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草求真

下编 卷八·主治上-脏腑病症主药

绣按人生疾苦。非属外感有余。即属内伤不足。然究其要。总不越乎脏气偏胜以为致害。盖人脏气不明。药性不知。无论病症当前。宜凉宜热。根蒂全然不晓。即其药之或功或过。亦不知其奚自而起矣!考之濒湖纲目。所论脏腑虚实标本药式。其间分门别类。补母泻子。与夫补气补血。非不既详且尽。但惜尚有未清之处。如白术不言能补脾气。反云能补肝气脾血。砂仁不言能温胃气。反云能补肾气。当归不言能补心血。反云能补命门相火。泽泻不言能除膀胱湿热。反云能补心气。没药血竭不言能破肝血。反云能补肝血之类是也。且其所论三焦实火宜泻。则栀连芩柏似可指引。而书偏指麻黄瓜蒂以为之要。三焦实热宜解。则麻桂硝黄似可列入。而书止举栀连芩柏为解热之剂。颠倒错乱。实不可解。以致后学漫无指归。是篇采集用药主治。皆从药中正理考核。不以反借反说敷衍。间有正论既抒。旁意应明。亦必疏畅殆尽。断不牵引混指。以致有误后学云。

足厥陰乙木

肝属木。木为生物之始。故言肝者。无不比类于木。(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胆。肝与胆相为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谓其肝气勃勃。犹于百木之挺植。肝血之灌注。犹于百木之敷荣。昔人云。肝无补。非无补也。实以肝气过强。则肝血不足。补之反为五脏害。故以无补为贵。讵知肝气不充。是犹木之体嫩不振。而折甚易。(肝气不充。犹木体软不振。)非不用以山茱萸杜仲续断鸡肉壮气等药以为之补。乌能以制夭折之势乎?肝血既竭。是犹木之鲜液而槁在即。(肝血不足。犹不枯槁不荣。)非不用以地黄山药枸杞以滋其水。(肝以肾为子。经曰。虚则补母。)当归首乌阿胶菟丝人乳以生其血。(血燥则急。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何以制干燥之害乎?肝气冷而不温。是犹木之遇寒而冻。(肝冷不温犹木遇寒而冻。)非不用以肉桂鹿茸以暖其血。川芎香附艾叶吴茱萸以温其气。其何以制严寒之威。而抒发生之象乎?肝气郁而不舒。是犹木受湿热之蒸。历久必黄必萎。(肝郁不舒。犹木受郁而萎。)非不用以茯苓赤苓天仙藤以渗其湿。木香香附柴胡川芎以疏其气。灵脂蒲黄归尾鳖甲桃仁母草以破其血。其何以舒其郁而去其热乎?若使肝气既浮。而症已见目赤发热口渴。则宜用以龙骨枣仁白芍乌梅木瓜之类以为之收。是犹木气过泄。日久必有强直之害。(肝气过浮。犹木强直不屈。)不治不足以折其势也。(木以敛为泻。经曰。以酸泻之。)肝挟风热内侮。而症见有诸风眩晕。僵仆惊痫。则宜用以桂枝羌活乌附荆芥钩藤薄荷川芎以除其风。(木喜条达。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散即是补。故经又曰。以辛补之。)黄芩胆草青黛青蒿前胡以泻其火。以除其热。红花地榆槐角紫草茅根赤芍生地以凉其血。甘草以缓其势。(肝以心为子。经曰。实则写其子。)是犹木之值于风感厥厥动摇。日久必有摧折之势。(肝受风侮。犹木遇风而摇。)不治不足以制其暴也。肝气过盛而脾肺皆亏。症见咳嗽喘满。惊悸气逆。则宜用以金银薄青皮铁粉密陀僧侧柏叶以平其肝。三棱枳实以破其气。是犹木之丛林茂蔚。值此斧不可加。土不可载。日久必有深藏不测之虞。不如是不足以制其害也。(肝风过盛。犹木茂蔚克土侮金。)凡此肝气之盛衰。实与木气之强弱如一。肝血之荣枯。实与木液之膏竭相等。使不比类以观。而但谓其肝盛宜制。呜呼。制则制矣!盍亦思其肝有虚怯。果能受此摧残剥落否耶?经曰。肝苦急。(血燥则急。)急食甘以缓之。(如人乳甘草之类。)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如桂枝羌活川芎薄荷之类。)以辛补之。(肝以辛为补。故川芎薄荷能以补肝。)以酸泻之。(肝以敛为泻。故白芍赤芍乌梅皆曰泻肝。)

