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白话金刚经讲解

《金刚经》讲解(三)

五、如来举例说明

上面,释迦牟尼已经将佛法最核心的内容讲出来了,但大道致简,最复杂的道理原本是很简单的,但大多数人对于最简单的东西却不能明白。这一点就如同八卦,伏羲当初画八卦是给周围没有文化的部落人员看的,大家一看就能明白,所以才能够流传下来,千年之后,明白的人就很少了。古文也是一样,当初大家一看都明白,可是以千年之后,只有专家才能看懂古文。

释迦牟尼大概也看出须菩堤没有听明白,于是稍停了一下就举例来向弟子们详细解说。

1. 如何布施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继续说]:“还有,须菩堤,菩萨对于任何外界事物,都不应该拘泥留恋。这个原则运用到布施上,就是不拘泥留恋于色的布施,不拘泥留恋于声、香、味、触、法的布施。须菩堤,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能拘泥留恋于事物的相状。”

[须菩堤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佛回答说]:“如果菩萨不拘泥留恋于事物的相状,那么他的福德果报就会不可思量。”

“复次”:就是“还有”、“下一个”的意思。

“布施”:与“化缘”相反。化缘是出去乞讨,而布施是给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佛家认为布施可以积累功德,求得自身解脱。佛教求解脱、达彼岸有六种方法,称为“六波罗密”,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色、声、香、味、触、法”:佛教称之为“六尘”或“六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的六种外境。其中“法”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的一切认识对象。

从这儿可以看出,六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相,不是佛所说的“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不能拘泥留恋。要做到行乞不以为耻,布施不以为荣,也不需要故意以行乞为荣、布施为耻。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又问]“须菩堤,你说,东方的虚空宇宙可以想象与衡量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又问]“须菩堤,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这四方上下的虚空宇宙可以想象与衡量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说]:“须菩堤,菩萨不拘泥留恋于事物相状的布施,他的福德果报就象四方上下的虚空宇宙一样,不可想象和思量。须菩堤,菩萨应当象我指出的那样,不拘泥留恋于事物的相状。”

释迦牟尼用宇宙空间的大小来和“不住相”的佛法相比较,说明只要真正认识一切相都是虚妄,这就达到了佛的境界,超出了四方上下的虚空,你既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达到了一种太极到无极的状态。

2. 如何见到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问]“须菩堤,你说,可以用身体的相状来认识如来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不能用身体的相状来认识如来。”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因为如来佛所说的身体的相状,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身体相状。”

佛告诉须菩堤说:“凡是人们所说的事物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的假象。如果懂得了各种事物的相状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相状,他就算见到如来佛了。”

释迦牟尼因自己被弟子们捧为至高无上的尊者,所以故意用自己的形象来说明,即使是如来佛也是虚妄的一个假象,大家不能拘泥于如来佛这个相。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连如来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金刚经》这本书的文字难道就这么神秘吗?所以,凡认为《金刚经》不能讲解的人,这也是一种拘泥执着,也是没有悟道的。

3. 如何看待《金刚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须菩堤问佛说:“世尊,世间的众生,以后听到您这样的经文,能相信这些确实是您所说的吗?”

佛告诉须菩堤:“不要有这样的怀疑。我去世后,在后一个五百年中,一定有遵守戒律、修行福德果报的人,对于这些经文,能够产生信念,相信这些经文确实是我说的。但要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一世、两世、三四五世所种下的善根,而是经过无数千万世所种下的善根。”

“后一个五百年”:佛教将佛去世后的一千年划分为两个五百年。后一个五百年指500到1000年之间。

这一段文字,小雅个人认为有后人改动的可能。因为这段文字影射着六祖慧能的出现,不可能是佛祖的意思。换句话说,前五百年中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吗?小雅猜测,释迦牟尼只是说以后会有人信仰此经并持续很久甚至千年以上等类似的话。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接着说]:“听到这些经文,哪怕是只有一个念头生起了纯洁的信仰之心的人,须菩堤,如来佛也都会知道。这些众生一定会得到象四方上下虚空的宇宙一样的福德果报。”

[须菩堤问]:“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的福德果报呢?”

[佛回答说]:“因为这些众生[在生起纯洁的信仰之心时],已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一切事物的相状,并且不拘泥于佛法的相状,也不拘泥于非佛法的相状”。”

[须菩堤问]:“为什么说他们不拘泥于事物和佛法的相状了呢?”

