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今医统大全

卷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卷之五十六 心痛门·脾痛候·胃脘痛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病机

经曰∶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胞络也。

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则痛止矣。重感于寒则痛久矣。

《针经》曰∶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根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脉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其脉弦,此心脏伤所致也。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病机

《病机机要》曰∶诸心痛者,皆少阴厥阴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有火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则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可利之,利后以本汤去其余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旦发夕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热,暴病非寒也。此寒热厥痛,与夫大实心痛者治法已详。又有久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故钱氏心虚者炒盐补之,《图经》《衍义》中牡蛎治心痛,则蛎粉与盐实得之矣。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病机

陈无择云∶十二经络各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手心主痛彻背,心烦掌中热,咽干目黄赤胁满。足太阴心痛,肚腹胀满,涩涩然大便不利,膈闭咽塞。手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遗矢无度,胸满烦心。足少阴心痛,烦剧面黑,心悬若饥,胸满,腰脊痛引背。诸经心痛,心与背相引,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诸府心痛,难以俯仰,小腹上冲,卒不知人,呕吐泄泻。此皆诸经诸俞诸府涉邪所致,病属外因。

五脏内动,沮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与厥阴心胞络之经同一机也,每每云心痛皆是此经之病,世人鲜有言之者。又中脘气与血搏为疼痛,此为胃脘痛。肝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伤其君也,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肺心痛者,若从心间起动,作痛益甚,色则不变。肾心痛者,与背相引,善,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胃心痛者,腹胀满,不下食,食则不消。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属内因。

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积,变乱肠胃,发为疼痛。或饮啖生冷果实,中冷不能消散,结而为积,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及其脏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谓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者。除风热寒属外所因,余皆不内外因。又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外因。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病机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也,虽日数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吃物。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

杨仁斋曰∶紫之夺朱,相去一间耳,而毫厘疑似,实霄壤焉。夫心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听命者也。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火所犯,则其痛彻背,胁胀胸烦咽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矣。然心之胞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或阳虚阴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脏之邪亦有客乘于心者。是则心之别脉受焉尔,真心之痛岂容比之如是乎?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脉候

《脉经》曰∶脉短而数者心痛。涩则心痛。脉阴弦为心痛。心脉微急为痛。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痛甚者脉必伏。心痛脉俘大弦长者死。沉细而迟者生。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治法

凡心痛,明知身受寒气,口伤寒物,于初得之时宜用温散或温利之药,如豆蔻丸之类。

稍久则成郁热,《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久病郁热者,欲行温散,宁无助火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栀为主,加热药为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气复而愈矣。用山栀十五枚去皮炒浓煎,佐以姜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钱,或以二陈加川芎、苍术,倍山栀煎服,甚者加干姜。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或以桔梗、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气汤下之,或玄胡索一两半,桂、滑石、红花、面各半两,桃仁三十枚,蒸饼丸服。有劳役太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或寒邪乘虚而客,或久不散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于胃口而痛,或食积痰,或乘气而食相郁不散,停结胃口而痛也。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治法

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有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者是也。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向下难治。先用肉汁及蜜吃下,引虫头向上,然后用打虫药苦楝根、锡灰之类治之。(或痛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缓口吐清水,目无光彩者,虫痛也。取虫九、安虫散并见虫门。)心膈大痛,攻走胸背发厥,诸药不纳者,就吐中以鹅翎探吐之,出积痰碗许而痛立止。凡用纯寒热之药,必以甘草缓其寒热之势。凡心痛用栀子并劫药,止之后又发者,前药必不效,以玄明粉一服立止。气实者用牡蛎粉一二钱酒下,客寒犯胃者,白术附子汤。

温饮响声而痛者,小胃丹下之。食积急痛者,备急丸。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济生》)

加味七气汤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为病,发则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或外感风寒湿气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制,钱半)桂心玄胡索(炒去皮。各一钱二分)人参乳香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痛。

五灵脂(炒去石)玄胡索(炒)莪术(炮)当归(酒洗)良姜(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热醋汤调下无时。

七气汤

治七情之气郁结,心腹痛不可忍。(方见气门。)

玄胡索散

治卒心痛久不愈者。

玄胡索(一两)甘草(炙,二钱)上水二盏煎一盏服。如吐逆者,分作三五次服。

胜金散

治卒心痛。

桂枝玄胡索(炒)五灵脂当归(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陈皮汤送下。

(《良方》)