〔补肝气〕

杜仲 山茱萸 鸡肉 续断

〔补肝血〕

荔枝 阿胶 桑寄生 何首乌 狗脊 麋茸 獭肝 紫河车 菟丝 人乳

〔疏肝气〕

木香 香附 柴胡 芎

〔平肝气〕

金银薄 青皮 铁粉 密陀僧 云母石 珍珠 龙骨 龙齿

〔破肝气〕

三棱 枳实

〔敛肝气〕

龙骨 酸枣仁 炒白芍 龙齿 乌梅 木瓜

〔散肝风〕

荆芥 钩藤 蛇蜕 蒺藜 蝉蜕 浮萍 王不留行 全蝎 桂枝 白花蛇 石南藤 蜈蚣 川乌附 樟脑

〔散肝风湿〕

桑寄生 羌活 侧附子 狗脊 松脂 苍耳子 草 威灵仙 茵芋 海桐皮 秦艽 五加皮

〔散肝风热〕

木贼 蕤仁 冰片 决明子 炉甘石 青葙子

〔散肝风气〕

芎 麝香 薄荷 苏合香

〔散肝风痰〕

南星 皂角 乌尖附 白芥子 天麻

〔散肝风寒痰〕

蔓荆子 僵蚕 山甲

〔散肝血〕

谷精草 锻石

〔祛肝寒〕

肉桂 桂心 吴茱萸 艾叶 大茴香 小茴香

〔渗肝湿〕

茯苓 土茯苓 天仙藤

〔泻肝湿〕

龙胆草 连翘 珍珠 皂矾 白蔹

〔泻肝痰滞〕

前胡 鹤虱 磁石

〔温肝血〕

虫白蜡 肉桂 续断 芎 香附 荆芥 伏龙肝 延胡索 炉甘石 苍耳子海螵蛸 酒 百草霜 沙糖 兔屎 王不留行 泽兰 韭菜 墨 刘寄奴 大小蓟 天仙藤 海狗肾 蒺藜 鹿茸 鹿角 艾叶

〔凉肝血〕

生地黄 代赭石 蒲公英 青鱼胆 红花 地榆 白芍 槐角 槐花 侧柏叶卷柏 无名异 凌霄花 猪尾血 紫草 夜明沙 兔肉 旱莲草 茅根 蜈蚣 山甲琥珀 芙蓉花 赤芍 醋 熊胆

〔破肝血〕

莪术 紫贝 五灵脂 紫参 益母草 蒲黄 血竭 莲藕 古文钱 皂矾 归尾鳖甲 贯众 茜草 桃仁

〔败肝血〕

干漆 三七 虻虫 螃蟹 瓦楞子 水蛭 花蕊石

〔止肝血〕

炙卷柏 伏龙肝 墨 炒艾叶 炒蒲黄 花蕊石 青黛 百草霜 炒侧柏 石灰刘寄奴 王不留行

〔散肝热〕

决明子 野菊花 夏枯草 木贼

〔泻肝热〕

代赭石 石南叶 琥珀 车前子 牛黄 前胡 秦皮 空青 铜青 蒙花 石决明 珍珠 凌霄花 生枣仁 芦荟

〔泻肝热痰〕

磁石 前胡 牛黄

〔吐肝热痰〕

胆矾

〔泻肝火〕

钩藤 熊胆 女贞子 羚羊角 青黛 熊胆草 人中白 黄芩 大青 青蒿草

〔散肝毒〕

蜈蚣 蛇蜕 野菊花 王不留行

〔解肝毒〕

土茯苓 蒲公英 芙蓉花 皂矾 连翘 醋 蓝子

〔拔肝毒〕

青黛 轻粉

手少陰丁火

心有拱照之明。凡命门之水与三焦分布之火。无不悉统于心而受其裁。故曰君火。(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肠经。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第心无气不行。无血不用。有气以运心。则心得以坚其力。有血以运心。则心得以神其用。是以补心之气。(心气虚。)无有过于龙眼肉。补心之血,(心血虚。)无有过于当归柏子仁龟板食盐。(经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而挟有沉寒痼冷。(心寒)则有宜于桂心之燥。及或加以延胡索乳香骨碎补安息香之类以为之却。心或散而不收。(心气散。)则有宜于五味子之酸以为之敛。(经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又按五味子虽属肺肾专药。然亦具有苦性。可以通用。)心而挟有痰湿。(心挟痰湿。)则有宜于半夏茯神灯心萱草以为之渗。心而挟有内湿内热。(心挟热湿。)则有宜于代赭石木通瞿麦牛黄天竺黄连翘山栀西瓜黄连辰砂百合郁金莲须贝母钩藤珍珠土贝母川楝子之属以为之泻。心而挟有血瘀不解。(心有血瘀。)则有宜于丹参没药郁金桃仁茜草苏木益母草莲藕童便血余之属以为之破。以为之软。(经曰。心欲 。急食咸以软之。又曰。以咸补之。)至心挟有热邪内起。(心有热邪。)则有灯草竹叶熊胆羚羊角山豆根童便麦冬萱草生地栀子犀角木通黄连等药可选。心挟热痰内起。(心有热痰。)则有牛黄贝母等药可用。心气不通。则有菖蒲远志桑螵蛸薰香雄黄胡荽等药可进。盖心以通为主。心通则思无所窒而运用灵。犹火必空而后发也。心又以气为要。气足则事历久而不堕。犹火必薪而始永也!心又以血为需。血足则心常存而不离。犹灯必膏继而后光也。合此三者以治。则心拱照自若。庶绩咸熙。又何有病之克生乎?

经曰。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子之类。按五味子虽属肝肾专药。然亦具有苦性。可以通用。)心欲 。急食咸以软之。(如童便血余之类。)以咸补之。(心以咸为主。)以甘泻之。

