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史记新读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8)

司马错却说:“不,张仪先生错了。臣听说,要使国家富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开拓疆土,占有土地和人口;要使军队强大,百姓一定要富足,才能提供稳固的后盾;如果想要统一天下,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种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大王的疆土狭小,百姓贫穷。蜀国虽地处荒凉偏僻的地方,但占领它就可以扩大领土、获取财富,百姓更加富足、军队得到锻炼。如今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败坏了名声还未必能取得好处。到时周王必定联合韩国向其他诸侯求援。如果周王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让给魏国,大王也无可奈何。”

秦惠王觉得很有道理,最终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伐蜀。

功成名就

公元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攻下了魏国的蒲陽(今河南省长垣县)。但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所造成的威胁,使他深感不安,做梦都想拆散合纵联盟。张仪趁机劝说:“臣认为不需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相互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就指日可待了。把占领的魏国的城邑退还几座,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其他五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就会瓦解。”惠王觉得言之有理,便依张仪计策行事。其后不久,秦国便主动将占领的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谋求和好。

这一打一拉,弄得魏国且喜且惧。趁此时机,张仪又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的宽厚,魏国不可能不以礼相报吧?”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在今韩城东南、少梁北,筑于籍姑城之前)、少梁(今陕西韩城南)等地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又拆散了联盟,还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多得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惠王就任用张仪为国相,把少梁改名叫夏陽。

之后,秦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国相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张仪从东方会盟归来,被免去了国相的职务。为了秦国的利益,他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让魏国向秦国称臣,然后让其他诸侯国效法。魏王却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地区,并暗中给张仪送去很多钱财。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王的。他留任魏国四年,魏襄侯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哀王跟随秦国,哀王也不同意。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并将魏军的情报送给秦国,结果魏国败得一塌糊涂。

劝魏事秦

第二年,秦国想要再次攻打魏国。就先打败了韩国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惊恐不安。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说:“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畅通四方,也没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国南为楚国,西为韩国,北为赵国,东为齐国。魏国地处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诸侯,否则便会引来他们的攻打,而光是驻守边境的士兵就不下十万人。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妄想天下联合为一体,相约为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时候呢,大王如果还打算依靠苏秦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而结成的联盟,那必将遭到失败。假如大王不跟随秦国,秦国出兵截断赵魏通道,那么赵军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而魏国北上合纵联盟的道路就断绝了。韩国害怕秦国,秦、韩合为一体,进而攻打魏国,那么魏国的灭亡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随秦国。如果您这么做了,那么楚国、韩国一定慑于秦国的强大,而对大王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况且,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在外,但实际是有名无实,士兵孱弱不堪一击。假如魏国发动所有的军队去攻打楚国,一定会取胜。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建议,秦国必会出动精兵东进,那时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