铁刷散

治心脾积痛,妇人血气刺痛,久病恶心,肠滑泄泻。

良姜(炒,二两)茴香(七钱,炒)苍术(制)甘草(炙。各二两八钱)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盐汤调下。

(《局方》)

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不和,心腹刺痛。(方见气门。)(《局方》)

苏合香丸

治卒心痛,用生姜陈皮汤调下。(方见中风门。)(《家秘》)

祛痛散

治诸般心气痛,或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小肠,吊疝及妇人血气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五灵脂(去石)川楝子穿山甲(各二钱)良姜(香油炒)玄胡索没药(各一钱半)沉香(一钱)大茴香(二钱)槟榔(钱半)木香(一钱二分)砂仁(少许)上咀,用木鳖子去壳一钱二分,同前药炒令香焦燥,去木鳖不用,共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盐一星,用酒或滚水送下。此方屡用无不应验,故附于后。

(《直指》)

落盏汤

治急心痛。

陈皮香附子良姜吴茱萸石菖蒲(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煎熟。先以香油三五点在盏内,将药淋下服。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桂枝四七汤

治风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白芍药半夏(制。各一两)白茯苓浓朴枳壳甘草(各半两。炙)人参紫苏(各一钱)上咀,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二枚煎,食前服。

大沉香丸

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干姜(炮)姜黄辣桂檀香(各二两)白豆蔻仁(一两)白芷甘草(炙)甘松(洗焙)天台乌药(各四两)香附(半斤,炒)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姜汤嚼下,或姜煎服。

姜桂饮

治心腹刺痛。

良姜辣桂(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米饮调下。

却痛散

治心气冷痛不可忍。

五灵脂(净炒)蒲黄(各一钱)肉桂石菖蒲当归木香胡椒(各钱半)川乌(炮,二钱)上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入盐、米醋少许,食前服。

术附汤

治寒厥心痛,手足逆冷,通身冷汗,脉微气弱。

白术(九钱)附子(四钱半)甘草(炙,钱半)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二片煎,食前服。

神捷丸

治急心痛不可忍,浑身手足厥冷,呕吐冷沫。

吴茱萸(汤泡)干姜(炮)肉桂(去皮)蓬术(煨)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醋汤送下。

二胡散

治冷气心痛,及疝气心腹痛。

玄胡索胡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

四制良姜丸

治冷气心痛。

良姜(四两,分作四分制∶一分用陈壁土同炒黄去土,一分用斑蝥三十四个同炒黄去斑描,一分用巴豆三十四个去壳同炒黄去豆,一分用陈仓米四协议炒黄去米。)吴茱萸(一两,拣净酒浸一宿。)上将吴茱萸同制良姜再炒,碾为细末,用浸茱萸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更看病患腹中冷热加减,空心姜汤下。

蜜附汤

治冒涉风邪,入腹拘急疼痛,或吐或泻,状如霍乱。

附子(一个,去皮脐切作片,以蜜炙令熟,以附黄色为度,以汤洗去蜜,切片)桂心芍药(各一钱)炙甘草(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食前温服。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

金铃子肉玄胡索(各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白汤亦可。

灵脂酒

治热气乘心作痛。

五灵脂(去石)玄胡索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连茱丸

治热乘心痛。

黄连(炒)山栀(炒)滑石吴茱萸(泡。各五钱)荔枝核(烧存性,三钱)上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山栀丸

治前证。

山栀子仁(炒黄色)为末,三汤调粥糊丸,挟加草豆蔻仁,炊饼丸服。

白术半夏丸

治气血痰热心痛。

白术(半两)半夏砂仁白芍药当归(各三钱)桃仁黄连神曲(炒)陈皮(各一钱)吴茱萸(钱半)僵蚕人参甘草(各一钱)上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白术白芍药丸

治同前。

白术(三钱半)白芍药陈皮当归尾(各二钱半)人参黄连(炒,钱半)吴茱萸(五分)为末,如前法服。

山栀香附丸

治气实心痛。

山栀子(炒焦,六钱)香附子(一钱)吴茱萸(汤泡,一钱)上为末,蒸饼丸,小豆大。生地黄、姜煎汤送下五十丸。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芜荑散

治大人小儿虫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则虫心痛也。宜速疗之。

芜荑雷丸(各半两)干漆(捶碎炒烟尽,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调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五分。

(《御药》)