〔补心气〕

龙眼肉

〔补心血〕

当归 柏子仁 食盐 龟板

〔通心气〕

菖蒲 远志 桑螵蛸 薰香 安息香 雄黄 胡荽

〔却心寒〕

桂心

〔散心湿热〕

香薷

〔散心痰湿〕

半夏 菖蒲

〔渗心湿〕

茯神 灯心 萱草

〔泻心热〕

代赭石 木通 瞿麦 牛黄 天竺黄 连翘 西瓜 黄连 山栀子 辰砂 百合郁金 莲须 贝母 钩藤 珍珠 土贝母 川楝子

〔泻心湿热〕

木通 黄连 连翘 栀子 珍珠 苦楝子 瞿麦

〔温心血〕

延胡索 安息香 骨碎补 桂心 乳香

〔凉心血〕

犀角 射干 童便 血余 红花 辰砂 紫草 熊胆 生地黄

〔破心血〕

丹参 没药 郁金 桃仁 茜草 苏木 益母草 莲藕

〔解心毒〕

射干 贝母 连翘 山豆根 黄连

〔泻心火〕

灯草 竹叶 熊胆 羚羊角 山豆根 童便 麦冬 萱草 生地 栀子 犀角木通 黄连

〔镇心怯〕

禹余粮 铁粉 代赭石 珍珠 辰砂

〔泻心热痰〕

牛黄 贝母

足太陰己土

土有长养万物之能。脾有安和脏腑之德。取脾味甘配土。理适相合。(凡药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是以古之治脾。每借土为比喻。盖谓脾气安和。则百病不生。脾土缺陷。则诸病丛起。(张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神无所居。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行。长有天命。)经曰。土不及则卑监。当补之培之。治当用以白术之苦以补其缺。(土亏宜补。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然有寒痰与食凝结胸口。滞而不消。则术又当暂停。如寒则有宜于干姜生姜。痰则宜于半夏。滞则宜于砂仁白蔻木香之类。使犹用以白术。不更以增其滞乎?(亦有补散兼施。但须看其邪气微甚以酌因应权变之宜。)火气内结而土燥涸不润。则土当以水制。(土燥宜润。)如地黄山药枸杞甘草之类。(经曰。以甘补之。)使犹用以白术。不更以增其燥乎?脾湿滑而不固。而症见有泄泻。则土当以涩制。(土滑宜宣。)如莲子。芡实肉豆蔻之类。使徒用以白术。不更使脱难免乎?(白术当兼涩药同投。)土受偶尔寒湿不伸。而症见有呕吐恶心心痛。则土当以疏泄。(土滞宜宣。)如木香甘松藿香菖蒲大蒜红豆蔻胡荽之类。使犹用以白术。不更以增其窒乎?(亦有白术与诸散药同用。须看邪微甚以分先后治法。)土因湿热内蒸。而症见有溺闭便秘脚痛恶毒等症。则土当以清解。(土杂宜清。)如白藓皮薏苡仁木瓜蚯蚓紫贝皂白二矾商陆郁李之类。使犹用以白术。不更以增其热乎?若使水胜于热。而症见有肿胀溺涩。日久必有浸婬倾覆之害。则治当以渗投。如茯苓芡实泽兰扁豆山药浮萍鸭肉鲫鱼之类。使或用以白术。其何以止倾荡之势乎?土因寒气栗烈而冻。而症见有四肢厥逆不解。则药当以热投。(土寒而湿。)如附子肉桂干姜之类。使仅用以白术。其何以除寒厥之症乎。(如四逆汤姜附汤之类。)至于土敦而浓。土高而阜。是为热实内结。宜用苦寒以下。(土高土浓而下宜削。)如枳实大黄朴硝之类。(经曰。以苦泻之。)使犹用以白术。不更使敦而至腹满莫救。使阜而致喘逆殆甚乎?脾土既亏。生气将绝。是犹土崩而解。治当用以升固。(土崩而固。)如参耆白术甘草升麻之类。(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使仅用以白术。而不合以参耆以为升补。其何以固崩解之势乎?(如补中益气汤之类。)凡此虽非以补为要。而补脾之理。无不克寓。要使土气安和。不寒不热。不燥不湿。不升不降。不浓不薄。则于脏气适均。又奚必拘拘于所补为是而以不补为非哉?是可只其用补之妙法耳。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如白术之类。)脾欲缓。(舒和意。)急食甘以缓之。(如甘草之类。)以甘补之。(甘缓脾。故以甘为补。)以苦泻之。(苦燥湿、故以苦为泻。)

