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智慧之门

论永恒

论永恒

“永恒”,多么吸引人的字眼!古今中外无人不想到永恒,不追求永恒,尤其年轻人更是特别向往永恒,梦想永恒,他们憧憬那永恒的爱情,永恒的价值,永恒的青春活力与美貌,他们呐喊着不要短暂与刹那,他们想化短暂与刹那为永恒。我也曾经是年轻人,也曾热烈追求永恒,直到现在接近不惑之年,热心不减当年。

一般人总是计划着未来,明天我要做什么?下个月,下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后,我要做什么?在人的直觉里,人的存在是永恒的,一个人总以为明天,下个月,明年,甚或十年二十年后还活着是不成问题,抑或是可能的。既然活着就要有希望,既有希望就要有取得,或是永保既得之物。出租车司机总希望生意永远那么好,甚至更好;农人经营果园,希望水果不断有收成,每年都有那么多甚至更多的桔子、苹果可摘;盖新房子希望房子永不坏损;职工们希望收入稳定且每年加薪;买新汽车的人希望汽车长久不必修理……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着对永恒的一番固执,与一厢情愿的痴情。

有心中的希望,便有实际的追求,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他心目中的“永恒”。秦始皇追求个人的长生不死,更追求所谓“金城汤池,子孙万世”的基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的人,追求后代子孙绵延,香火不绝;志士豪杰追求载名青史,留芳百世;“我为卿狂”的人,追求天长地久,世世夫妻的爱情;诗人、艺术家追求永远流传的诗篇和艺术作品;科学家、哲学家追求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神仙家、宗教家追求永恒的生命,永恒的乐土;企业家、工商巨子追求永远不倒闭的企业、工厂;一般百姓虽不敢有所奢望,但他们何尝不寄望于其后代,何尝不力图多活几年,巩固他们生存于世间既得的一席之地。

而世界上果真有“永恒”这回事吗?许多人落空了,失望了,痛苦了。因为,的确,出租车的生意已大不如几年前;果园的桔子、苹果;并不是每年都长得那么多,那么好;新房子住几年也会漏雨了,好工作有一天失去了;新摩托车不到两年便开始修理了;恋人变心了;皎好的面貌、身段渐渐走样了,寄望长久继承家业的儿子被车子撞死了;所创作的流行歌流行三两年便没人唱了;科学家定理被人推翻了;圣哲的真理被束诸高阁了;更有人说宗教都是迷信。这使他们不能不怀疑。有些人怀疑了之后,认定世界上没有“永恒”,所以再也不追求“永恒”,于是他们自以为洒脱了,变得满不在乎,得过且过,吃喝玩乐,游戏人生,并嘲笑追求永恒的人。

尽管许多人在怀疑、否定、嘲笑,但对“永恒”热衷的人依然那么多,可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记得当年我在大学求学时,曾花了无数时间在思索上,时而凝望窗外青山白云,时而倘徉山间小径,时而长坐林下岩石,经过了三年半的时间,在一个晴朗的清晨起床 之刹那,心中郁积的疑团 忽然开了,兴奋喜悦之情,难以言喻,我终于窥知了“永恒”的轮廓,记得那时是一九六六年年底,大约一星期左右,整个身心有如飘浮在虚空中,轻安自在,迄今忽焉十有六年,我继续不断的在发掘永恒,并为永恒的价值而奋斗。

真的,一提起永恒,我的精神便倍觉充沛、振奋,为了与人同乐,在此我愿利用有限的篇幅论述我所谓的永恒,提供大家参考,或许也可以使读者因而心开意解,活得更起劲,更积极。

我发现,人若诚心希冀永恒,追求永恒,最后必能发现永恒,并创造永恒的价值。人将因发现永恒而绽放心灵的花朵,并因创造永恒的价值而使花朵结成丰硕的果实。在此,我拟以三个层次来说明永恒,第一个层次的永恒是指宇宙森罗万象与人生纵横百态的永恒。就宇宙说,大至银河星辰的生成、运作、毁灭,中至四季变迁,花开花落,小至电子循环,分子聚散,种种生灭变化,无量亿事件既已发生,便都记载于宇宙亘古的无形历史中,不可更改、抹消。而此无量亿事件既已发生,对当时和未来必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其影响又是无穷久远。因此,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论大小,就其曾经发生言,是永恒,就其发生后的影响言,亦是永恒。另外,就人生说,大至君临天下,旋转乾坤,中至生老病死,衣食育乐,小至举心动念,一言一行,种种人生过程和活动,一切事件既已发生,无论有没有人目睹,一方面都会落入潜意识中,成为个人无形史册上的记载,一方面都会落入宇宙、社会中,成为宇宙、社会大历史的一部分,不可更改、抹消。而此人生无数事件既已发生,对当时或未来的宇宙、社会、他人必有影响,且其影响又是无穷久远。因此,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论大小,就其曾经发生言,是永恒,就其发生后的影响言,亦是永恒。今举三例以明之:

例一: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据说后来努尔哈赤嗜读此书,利用其中战术来对付明朝,连战皆捷,因而建立大清帝国。清朝的统治在中国和世界产生连环性的影响,直至民国,以至于无穷的后代。就小影响言,许多人看了三国演义,有人因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人因而咒骂曹操,有人因而效法关公,有人因而学习 孔明,有人因读得太勤而加重其近视眼,更有人牺牲了功课而影响升学。所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存在于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事实,而其对后代又有永恒性的大大小小的影响。

例二: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恰好坐在下面,触发了灵感,发现万有引力,带动了近代科学,使之突飞猛进,以此观之,某一个地方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时某一分某一秒落下某一只苹果,这是宇宙间铁定的,永恒不变,曾经发生的一个事实,此一事实引发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一影响,此万有引力在科学和人类文明,人类生活上又有无穷的影响。

例三:田里的某一粒沙,与其他亿万粒沙以及陽光、空气、水共同培育了一个西瓜,虽然它对这个西瓜只作了比亿万分之一还小的贡献,但这小小的一分贡献却是永恒不可变的事实。这个西瓜给十个口渴的人共同吃了,其中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吃了西瓜,精神振作起来,因而使他当天下午的课倍加精彩,学生因而获益,这些获益的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有所贡献。其中一个学生的贡献与这粒沙的关系,虽然是微乎其微,你能抹消这微小的关系吗?

第二个层次的永恒是指宇宙人生现象之中所蕴含的理则或因果定律。这些理则或因果定律万古常新,超越时空,永恒不变,所以谓之真理。朱子云:“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推而思之,人之生有生理,病有病理;一国之治有治理,乱有乱之理;一个人的幸福有幸福之理,灾难有灾难之理;美感有美学原理,经济有经济学原理;物质界有物理,细分之又有核子物理,大气物理,乃至声、光、化、电皆有其理;精神界有心理,细分之又有儿童心理,青年、老年心理,普通心理,变态 心理,商业心理。一般人所谓的真、善、美,事实上亦归于真理所统摄,因为“真理”是宇宙万物所以然的理。“善良”是人我和谐幸福之理,“美感”是艺术创造之理。一切的原理离不开因果法则,而因果法则的共性是:因素相同,结果必然相同,因素改变,结果必然改变,其中精微,难测难晓。宇宙变化,复杂奥妙,难有截然相同的因,所以难有截然相同的果,但相似因得相似果的情形则比比皆是、兹举三例以明之:

例一:一块铜置于硫酸液中,结果产生硫酸铜,此为必然的,永恒的化学定律。古代实验如此,现代及将来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所可能不同的是,每次实验时,硫酸液与硫酸铜的浓度。

例二:人类历史数千年,世界各国迭有治乱,若考究其治与乱的因素,虽不是完全一致,但大体上总离不开一些因素。如一国政治清平,其因素不外乎,国君贤明,君子在朝,人民勤俭、守法,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反之则政治昏乱。此其中,治与乱之程度,端看各因素之配合以为定。

例三:一首诗古人读之以为美,今人读之亦以为美;一幅画古人见之以为美,今人见之亦以为美。这首诗,这幅画一定是合乎美学原理。吾人掌握了这美学的原理,再去创作另外的诗与画,只要技巧纯熟,今人以及后人亦必以为美,可见美的范畴中,也有永恒的道理在。

第三个层次的永恒是指宇宙人生的内在本体的永恒。这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的抽象,非常的“形而上”。《易经》称为“太极”,周敦颐称为“无极”,老庄称为“道”,佛家称为“真如本际”,康德称为“物如”,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所依据。兹为便利了解起见,以三种譬喻明之:

喻一:一个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

喻二: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天文科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大气团 ,大气团 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这一由空而有,复由有而空的微妙过程,虽奥秘难知,但空与有,本体与现象的不可分性,却是可以断言的。爱因斯坦发现质能互变定律,更可说明:“本体”相当于“能”,而“现象”则相当于“质”,质与能为一体,现象与本体也为一体,能量不变,不灭,本体亦属永恒。然而究竟科学上说的“能”,是否完全等于哲学上说的“本体”,却不易断定;可以断定与理解的是,能与本体是确乎存在的,而由科学上“能”的观念,似乎有助于指引我们对“本体”的观照。

