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精简3篇】

时间:2013-08-02 03:47: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

《普通教育学》是一本关于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经典教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学的深刻内涵。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教育的定义和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育被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智力、技能和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能力。通过这种定义,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其次,书中对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技巧,如引导、激励、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我深刻认识到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实践方法。

最后,这本书还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教育还能够提供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之,读《普通教育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教育学课程中所学习的一本教材。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教育被视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智力、技能和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能力。通过这种定义和目标,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其次,这本书对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技巧,如引导、激励、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我对教育的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教育还能够提供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普通教育学》,我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