〔补脾气〕

白术

〔缓脾气〕

炙甘草 合欢皮

〔健脾〕

白术 白蔻 砂仁 肉豆蔻 莲子

〔温脾〕

龙眼 大枣 荔枝 犬肉 牛肉 饴糖 熟蜜

〔润脾〕

山药 黄精 羊肉 人乳 猪肉

〔醒脾气〕

木香 甘松 藿香 菖蒲 大蒜 红豆蔻 胡荽

〔宽脾气〕

乌药 藿香 神曲

〔升脾气〕

苍术

〔消脾气〕

山楂 橘皮 郁李 神曲 姜黄

〔破脾气〕

枳实 郁李

〔敛脾气〕

木瓜

〔散脾湿〕

苍术 松脂 苍耳子 防风 浓朴 排草

〔散脾湿痰〕

半夏 橘皮 神曲 石菖蒲

〔吐脾湿热痰〕

白矾 皂矾

〔燥脾湿〕

白术 蛇床子 密陀僧 松脂 锻石 橘皮 芜荑 伏龙肝 苍术 红豆蔻川椒 鲤鱼

〔燥脾湿痰〕

乌尖附 附子 干姜

〔渗脾湿〕

茯苓 芡实 泽兰 扁豆 山药 浮萍 鸭肉 鲫鱼

〔清脾湿痰〕

白藓皮 薏苡仁 木瓜 蚯蚓 紫贝 皂矾 白矾 商陆 郁李

〔清脾热〕

石斛 白芍 竹叶

〔泻脾火〕

石斛 白芍

〔降脾痰〕

白矾 皂矾 射干 密陀僧

〔消脾积〕

砂仁 木香 使君子 山楂 神曲 阿魏 橘皮

〔杀脾蛊〕

松脂 使君子 芜荑 雄黄 蓄 紫贝 蚯蚓 皂矾 白矾 阿魏 乌梅百草霜 苍耳子 密陀僧 锻石

〔温脾血〕

虫白蜡 伏龙肝 百草霜 天仙藤

〔凉脾血〕

射干

〔破脾血〕

郁李仁 紫贝 姜黄 莲藕 皂矾 蚯蚓

〔止脾血〕

百草霜 锻石

〔解脾毒〕

蚯蚓 射干 白矾

手太陰辛金

肺为清肃之脏。处于至高。不容一物。故经以此配金。谓其禀气肃烈。脏适与之相均也。(凡药味辛色白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肠经。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惟是肺主于秋。秋主收而恶燥。故肺常以清凉为贵。犹之金气燥烈。忽得凉气以解。则金坚强不软。然使寒之过极。则铁精华尽失。必致受锈而败。肺虽以凉为贵。而亦恐其过寒。以致气不克伸。(金寒而锈。)仍当治以温和。如燕窝饴糖甘菊胡桃肉之类是也。若使胃气素虚。肺金失养。咳声渐少。步武喘鸣。与夫足痿莫行。是犹金之燥烈而痿。(金燥而痿。)治当亟补肺陰。兼滋肾水。如补肺则当用以葳蕤人乳阿胶胡麻熟蜜榧实之类。滋水则当用以枸杞熟地菟丝山药之类是也。心火挟其相火上克于肺。则肺受烁之极。是犹金之被烁而熔。(金烁而熔。)治当审其火势稍微。则当用以生地栀子天冬麦冬桑白皮薏苡仁百部百合之类。火势与热稍甚。则当用以栝蒌花粉马兜铃青木香竹茹黄芩之类是也。至于肺气久泄。逆而不收,是犹金之锋利太过。则当急为收藏。(金锐而泄。)如粟壳木瓜乌梅诃子五味子蜊粉之属是也。(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肺有寒痰与气内塞。而声不能以发。是为金实不鸣。治当相其所实以治。大约实在于寒。(寒实不散。)则有桔梗麻黄紫苏葱管党参白蔻生姜薰香马兜铃紫白二英红豆蔻川椒冬花百部丁香杏仁等药可散。实在风湿痰热。(风痰湿热不开。)则有甘菊葳蕤五倍子百药煎辛夷牛子白前芜荑皂角可解。实在于气不得降下。(气实不降。)则有马兜铃青木香旋复花栝蒌花粉葶苈苏子枇杷叶杏仁莱菔子补骨脂可降。(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实在肺气不宜宣通。(气塞不通。)则有薰香安息香可去。实在肺气不得疏泄。则有丁香冬花牵牛白前橘皮女菀可除。(经曰。以辛泄之。)实在中有湿热不得渗泄。(气有湿热不泄。)则有黑牵牛黄芩石苇车前子通草薏苡仁葶苈可渗。若使肺气空虚。而肺自嗽不已。是为金空而鸣。肺气衰弱。而气不得上升以胜。是为金衰而钝。皆当用以人参黄 桔梗以为振拔。或兼白术补土以生金。惟有肺气内伤。声哑不开,是为金破不鸣。治当清肺。如熟地山药枸杞阿胶天冬麦冬人参之类。余则看症酌施。然要肺属娇脏。寒热皆畏。故治当酌所宜。而不可有过寒过热之弊耳!

经曰。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如青木香葶苈子之类。)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子乌梅之类。)以酸补之。(酸能收。气不散。故以酸为补。)以辛泄之。(如牵牛之类。)

〔补肺气〕

人参 黄

〔温肺〕

燕窝 饴糖 甘菊 胡桃肉

〔润肺〕

葳蕤 人乳 阿胶 胡麻 熟蜜 榧实

〔升肺气〕

桔梗

〔通肺气〕

薰香 安息香

〔泄肺气〕

丁香 冬花 牵牛 白前 橘皮 女菀

〔降肺气〕

马兜铃 青木香 旋复花 栝蒌 花粉 葶苈 苏子 枇杷叶 杏仁 莱菔子补骨脂

〔破肺气〕

枳壳

〔敛肺气〕

粟壳 木瓜 乌梅 诃子 五味 蛤蜊粉

〔散肺寒〕

桔梗 麻黄 紫苏 青葱 杏仁 白豆蔻 生姜 薰香 马兜铃 白石英 紫石英 红豆蔻 川椒 款冬花 百部 丁香

〔宣肺风〕

甘菊 皂角

〔宣肺风湿〕

葳蕤 五倍子 百药煎 白前

〔宣肺风热〕

辛夷 牛子

〔燥肺湿〕

川椒

〔渗肺湿〕

茯苓 桑白皮 姜皮

〔泻肺湿热〕

牵牛 黄芩 石苇 车前子 通草 薏苡仁 葶苈

〔散肺暑湿〕

紫苏

〔泻肺热〕

马兜铃 青木香 五倍子 百药煎 通草 车前子 贝母 牵牛 石苇 牛子金银花 山栀子 白薇 知母 沙参 薏苡仁 百部 百合 黄芩 芙蓉花 柿霜 柿干土贝母 竹茹 梨 蛤蜊粉