妙应丸

治九种心痛,积年瘕癖块,或大或小,或因伤寒疼痛,发作无时,或心坚结,上冲胸痞,气攻两胁,呕逆苦水,或喉痒烦闷,吐蛇虫。

京三棱石三棱鸡爪三棱青皮浓朴砂(另研)肉豆蔻白豆蔻槟榔(各一两)木香干漆(炒。各六钱)巴豆霜(研,五钱)上除巴霜、砂外,同为细末,入霜研匀。以原浸药醋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食后醋汤下。

煮黄丸

治大实心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

雄黄(研,半两)巴豆(去皮油研,半两)上入白面二两研匀,水丸,梧桐子大。浆水煮十二丸,熟漉起,入冷浆水内令沉,每一时用浸药冷浆下一丸,日尽十二丸。如得利,不可再进,宜服本汤。

本汤

去余邪,治大实心痛,服煮黄丸后用此。

本(半两)苍术(米泔水浸炒,一两)为咀,分二帖水煎服。

雷丸鹤虱散

治心痛三十年不瘥,每月上旬日服,杀虫效。

雷丸鹤虱贯众野狼牙桂心当归槟榔(各八分)上为末,空心煮蜜水半鸡子许,服方寸匕,日二服。若重不过三服瘥。忌生葱、生冷油腻、猪、鱼、小豆、大蒜等物。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丹溪)

玄桂丸

治死血留胃脘,当心作痛。

玄胡索(两半)滑石红花官桂红曲(各半两)桃仁(三十粒)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立应散

治妇人血刺心痛。

玄胡索(一两,炒)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服,米饮亦可。

[卷之五十六\心痛门] 药方

《外台》方∶

治卒心痛,干姜为末,米饮调服一钱。

一方∶

用明矾、石榴皮末各五分,白汤调下,不拘时。

《圣惠方》∶

治心痛一时无药,用伏龙肝(即灶心土)为末,每服一钱。冷痛酒调,热痛水调服。

又方∶

用东引桃枝锉一捣,酒一升煎半升顿服。

治诸般心痛∶

用玄胡索、草果、五灵脂、没药等分为末,酒调服方寸匕,不拘时。

《肘后方》∶

治心痛,嫩槐枝一握锉,水二盏煎一盏,分二次热服。

又方∶

用枯矾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有虫者次用苦参一撮,以无灰酒煎服。

《千金方》∶

治心痛用桃仁七枚去皮尖,生为末,水调服。

又方∶

用槟榔二两、陈皮二两为末,空心蜜汤调服方寸匕。

又方∶

治卒心痛,用麋角截破炙黄为末,酒调服。

又方∶

用菖蒲三寸切煎汤,擂胡椒末七粒,服之立止。

又方∶

治心痛诸药不效,用萱草根一寸,磨醋一杯,温服止。

《传信方》∶

虫咬心痛,用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煎一升,去渣顿服,若有虫当吐出。

又方∶

治前证,用香油盐调,热服一盏。

一方∶

用楝根皮煎浓汤一盏服。

一方∶

治心痛,用干鸡屎炒焦为末,又入干姜片同炒,将焦研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

一方∶

治虫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用蓄十斤、水一石,煎去渣,再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重者再服,须通宿勿食。

《兵部手集》方

治久心痛十年五年者,随手效,小蒜用酽醋煮顿服,此后再不发。

[卷之五十六\脾痛候] 病机

大抵人病胸膈心腹疼痛,动辄饮食劳倦所伤,则脾气为之郁滞,或犯寒暑湿热及食积痰气,脾受之而作心痛,此脾痛也,非心也。心痛门具九种之痛,从可审矣。凡脾家作痛,每每停聚不散,或满或胀,或不思食,膈间水声,食物相触则作疼痛。其有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呕吐清水、面白无常者,虫痛也。虽云知其脾家作痛,亦当察其所伤之殊而分治之。痛止之后尤当调养脾胃正气,节慎起居饮食,不使复伤,可谓标本兼该而不遗矣。《直指》云∶疗病如瀚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饰,斯言得之矣。

[卷之五十六\脾痛候] 治法

脾虚积黄而痛,胃苓汤;胃虚感冷而痛,理中汤。内伤发热不食,胃口作痛,补中益气加草豆蔻,热痛加栀子、肥子。心脾中脘当心痛,或痞气不食,用草蔻炒三棱、白术各一两、白豆蔻仁、桂枝、小草远志、莪术、丁香、木香、藿香、炊饼丸,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实痛者,手不可近,六脉沉细甚,有汗,大承气加桂;强壮痛甚者,加桃仁、附子。小腹虚作痛,小建中汤。寒热呕吐而痛,脉沉弦大,柴胡汤。脾胃不和而痛,大安丸。冬寒停饮,桂黄散。咳逆上气,痰饮心痛,海蛤粉、栝蒌仁蒂等分,研细和匀,米面糊为丸服。丹溪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汁煎辣汤调服为佳。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气聚下焦,用草蔻丸,多治气馁弱人心脾痛妙。