喻三:宇宙与人的本体无二无别,因此要了解宇宙的本体,只须从人自身下手即可:“我是谁?”“真正的自我是什么?”能解答这个问题,那末,宇宙的本体如何,便不难解答。自我的追求是古今哲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共同的兴趣所在,但是许多人却把“个性”当作真正的自我,这样,便无法找到自我的本体。因为本体是纯一的,“个性”则是有差别的,个性不能作为本体看待甚为显然。佛教的《圆觉经》与《楞严经》在自我本体的寻求上有一个非常高妙的解析,经上的大意谓:身体内的各种物质成分都从外来,非我本有,都当还诸大自然;心理上的各种记忆、经验、意识、情绪、意念、习惯亦由外界所引发,所以也应该还归于外界的人或物。最后剩下来的便是自我。自我者何?即“虚灵不昧”的本性、本体。它万古常存,不增不减,清净光明,所以儒家的《大学》便称之为“明德”,要人人去明“明德”。

宇宙人生过去所发生过的事实,无论其大小,都值得探讨研究,参考借鉴,因为它们都对后代产生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眼前发生的一切事件,以及各人本身眼前的思想言行,都将成为永恒,所以都须谨慎小心,提高警觉,不可蒙蒙懂懂,以随便为潇洒,以任性为自由 ,因为即使一句不妥当的言语都可能成为心中长久不安的因素,而苟取纤芥的不义之财,也会造成人 格上永恒的污点,反之,一切高贵的品行和正大的思想,将在永恒历史的时空中,成为闪亮的明珠,也在各人的心田里,成为永恒的安慰。这就是人类重视历史。注意品德的意义所在。

宇宙人生复杂森罗的表象中,寓有超越时空的不易之理,我们应当深入观察透视 ,归纳演绎,以使心灵有所觉悟。本此觉悟,发为言论、行动、继往开来,创造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体生命的光辉与幸福。

自古以来,真、善、美一直是人类共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三者都有“永恒”这一特质,它们始终是那么超乎时空地散发着光辉,令人不厌地赞叹、述说、追求。只要一个人对于真、善、美有深刻充分的体认,他便掌握了永恒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永恒的活力,使自己活得多彩多姿,自得其乐。你可曾见过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在真理的钻研中,或在真理的宣扬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的钻研有如入海数沙,永无止境,但他们的脚步永不停歇。虽然他们的宣扬,一遍又一遍,但他们却永不觉得单调乏味;你可曾看见那些伟大的慈善家,在劝人为善,救济世人的工作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终因工作而肉体衰老,皮肤起皱,但是他们仍然继续发展事业,乐此不疲;你可曾看见过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探讨与创造中,厌倦过、灰心过,虽然他们的理论或作品有时曲高和寡,但他们依然是不眠不休,不畏孤寂。总之,吸取过真、善、美的甘露的人,他们共同的性格是,不重视外在的富贵,而以拥有真、善、美为莫大的富贵。

我们一般人虽非什么哲学家、科学家、慈善家、艺术家,但在和谐清醒的心境中,我们都对真、善、美有一种永恒的向往,因为我们都曾领悟某些真理而豁然开朗,都曾被高贵善行深深感动,也都曾对着艺术的杰作,惊叹神往,由此可证,总有一天,我们的心灵将能完全契合于真、善、美的领域。这就是人类研究哲学、科学、伦理、艺术的目的所在。

最高超深远广大的永恒在于证验无形内在的本体,人类由此而进入宇宙的核心,获得无限、无量的光明,超越真、善、美而达于“圣”境、“神”境,亦即达到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所谓的“不可道”,孟子所谓的“不可知”,佛家所谓的“不可思议”,《中庸》所谓的“至诚如神”之境。这是古今中外圣哲共入之境,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归宿,而人类追求高超宗教境界的意义也在于此。

在刹那变易的宇宙中,不可能有不老的果树,不病的肉体,不变的爱情,不绝的香火,不倒的企业,不衰的生意,不旧的房屋,不坏的车子,不退的信仰风气,但老、病、变、绝、倒、衰、旧、坏、退等等现象,并不妨害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永恒性。

归结言之,永恒的内容并不外乎,历史事实的永恒,理则定律的永恒,清净本体的永恒。在人的感觉中,永恒距离人似是那么遥远,又似是那么接近。的确,对于不认识永恒的人来说,永恒是遥远的,但对于认识永恒的人来说,人是生活于永恒中的。宇宙与人的内在是永恒,周围环境、自身一切是永恒,人无时无刻都在造作着永恒,但有一点须牢记的是,愚者不能显发清净本体,所以不明事理,而制造幻想的永恒来束缚自己,妨害他人,破坏宇宙、社会的秩序,智者能觉悟本体,所以理智高超,而发现永恒来超脱自己,利益他人,建设宇宙、社会,使之优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