〔泻肺火〕

黄芩 栝蒌 花粉 竹茹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杷叶 沙参 麦冬生地 天冬 栀子

〔凉肺血〕

生地 紫菀

〔涩肺血〕

白芨

〔散肺毒〕

野菊花

〔解肺毒〕

金银花 芙蓉花 牛子 贝母 黄芩

〔降肺痰〕

栝蒌 花粉 贝母 生白果 旋复花 杏仁 土贝母 诃子

足少陰癸水

书曰。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陰肾足太陽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主听主骨主二陰。又曰。诸寒厥逆。皆属于肾。又曰。肾中之水则能行脊至脑而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末。内注脏腑。以应刻数。上达皮毛。为汗为涕为唾。下濡膀胱。为便为液。周流一身。为血。则是肾中之水。实为养命之源。生人之本。惟是肾无水养。则肾燥而不宁。水无火生。则水窒而不化。绣常即肾以思。其水之涸竭而不盈者。(水涸不盈。)固不得不赖熟地枸杞山茱萸菟丝以为之补。若使水寒而冻。火不生水。水反凝结如土如石。(水寒不温。)则补不在于水而在于火。是有宜于附桂硫黄细辛之味矣!(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水因食积寒滞而聚。(水聚不散。)则补不在于水。而先在于疏泄渗利。是有宜于茯苓香砂干姜之味矣。水因火衰而水上逆。是谓之泛。水因水衰而水上逆。是谓之沸。(水逆不下。)治当审其火衰。则有宜于附桂加于地黄之内。火盛则有宜于知柏之苦。(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加于地黄之中。是皆补水之味矣。(经曰。以苦补之。)若使水郁而热不化而致症变多端。(水蓄不泄。)其在轻剂则有茯苓桑螵蛸土茯苓乌贼骨以为之渗。重剂则有防己木瓜苦参海蛤文蛤琥珀以为之泻。再重则有海藻海带昆布以为之代。(经曰。以咸泻之。)此又以渗以泻为补者也。若使水藏于下而性反逆于上。是为肾气不藏。(水气不收。)肝气佐使。审其气自寒成。当以枝核乌药沉香补骨脂硫黄青皮吴茱萸以为之治。气因热至。当以枳实黑铅等药以为之治。此又以降以破为补者也。若使肾气不充而水顺流而下。绝无关闭。症见遗尿精滑泄泻。(水脱不固。)则又当用补骨脂复盆莲须金樱子山茱萸龙骨牡蛎沉香灵砂秦皮石斛桑螵蛸芡实诃子石钟乳五味子菟丝等药分别以治。(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使之以救其水而固其泄。(经曰。以苦泄之。)此又以固为补者也。总之。治水之道。法不一端。然大要则在使水与火相称。而不致有或偏之为害耳!

经曰。肾苦燥。(指寒燥言。)急食辛以润之。(如细辛附桂之类。)肾欲坚。(坚固则无摇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如黄柏之类。)以苦补之。(火去而水自安。故以苦为补。)以咸泻之。(如海藻之类。)

〔滋肾〕

冬青子 燕窝 桑寄生 枸杞 龟板 龟胶 胡麻 冬葵子 榆白皮 黑铅 桑螵蛸 楮实 磁石 食盐 阿胶 火麻 生地黄

〔〕

苁蓉 锁陽 巴戟天 续断 菟丝 熟地黄 复盆子 狗脊 鹿胶 紫河车 犬肉獭肝 灵砂 海狗肾 山茱萸 葡萄 白蒺藜 海螵蛸 川膝 胡桃肉 麋茸

〔燥肾〕

附子 肉桂 鹿茸 沉香 陽起石 仙茅 胡巴 婬羊藿 蛇床子 硫黄 远志石钟乳 蛤蚧 虾 雄蚕蛾 阿芙蓉 川椒 胡椒 益智 补骨脂 丁香

〔固肾〕

胡桃肉 菟丝子 复盆子 补骨脂 莲须 金樱子 山茱萸 五味子 葡萄 阿芙蓉 没石子 龙骨 牡蛎 沉香 灵砂 秦皮 石斛 桑螵蛸 芡实 诃子 石钟乳

〔散肾寒〕

细辛 附子

〔燥肾寒〕

肉桂 陽起石 仙茅 胡巴 补骨脂 川椒 艾叶 胡椒

〔降肾气〕

沉香 补骨脂 黑铅 硫黄 灵砂

〔宽肾气〕

荔枝核 乌药

〔引肾气〕

川牛膝 五味子

〔祛肾风湿热〕

白花蛇 石南藤 川乌附 独活 桑寄生 蛇床子 巴戟天 冰片 婬羊藿五加皮 天雄 蔓荆子 细辛

〔渗肾湿〕

茯苓 桑螵蛸 土茯苓 海螵蛸 鲤鱼

〔泻肾湿〕

防己 木瓜 苦参 海蛤 文蛤 琥珀 寒水石

〔伐 肾〕

海藻 海带 昆布 茯苓

〔软肾坚〕

海狗肾 牡蛎 海藻 海带 昆布 食盐 青盐 蛤蜊粉 海石 白梅

〔泻肾热〕

琥珀 防己 青盐 秋石 寒水石 龙胆草 食盐 童便 地骨皮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茗 丹皮 胡黄连 青蒿草