[卷之五十六\脾痛候] 药方

调痛散

治脾痛气膈。

木香丁香檀香大香附天台乌药莪术辣桂片姜黄白生姜白豆蔻仁砂仁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半,紫苏四叶煎汤服。

(东垣)

草豆蔻丸

治客寒侵犯心脾作痛宜此,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钱四分)益智橘皮僵蚕人参黄吴茶萸(泡。各八分)生甘草(三分)炙甘草当归青皮(各六分)神曲姜黄(四分)泽泻(一钱,小便数者减一半)桃仁(七个,去皮尖另研)麦芽(炒,钱半)柴胡(四分,详胁下加减)半夏(制)上除桃仁另研,余为末,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食远旋斟酌多少用之。

(《和剂》)

抽刀散

治脾胃积冷,中满疼痛。

川白姜(五两,咀入巴豆肉一钱同炒,至巴黑去巴)石菖蒲(五两半)糯米(六两一分,炒黄色)良姜(五两,咀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黑去斑蝥)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

良姜拈痛汤

治脾疼甚妙。

良姜(切大片先用吴茱萸慢火炒,少顷次入东壁日晒土须不着者同炒,次以好米醋同炒至茱萸黑色为度)上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空心服。

桂花散

治脾积气痛。

香附(五两,炒去毛)莪术(醋煮焙干)良姜甘草(炙。各三两)桂花(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一点,食前沸汤调热服。

沉香降气汤

治食积脾痛。(方见气门。)

姜桂饮

治风冷入脾作痛。(方见心痛门。)

二物汤

治脾痛。

鸡心槟榔良姜(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入水盏半、陈米百粒煎服。

(《济生》)

烧脾散

治饮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浓朴草果砂仁甘草(炙)神曲麦芽陈皮良姜(炮。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盐汤点服不拘时。

(《和剂》)

蟠葱散

千金五套丸

丁香半夏丸

并治脾气虚寒而痛。(以上方见气门及痰饮门)(《良方》)

游山方

治心脾痛,此药极奇。叶石林游山,见一小寺颇整洁,师徒亦从。

问僧所以仰给者,答云∶素无田产,亦不苦求于人,只货数药,以赡其间,脾疼药最流布。有诗云∶草果玄胡索,灵脂并没药。酒调一二钱,一似手拈却。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温酒调下。(出《百一选方》)(《选方》)

姜橘丸

治中酒恶心,心脾痛,呕逆。

生姜(一斤,青盐一两淹一宿)青皮砂仁木香(各三分)莪术(一两)甘草(炙)陈皮(两半)上为末,炼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盐汤下。

钱观文方

治心脾痛。

当归(四两)白术(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

参术散

治虚弱人脾疼。

人参白术干姜白豆蔻砂仁丁香陈皮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调炒过真蛤粉一钱并服。

神效散

治远年近日一切脾疼,或寒引入背膂最效。

木香青皮陈皮枳壳麦芽(炒)神曲(炒)三棱(煨)莪术(炮)芍药甘草白芷官桂玄胡索破故纸(各一钱)荜澄茄丁香(各四分)上作二剂,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空心临卧各服。

小降气汤

脾气痛多有伤损而成者,每因失饥,遽成过饱,胃弱并难克化。其候心腹胀,心下痞塞,吐酸水不能食,胁背皆痛。治当先服小降气汤,后消积,次定痛。

紫苏梗乌药陈皮白芍药(各一钱)甘草(炙五分)上咀,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丁香止痛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

丁香(半两)良姜(五两)茴香(炒)甘草(各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

水甲散

治心脾痛效。

田螺壳(溪间者亦可用)上用松柴薄片层层叠上火烧之,取壳灰为细末,入调气散、乌沉汤、宽中散、茴香汤之类调服。食远甚效。(方见气门。)

诃子散

治心腹冷痛一服即效,又治九种痛、霍乱、吐利。

诃子(煨去核)炙甘草浓朴(制)干姜(煨)草果陈皮良姜茯苓神曲(炒)麦芽(炒。各一钱)上咀,分二服,每服水盏半入盐少许煎八分,食远温服。

[卷之五十六\脾痛候] 药方

《经验方》∶

治脾元气弱发渴,痛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令茱萸焦黑后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十茎煨热,以酒浸温分三服。

