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金刚经集注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刘虬曰】言如来作菩萨时。在然灯佛所。于法毕竟无所得。离所取也。

【六祖曰】然灯是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听法。有法可得不。须菩提知法。即因师开示而实无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昔。旧也。然灯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

【陈雄曰】八王子皆师妙光。得成佛道。而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皆得如来之慧。最后者。我释迦牟尼。然灯是释迦授记之师。释迦如来因师开导。得无上菩提法。为诸释之法王。于法宁无所得耶。但不存其所得心耳。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故设是问。须菩提深悟佛意。以不也答之。且言于法实无所得。则以如来实得之心传故也。言实则将以息大众之疑心。

【李文会曰】于法有所得不者。如来欲破二乘之人执著之心。故有此问。

【白乐天问宽禅师云】无修无证。何异凡夫。师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玻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担勤则近执著。怠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于法实无所得者。须菩提谓如来自性本来清净。而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傅大士颂曰】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善慧能仁者。皆释迦佛号。)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法性本乎自然。非因有果而后得。如理出于真性。不从有因而后能。)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然灯佛即定光佛。乃释迦佛本师也。旧身即本来非身也。涅槃经曰。唯有法身常住不灭是也。寒山诗曰。尝闻释迦佛。先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祗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一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川禅师云。古之今之。颂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南北东西。秋毫不睹。生来心胆大如天。无限群魔倒赤幡。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是名离相庄严佛土。疏钞云。佛土者。佛之妙性也。众生之真心也。如是心土。还可以相好庄严不。又云不也者。即善现从理以答之。何故。自心之土。不在庄严。何故。为性无相。体等虚空。如何庄严。何名庄严。答。六度万行。布施戒定慧等一切善法。是皆庄严。又曰若染断常。即非净土。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净土也。问心云何净。答。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著断灭。故名净土。

【王日休曰】既曰菩萨。而言庄严佛土。何也。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如此间大世界。乃释迦佛设化之所。东方有大世界。乃不动佛设化之所是也。唯其一大世界。有一佛设化。故凡大世界。皆谓之佛土。而菩萨庄严者。盖有菩萨于其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阿弥陀佛为菩萨时。作无量善事。故其善缘福业。能变其世界。皆以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是为庄严也。佛于此又自问何以故者。谓何故菩萨言我当庄严清净佛土者。为非真实语也。乃自答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为真性中。非有此庄严。故此庄严。但为虚名而已。非是真实。唯真性为真实故也。

【陈雄曰】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盖此心清净。便是庄严佛土。奚以外俙为哉。七宝宫殿。五采栋宇。皆外俙也。此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欲知菩萨庄严。当于非庄严中求之。则万行庄严。是乃所以名其为庄严也。

【李文会曰】庄严佛土者。谓造寺写经布施供养。此是著相庄严。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庞婆看藏经。维那请回向。婆于面前取梳子就脑后插云。回向了也。此是无能所心。

【傅大士云】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除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川禅师云】娘生裤子。青州布衫。颂曰。抖擞浑身白胜霜。芦花雪月转争光。幸有九□翘足势。更添朱顶又何妨。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疏钞云】应者当也。故云当如是生清净心。即佛劝生真如无染之心也。问云何生清净心。答。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又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大众生。其实即所谓菩萨也。如是字乃指下文。谓不当住于有形色者而生心。亦不当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所触。及一切法者而生其心。当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不可生心以住著于六尘。唯可于无所住著处生心也。诸佛教化众生。有第一义第二义。此经说第一义。虽至高而可晓。然不易到净土。虽为第二义。而人人可行。佛言修净土而明第一义。读诵大乘经典者。上品上生。则为菩萨。生死自如。然则修净土者。岂可不晓此经之义。而受持读诵。以期于上品上生也。

【陈雄曰】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俙。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苟清净。庄严莫甚焉。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菩萨岂应如是。且如佛心本来清净无相。宁有所祝菩萨受如来教。亦应如是。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十四分应生无所住心同。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独言于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法。益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惑。在六尘中尤其最者也。

【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遥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逍遥翁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圆觉经曰。无能无所。清凉国师答皇太子曰。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或断灭。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颖之脱囊中而出乎嚣尘也。华严经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断非常。史记毛遂曰。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此言虽校可以喻大也。)

【川禅师云】虽然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祝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祝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黄檗禅师曰】心若清净。何假言说。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语言。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须无漏。如今修行学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罗老子□讯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师曰】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弥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为山之极大者。故名山王。谓在众山之中而为王者也。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谓大至矣。人身岂有如是之大者乎。盖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也。虽如是至大。亦非真实。是虚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则。凡有形相者。皆为虚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为虚妄。况如须弥山之身者乎。唯真性为真实。此经说真性第一义。故以一切皆为虚妄也。一切所以为虚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则无不坏者。纵使不坏。乃业力以持之。非本不坏也。业力尽则坏矣。唯真性无形相。故无得而坏。此所以为不坏之本。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无有损动。故云常住真性。谓真性常住而无变坏。此所以为真实也。

【陈雄曰】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谓人身有如是之大。万无是理。唯佛真性清净无相。无住著。无挂碍。包太虚。藏沙界。虽须弥山不足以拟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为问。而须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对。恐大众未晓。为之辨论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萨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盖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则真心可以吞须弥山矣。

【颜丙曰】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毕竟非大。为有生灭。佛说非身。非身乃为此身也。本性无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是也。

【李文会曰】色身虽大。心量即校纵如须弥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师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溟。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毛眉眼睫闲。且道此个人什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荆直透威音更那边。

【傅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子荣曰。梵语须弥山。此云妙高山。出众山之最高大为第一。是众山之王。更有六万小山而为眷属也。)将喻法王身。(子荣曰。报身佛能现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是为说法之王。示现大身。实无最大之相现。心虽广。亦无有广身之心量也。)七宝齐围绕。(子荣曰。须弥外更有七重金山围绕也。)六度次相あ。(子荣曰。报身佛因中。唯修六度万行。证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あ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须弥东方玻□峰红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荣曰。须弥四面各有色。喻报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荣曰。菩萨人因地中。皆修四无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诸万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子荣曰。有形不名为大身。法身无相。故名为大身也。)

【川禅师曰】设有。向甚处著。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