〔暖肾血〕

陽起石 续断 韭菜 骨碎补 海狗肾 墨 鹿茸

〔凉肾血〕

童便 地骨皮 血余 银柴胡 蒲公英 生牛膝 旱莲草 赤石脂

〔破肾血〕

自然铜 古文钱

〔止肾血〕

墨 黑姜 炒黑艾 炙卷柏 炒栀子 象皮灰

〔消肾痰〕

海石

火寓

火居两肾之中。为人生命生物之源。但人仅知肾之所藏在水。而不知其两肾之中。七节之间。更有火寓。吴鹤皋曰。此火行于三焦。出入肝胆。听命于天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皆此火也。为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息。犹万物无父。故其肉衰而瘦。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此火衰之说也。(火衰气寒。)是以之味。则有宜于附子肉桂鹿茸硫黄陽起石仙茅胡巴婬羊藿蛇床子远志蛤蚧雄蚕蛾川椒益智补骨脂丁香之类。但须相其形症以施。不可一概妄投。若使火炎而燥。(火燥气热。)审其火自下起。则当以清为要。如丹皮黄柏知母玄参茶茗胡连青蒿草之属是也。火挟上见。则当兼心与肺同泻。如麦冬黄连栀子知母黄芩之类是也。火因水涸。则当制火。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之类是也。(书曰。壮水之主。以镇陽光。)至于火浮而散。此非肾火内炽。乃是陰盛于下。逼火上浮。(火婬不归。)宜用沉香补骨脂黑铅硫黄灵砂等药以为之降。牛膝五味子以为之引。(经曰。以酸收之。)火空而发。则火不在于补。不在于清。惟在塞中以缓其势。则火自熄。如甘草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合欢皮之类是也。火伏不发。则火已有告尽之势。其症必见恶寒厥逆。舌卷囊缩。唇甲皆青。在火因于寒郁不出。则当用以麻细升葛解表之剂以为之发。因于热郁不出。则当用以三黄石膏知母清里之剂以为之发。(经曰。以苦发之。)若使泥以厥逆而犹用以附桂峻补。是与操刀杀人无异。其为败也必矣。治之者可不审其所因。以定其治乎!

〔补肾火〕

附子 肉桂 鹿茸 沉香 陽起石 仙茅 胡巴 婬羊藿 蛇床子 硫黄 远志石钟乳 蛤蚧 虾 雄蚕蛾 阿芙蓉 川椒 胡椒 益智 补骨脂 丁香

〔补脾火〕

白术 白蔻 缩砂密 肉豆蔻 使君子 莲子

〔补胃火〕

大枣 韭菜 肉豆蔻 草豆蔻 草果 白豆蔻 缩砂密 丁香 檀香 益智山奈 良姜 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茇

〔补肺火〕

人参 黄 饴糖

〔补大肠火〕

韭菜

〔补心火〕

龙眼肉 桂心 菖蒲 远志 薰香 安息香 胡荽 雄黄

〔补小肠火〕

小茴 橘核

〔补肝火〕

杜仲 山茱萸 鸡肉 续断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茗 丹皮 胡黄连 青蒿草

〔泻脾火〕

大黄 白芍

〔泻胃火〕

茶茗 茅根 石膏

〔泻肺火〕

黄芩 栝蒌 花粉 竹茹 天冬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杷叶 沙参麦冬 生地 栀子

〔泻心火〕

灯草 竹叶 熊胆 羚羊角 山豆根 童便 麦冬 萱草 生地 栀子 犀角木通 黄连

〔泻肝火〕

钩藤 熊胆 女贞子 羚羊角 青黛 龙胆草 人中白 黄芩 大青 青蒿草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泻膀胱火〕

人中白 童便

〔泻三焦火〕

青蒿草 栀子

〔散火〕

柴胡 升麻 葛根 薄荷 香附 羌活 白芷 水萍

〔缓火〕

甘草 麦冬 葳蕤 合欢皮

〔滋火〕

地黄 山茱萸 枸杞

〔引火〕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敛火〕

白芍 乌梅

手少陽经

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曰。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主气升降出入。游行上下。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观此气虽分三。而实连为一气。通领上下。不可令有浓薄偏倚轻重之分矣!玩书所论三焦。大约汗则宜于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风。吐则宜于瓜蒂莱菔子藜芦食盐栀豉。下则宜于大黄芒硝。此之味也。所论。大约上则宜于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地知母。中则宜于龙胆青黛白芍石斛石膏。下则宜于黄柏知母丹皮青蒿草。此之味也。至于所论补虚。大约上则宜于参耆桂心当归龙眼。中则宜于白术炙草淮山首乌山茱萸。下则宜于附桂硫黄沉香补骨脂地黄枸杞菟丝子。此补虚之味也。盖此统领一身。名为决导之官。其气不可偏胜。偏则其病立见。三焦之药。不可混用。用则其害立生。明其三焦之义。以平三焦之气。则气上下适均。无轻无重。随遇而安。因地自得。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者乎?(汪昂曰。十二经中。惟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陽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