[佛回答说]:“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中有了事物的相状,就会拘泥留恋于自己、人、众生、事物的存在,如果有了佛法的相状,也会拘泥留恋于自己、人、众生、事物的存在。”

[须菩堤又问]:“为什么说他们已不拘泥于非佛法的相状了呢?”

[佛回答说]:“因为如果有了非佛法的相状,同样会拘泥留恋于自己、人、众生、事物的存在。因此,不应当有佛法的相状,也不应当有非佛法的相状,根据这个教义,我常对你们这些和尚说,你们应该懂得我在讲说佛法时,为什么常常用船筏来作比喻。[佛法就象渡河的船筏一样,到了彼岸就应当把它舍弃。如果不舍弃,而是背着或抬着船筏行走,必然成为累赘。]佛法滑应当舍弃,又何况不是佛法的东西呢。”

这一段文字有两个地方需要大家重视:

一是《金刚经》只是渡众生到彼岸的一个工具,是成佛的一个工具书,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义之后,就必须要将其舍弃。许多佛教人士将此当作圣经宝贝,并认为一字不能修改,甚至不是高僧大德不能讲解此经,这是没有真正读懂《金刚经》,拘泥留恋于这本经典的表现,小雅认为是不可取的。

另一点也是针对佛教修行人员来说的,释迦牟尼原本让大家不要拘泥留恋于佛法的相状,但许多虔诚的佛教信徒看到这一段文字,便会走向反而,天天口里念着“不拘泥留念佛法的相状”,这本身又是一种执着,这就是执着于“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才又解释让大家也不要非佛法。佛法、非佛法连在一起就让人读起来拗口,但因为众生太复杂了,不说清楚容易使人出错。小雅认为说清楚了又会让人头痛。

4. 如来为什么要讲解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迦牟尼佛问道:]“须菩堤,你说,如来佛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智慧了吗?如来佛有他所宣讲的佛法吗?”

须菩堤回答说:“据我所了解下来的您所讲佛法之教义,并没有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也没有如来佛所讲说的具体佛法。”

[佛追问道:]“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因为如来佛所讲的佛法,都没有相状可取,也不能用语言来讲说,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

[佛又进一步追问:]“[既然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那么,如来佛为什么要讲这样的佛法呢?”

[须菩堤答:]“因为一切圣贤,都是因为对这种非有非无的佛法的认识不同,才会产生各种差别。”

“无为法”:指前面所说“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的佛法,具有无上正等正觉智慧的佛法。此外的一切法都属于“有为法”。

上一段,释迦牟尼说过,连佛法也不能拘泥留恋,也需要舍弃。释迦牟尼这儿就来考验一下须菩堤有没有真的明白,于是就问须菩堤,我所讲的佛法是不是真的。这时须菩堤没有迷惑,作出了正确的回答。释迦牟尼仍担心他是不是套用了我以前的讲话,于是问了一个他无法套用的问题,即如来佛为什么要讲这样的似是而非的佛法。

最后一句是这一段的核心,即人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对佛法的认识不正确,也是对“佛”这个概念不清楚。这一回答说明须菩堤是真的听懂了如来佛所讲的佛法。

5. 为什么宣讲金刚经福德无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释迦牟尼佛问道:]“须菩堤,你说,如果有人把宇宙中所有的宝贝用来进行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果报,将会很多吗?”

[须菩堤答:]“非常多,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因为这些福德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福德,所以如来佛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果报非常多。”

[佛说:]“如果另外一个人,从这部《金刚经》中接受并掌握了[我所说的宗旨],甚至记住了[我所说的]四句金刚诗,并且为别人讲说佛法,那么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果报将比前一个人多。”

[须菩堤疑惑地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回答说:]“须菩堤,将来所有的佛,以及这些佛所具有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和智慧,都将从这部《金刚经》中引出来。须菩堤,[我再重复一遍,]我所说的佛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佛法。”

“三千大千世界”:古印度传说,须弥山及周围的天下,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包含1000×1000×1000个小世界,也就是1000的三次方(而不是3000),所以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不同的佛经版本有细微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是指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这七种宝物。“砗磲”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域珊瑚礁中的双壳贝,非常珍贵,又名“车渠”。

“偈”:佛教的诗歌,也称为“颂”,这儿指《金刚经》全文最后的那首四句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了区别于其它经中的偈,翻译时小雅称其为“金刚诗”。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传播、讲解《金刚经》,其福报比任何布施或其它善行都要大,可以说是无限大。所以,小雅讲解这个《金刚经》不会下地狱,而是大大的功德。因为后来成佛的人,都得益于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