的学生;有的刚从固执无理走进现在才知道是非的荣辱……

  我无愧于我的学生,因为我从他们的父母一个电话中,听到了他们对孩子变化的惊讶和我衷心的感谢……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感动呢?这真的值得我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快乐!

  正如于丹在《论语》中所说:“当你给予他人幸福时,你会感到真正的幸福。”生活会以你所看到的来对待你!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 篇六

  一个假期读完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

  通过对书本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里”。卡耐基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福特的成就起源于一张小的不能再小的渍纸,一个脱鞋子的动作,决定了加加林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的到来。而在我们的回忆里,教育给我们留下的一些永不磨灭的东西,大都不是惊天动地的,恰恰也是一些不经意间的小事。或许是老师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待、一个微笑,或许是师生之间的一次简短而平和的会话。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着师生间零距离的心灵交流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们启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要放下浮夸,烦躁的心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经过这些小事,让真正的教育进入人的心灵,让学生能在你的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帮助我勇敢的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管校长在书中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马克吐温也说人类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声。我们在与学生交往时微笑是须拥有的,因为我们的微笑能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这本书让我们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我们应该向管老师所说的“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学会微笑。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需要微

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

  希望我们都能不作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的读书心得(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