〔用汗解热〕

麻黄 柴胡 葛根 荆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防风

〔用吐解热〕

瓜蒂 莱菔子 藜芦 食盐 栀子 豆豉

〔用下解热〕

大黄 芒硝

〔泻上火〕

连翘 栀子 黄芩 黄连 生地 知母

〔泻中火〕

龙胆草 青黛 白芍 石斛 石膏

〔泻下火〕

黄柏 知母 丹皮 青蒿草

〔补上虚〕

人参 黄 桂心 当归 龙眼肉

〔补中虚〕

白术 炙草 淮山 首乌 山茱萸 阿胶

〔补下虚〕

附子 肉桂 硫黄 沉香 补骨 地黄 枸杞 菟丝子

足少陽甲木

胆为中正之官。居于表里之界。凡邪由于太陽陽明入于是经。自非麻桂升葛并硝朴大黄之所可施。惟取柴胡辛苦微寒。以引邪气左转上行。黄芩气味苦寒。以清里邪未深。所以寒热往来。口苦耳聋。头痛胁痛等症。靡不用以柴胡为主。且肝开窍于目。肝与胆为表里。其色青。凡风热邪传于胆。未有不累于目。而致目赤障翳。其药必杂木贼同入。以其能散肝经风热也。又用空青绿青铜青熊胆青鱼胆胆矾同入。以其能泻胆经热邪也。若使有热而更见有痰气。症见身热咳嗽。则又当用前胡而不可以柴胡治矣?盖柴胡性主上升。前胡性主下降。凡水亏血涸火起。柴胡切忌。(有用柴胡热愈盛者。义实基此。凡水亏血燥切忌。)至于胆经有火。其泻亦不越乎胆草大青青黛。以其气味形色。皆与胆类。故即以此治胆可耳。若其胆气过寒。症见不眠。则又当用枣仁半夏以温。胆气过怯。则又当用龙骨等药以镇。凡此皆当审视明确。则用自不致有所误。

〔散胆热〕

柴胡

〔散胆风热〕

木贼

〔泻胆热〕

空青 绿青 铜青 熊胆 青鱼胆 胆矾 前胡

〔泻胆热痰〕

前胡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温胆〕

枣仁 半夏

〔镇胆〕

龙骨

足陽明戊土

胃为水谷之海。凡水谷入胃。必赖脾为健运。盖脾得升则健。健则水谷入胃而下降矣!

胃以得降为和。和则脾益上升而健运矣。但世仅知脾胃同为属土。皆宜升提补益。讵知太陰湿土。得陽则运。陽明陽土。得陰始安。故脾主于刚燥能运。而胃主于柔润能和也。是以胃气不协。治多宜于陈仓米人乳大枣以为之温。使之胃气冲和。尝以气不过胜为贵。若使胃气过润。则胃多寒不温。而血亦寒而滞。治当用以韭菜炉甘石等药以为之理。(炉甘石必兼目疾方用。)胃湿不爽。当以白豆蔻草蔻草果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等药以为之疏。胃有风湿不除。(胃挟风湿。)当以防风秦艽白芷以为之祛。胃有风痰内结。(胃挟风痰。)当以白附等药以为之散。胃有暑湿不清。(胃挟暑湿。)当以香薷以为之解。胃有寒痰湿滞不消。(胃挟寒痰湿滞。)当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果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红豆蔻以为之燥。以为之温。胃有湿热不化。轻则备有冬葵子榆白皮神曲茅根陈仓米鸭肉鲤鱼萆 等药可采。重则备有扁豆白藓皮木瓜苦参茵陈刺皮白薇寒水石续随子荛花等药可选。至于胃有积热及火。则有雪水柿蒂大黄竹茹竹叶玄明粉梨汁西瓜珍珠白薇芦根犀角粳米石膏柿干柿霜雷丸朴硝刺 皮茶茗。可以相症通治。胃有血热血积。则有地榆槐角槐花苏木三七干漆等药可凉可通。胃有毒气不消。则有土茯苓漏芦白头翁金汁绿豆蜗牛蒲公英人中黄可选。他如胃热在经。止宜用以升葛以为之散。而不可妄清。胃有蛊积。则当用以使君干漆五倍子百药煎阿魏雷丸谷虫浓朴以为之杀。胃气内结不消。则有枳实枳壳荞麦等药以为之破。胃积不化。则有山楂使君砂仁神曲麦芽等药以为之消。胃气不开。则有烟草通草大蒜雄黄以为之通。胃气窄狭。则有藿香神曲等药以为之宽。胃散不收。则有木瓜以为之敛。胃虚不固。则有莲子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谷乌梅龙骨粳米以为之涩。然此止就胃之补泻大概立说。至于临症施治。又当细为参考。喻嘉言曰。脾之土体陰而用陽。胃之土体陽而用陰。两者和同。不刚不柔。谷气营运。水道通调。灌注百脉。相得益大。其用斯美。观此是真得乎论胃之要。而不失乎治胃之方也矣!

〔养胃〕

陈仓米 大枣 人乳

〔温胃〕

韭菜 炉甘石

〔固胃气〕

莲子 诃子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粟壳 龙骨 粳米

〔敛胃气〕

木瓜

〔升胃气〕

干葛 升麻 檀香 白附

〔通胃气〕

烟草 通草 大蒜 雄黄

〔宽胃气〕

藿香 神曲 荞麦

〔破胃气〕

枳实 山甲 荞麦 续随子

〔消胃积〕

砂仁 使君子 山楂 神曲 麦芽 荞麦 雷丸 谷虫 阿魏 朴硝 砂丁香 沙糖

〔杀胃虫〕

使君子 干漆 五倍子 百药煎 阿魏 雷丸 谷虫 浓朴

〔祛胃风湿〕

白芷 秦艽 防风

〔散胃风痰〕

白附

〔散胃湿(热痰)〕

香薷(湿热) 半夏(湿痰)

〔燥胃寒痰湿〕

肉豆蔻 草豆蔻 白豆蔻 砂仁 草果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柰 良姜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茇 红豆蔻

