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精简3篇)

时间:2013-02-05 08:14: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考语文阅读 篇一

题目:《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贾府的生活描写,展示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虚构世界。《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社会、命运等众多主题的深刻探讨。

首先,《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读者。贾宝玉聪明机智,又有些痴情;林黛玉聪慧敏感,又有些忧郁;薛宝钗温和善良,又有些冷静。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不同人生轨迹下的人性之美与人性之苦。读者可以在这些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共鸣,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情感描写等都极为细致入微。无论是描写贾府的繁华景象,还是描写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欢乐,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主题让人思考。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命运的故事,更是对社会、人生、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探讨。通过对贾府的描写,作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对封建礼教、权贵阶层等进行了批判。同时,小说中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爱情的追求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人们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情节,更能够深入思考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重要议题。因此,《红楼梦》的魅力将长久地吸引着读者,成为中考语文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中考语文阅读 篇二

题目:《西游记》中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引领了无数读者。作为一部寓言小说,它通过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成长。《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中考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首先,《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人生智慧。唐僧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代表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他始终坚守正道,不畏艰险。孙悟空则代表了人性的复杂性,他经历了种种困境和诱惑,最终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和超越。猪八戒和沙僧则分别代表了贪欲和愚昧,他们在与唐僧一同历经艰难险阻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得到了救赎。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西游记》以其深刻的寓意教导了人生智慧。小说中的各种神仙、妖魔、佛教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例如,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得到仙丹,这告诉人们只有经历了磨难和困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又如,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面对种种诱惑和困扰,但他始终坚守正道,这告诫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持信仰和原则。这些寓意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思考人生的真谛。

最后,《西游记》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读者。小说中的战斗、冒险、爱情等情节令人着迷。读者可以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情节,同时也能够从中体味到人生的奇妙和变幻。这些故事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娱乐,还能够思考人生的走向和意义。

总之,《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寓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中考语文阅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西游记》,读者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启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西游记》的魅力将长久地吸引着读者,成为中考语文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中考语文阅读 篇三

  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

  (三)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2一14题。(10分)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 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

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2.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说说能否去掉其中加点的“已知”一词,为什么?(3分)

  13.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阅读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两处填写合适的内容。(4分)

  名称由来

  悠久历史

  器形的变化

  ①

  ②

  (三)(10分)

  12. (3分)答: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

  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

  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13. (3分)答: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14. (4分)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内涵

中考语文阅读(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