《千金方》∶

治心脾痛,用高良姜,咀,微炒捣为末,米饮调下一钱,效。

《圣惠方》∶

治因食冰水过多,或饮冷浆积于胃,以致脾痛者。胡椒二十五粒,浆水浸一宿,取出用盐汤下,其病则脱,永不再发也。

[卷之五十六\脾痛候] 药方

腹胀脾疼怎抵当,椒姜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罗为末,调入白盐与白汤。

水磨乌药治脾疼,每服须教一盏浓。一片陈皮一苏叶,再煎温服有神功。

心与脾疼有妙方,良姜切碎等槟榔。两般同炒研为末,米饮同调服亦良。

[卷之五十六] 胃脘痛

(俗呼心痛,与心痛门参看。)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病机论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饮食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于胁下如刀之痛,已连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痛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义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酷饮热酒煎爆复食生冷,朝餐暮损,日积月深,白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膈噎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遽,良可痛哉!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脉候

《脉经》曰∶阳数阴弦,则胸痹而痛,责其虚也。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弦故也。胸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知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治法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须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利药。若病久而成郁矣,郁则成热,惟《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又云∶中宫有食积瘀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攻尽,虽日数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则吃物,病必复作而难治也,须是愈后再服数剂,渐而少食,方获全安。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治法

治胃脘当心而痛及头痛、背胀痛之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微汗发散之,或以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心膈大痛攻走背胁,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脉实坚,大便或痛,甚而脉伏,皆可以感应丸、化滞丸之类下之。平日好食热物,以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气之类下之。用温热发散药,又用山栀等药,止后复作,只用玄明粉一钱,白汤调下效。无药处以盐置刀头上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丸,吐痰立愈。(此法治绞肠痧病,大病几死者神效。)凡胃脘痛,始用攻击涤荡疏散之剂,愈而复作,再三用之,随止随作,或渐甚而脉浮大者,此为虚候。当量其邪正虚实多寡,正气虚多则多用养正之药,而少佐以除邪;或正气不甚虚,当攻养平半用之可也。又有纯用养正之药,脾气已得营运而郁痛遂止。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药方

(东垣)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常常痞气不安。

木香白檀香藿香陈皮大腹子白豆蔻白茯苓桔梗(各二分)砂仁人参青皮槟榔甘草(炙)姜黄白术(各四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不拘时温服。

(《三因》)

仓卒散

治气自腰腹间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壳打碎炒焦)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粗末,每服二钱,煎八分温服。

(丹溪)

连附六一汤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附子(去皮脐,一钱)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东垣)

麻黄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

麻黄(一钱)草豆蔻(一钱)木香青皮红花浓朴(制。各二钱)苏木(三分)荜澄茄(四分)升麻半夏(制)陈皮砂仁黄白术麦芽柴胡甘草(炙)吴茱萸当归身(各五分)益智仁(六分)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汤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气痛,或因湿热郁结、气滞等痛并效。(方见脾痛门。)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

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效。或用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其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饮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声,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丹溪)

白螺丸

治痰积。

白螺蛳壳()滑石苍术栀子仁香附子(童便浸)南星(制)枳壳(炒黄色)青皮木香半夏(制)砂仁(各半两)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炊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

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见痹痛门。)(河间)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为末,温酒调下二钱,白水下亦可。

(河间)

神圣代针散

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没药当归白芷川芎(各半两)青(一两,去足炒)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活人》)

术附汤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方见心脾痛门。)

[卷之五十六\胃脘痛] 治案

一男子三十,胃脘作痛久矣。黄瘦食少,而胸中常常如食饱。与加味枳术丸,服之不效。

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欲自尽。与桃仁承气汤作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腕许,困倦不能言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调理病全安。

松野匡掌科夫人年三十余岁,病胃脘连胸胁痛,日轻夜甚,两寸关脉弦滑且有力。其始请医,咸以积滞凝寒,用发散及攻下剂皆不效。继用铁刷散、四磨饮等方,并莫应,及用汤水皆吐而不纳,经月不食痛益甚。予谓其证为痰郁明矣。但痛久弱甚,不敢行吐法奈何?偶一医谓五灵脂、没药素用有效,众皆哂之。此药前用之多矣,予谓再用之亦无妨,何哂之有?彼用酒调,病者到口便吐,随吐绿痰两碗许,痛即止,遂纳饮食。此盖痰在膈上,攻下之不去,必得吐法而后愈。

经曰∶有故无殒,此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