〔渗胃湿〕

石钟乳 冬葵子 榆白皮 神曲 土茯苓 茅根 陈仓米 鸭肉 鲤鱼 萆

〔泻胃湿热〕

扁蓄 白藓皮 木瓜 苦参 茵陈 刺 皮 白薇 寒水石 续随子 荛花

〔散胃热〕

干葛 升麻

〔泻胃热〕

雪水 柿蒂 大黄 竹薷 竹叶 玄明粉 漏芦 白头翁 人中黄 金汁梨西瓜 珍珠 白薇 芦根 犀角 蒲公英 粳米 石膏 柿干 柿霜 雷丸 朴硝绿豆 刺猥皮 贯众

〔凉胃血〕

地榆 槐角 槐花

〔破胃血〕

苏木 三七 干漆

〔吐胃痰毒〕

胡桐泪

〔解胃毒〕

土茯苓 漏芦 白头翁 金汁 绿豆 蜗牛 蒲公英 人中黄 茶茗 茅根石膏

手陽明庚金

肠以通利为尚。与胃宜于降下之意相同。故凡肠闭不解。用药通调。亦当细为审量。不可一概混施。如肠枯而结。润之为便。凡胡麻冬葵子榆白皮枸杞花生苁蓉肉锁陽油当归蜂蜜等药。是即润之之剂也。肠冷而结。温之疏之为便。凡硫黄巴豆大蒜葱白川椒半夏等药。是即温之疏之之味也。肠热而结。开之泻之为便。凡大黄黄柏朴硝食盐猪胆汁。是即泻之开之之剂也。肠积不化。消之为便。凡荞麦谷虫 砂浓朴。是即消之之味也。肠毒不清。清解为便。凡绿豆白头翁蜗牛。是即解之之剂也。至于血积不除。则有干漆以破之。血热内结。则有石脂地榆槐角槐花刺 皮以凉之。肠气不消。则有枳实枳壳荞麦豆朴陈皮以破之。肠虫内蚀。则有雷丸谷虫 砂浓朴乌梅等药以杀之。外此肠风内炽。症见鲜血四射。则有皂角等药以祛之。湿热内积。症见蚀肛内痔。则有防己白藓皮莲子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壳乌梅以为之清。以为之收。气陷不举。则有升麻干葛以为之升。但须辨其寒热。及病与药相投以服。不可谓其宜用而即概为之治也。

〔收涩〕

莲子 诃子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粟壳 乌梅 龙骨 粳米

〔温补〕

韭菜

〔润燥〕

胡麻 冬葵子 榆白皮 枸杞 花生 苁蓉 油当归 锁陽 蜂蜜

〔祛肠风〕

皂角

〔开肠寒结〕

硫黄 巴霜 大蒜 葱白 川椒 半夏

〔开肠热结〕

大黄 朴硝 食盐 猪胆汁

〔泻肠热〕

白头翁 人中黄 生地 朴硝 大黄 黄芩 绿豆 蜗牛 玄明粉

〔除肠湿〕

石钟乳

〔除肠湿热〕

防己 白藓皮 苦参 刺 皮 黄连 玄明粉

〔升陽气〕

升麻 干葛

〔宽肠气〕

荞麦

〔消肠积〕

荞麦(气) 雷丸(热) 谷虫(食) 砂(食) 浓朴(湿)

〔杀肠虫〕

雷丸 谷虫 砂 浓朴 乌梅

〔凉肠血〕

石脂 地榆 槐角 槐花 刺 皮

〔破肠血〕

干漆

〔解大肠毒〕

白头翁 蜗牛 绿豆

手太陽丙火

小肠接于胃口之下。连于膀胱大肠之上。凡胃挟有寒热未清。靡不转入小肠以为之病。是以治此之药。亦不越乎治胃之法以推。且小肠与心相为表里。凡心或有寒热未清。皆得移入小肠。玩书有用小茴橘核荔枝。以治小肠之气者。是即寒气内入之意也。有用海金沙赤小豆木通生地赤苓黄芩川楝子防己。以治淋闭不解者。是即热气内入之意也。有用冬葵子榆白皮。以治小便不通者。是即湿气内入之意也。凡此所因不同。治各有别。惟在深于医者之能知其所因而为之治耳!

〔宽小肠气〕

小茴 橘核 荔枝核

〔渗小肠湿〕

冬葵子榆白皮

〔泻小肠湿热〕

海金沙 赤小豆 木通 生地 赤苓 黄芩 川楝子 防己

足太陽壬水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景图说曰。胃之下口。曰幽门。传于小肠。至小肠下口。曰阑门。泌别其汁。精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膀胱赤白莹净。上无入窍。止有下口。出入全假三焦之气化施行。气不能化。则关格不通而为病。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矣。观此。膀胱州都出入。全在真气充足。故能化其津液。而不致有泄泻癃肿之患。是以小便不通。审其真气亏损。热症全无。须用肉桂以为之开。以肉桂味辛性热色紫。故能直入血分。补其真气而化液也。若使真气既微寒气内结。而见疝痛等症。则于荔枝核最宜。如其是经非府。寒犯太陽膀胱。而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则当用以麻黄。有汗则当用以桂枝。风犯太陽膀胱。而见头痛发热身痛。则又当用 本羌活防风以治。以太陽本属寒水之经。不温不足以散之也。然过温则恐于热于火有助。故凡热盛而见闭溺等症。则有猪苓泽泻地肤子茵陈黄柏黄芩龙胆草川楝子田螺滑石等药可采。火盛而见溺闭等症。则有人中白童便可入。其余症非膀胱寒热。而见溺闭不解。则又当审别因。而不可仅于膀胱拘也。

〔补膀胱气〕

肉桂

〔散膀胱气〕

荔枝核

〔泻膀胱热〕

猪苓 泽泻 地肤子 茵陈 黄柏 黄芩 龙胆草 川楝子

〔泻膀胱湿热〕

猪苓 泽泻 地肤子 黄柏 田螺 川楝子 滑石

〔祛膀胱风〕

本 羌活 防风

〔表膀胱寒〕

麻黄

〔泻膀胱火〕

人中白 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