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星云大师作品集

《化世与益人》

今年是国际佛光会创会第十五年,也是佛光山开山届满四十周年,在这别具意义的时刻里,很高兴看到这么多来自全球的佛光人,大家不远千里回到总本山,共同在这里召开二○○六年国际佛光会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心中无比欣慰。

回顾过去十五年来,所有佛光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辞辛苦地弘法传教、成立分会、举办各类活动,乃至护持佛光道场所推动的各项弘法事业等,不但在生活中参于奉献,增加很多宗教体验,同时也为自己与社会写下无数的历史,尤其见证了佛光会的成长以及“佛教全球化”发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这里首先要对大家表示由衷的赞歎,同时藉由这次的因缘,提出“化世与益人”,做为今年大会的主题,也是表示对各位佛光会员的一份期许与希望。

谈到“化世”与“益人”,我想到自己这一生,从十二岁出家以来,心中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虽然自己从小就在丛林里过著清苦淡泊的岁月,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或委屈,因为“为了佛教”。为了佛教,我出家;为了佛教,眼看着同道中有人热衷于供养优渥的经忏事业,但是我一点也不心动,因为“为了佛教”,我立愿将来一定要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甚至为了佛教,尽避年轻时就不断有一些来自教内教外的诱惑 ,例如有人想要请我担任当家、住持,有人希望我从事有名位、有权利的职务,但是我都断然拒绝,因为我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为了佛教”。

什么是“为了佛教”?其实在当时我只知道为了佛教我要读书,为了佛教我要参学,为了佛教我要勤劳,为了佛教我要发心,为了佛教我要结缘,为了佛教我要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所以后来创办第一所佛教学院时,平常不赶经忏的我,不但主动到太平间为人诵经,甚至通宵念佛,目的就是希望多增加一些办学的经费,那时我心里很清楚知道,这才是“为了佛教”。乃至后来为了建设佛光道场,为了推动佛教的文教、慈善等各项弘法事业,虽然种种辛苦,但是“为了佛教”,我从来不曾心生退却,甚至在虚度八十年岁月后,至今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佛教”。

为了佛教,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化世”与“益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了佛教”。所以,今天我仅针对“化世与益人”这个主题,提出: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等四点意见,提供给佛光会员共同勉励,希望大家未来都能朝此“化世益人”的方向努力。

一、以自觉健全来化世益人

佛教是个重视“觉悟”的宗教,不只佛陀本身因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就佛道,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也是为了引导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让众生“觉佛所觉、悟佛所悟”而能与佛平等,所以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开智能,求觉悟。

所谓“觉悟”,“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悟”就是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学佛虽然是要向佛陀学习 ,但是“觉悟”必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凡事靠别人帮助终究有限,尤其开悟证果、修行成道,一定要靠自己自觉。例如,自觉人生忧悲苦恼,自觉生死无常,自觉人情多变,自觉世间国土危脆,难以安身立命;有了自觉,才会努力想方法去克服这许多的烦恼妄想,才会发心健全自己,才能获得自在安乐,如果自己不懂得自觉自悟,即使佛陀慈悲,也不能帮助我们自觉觉他,不能帮助我们开悟成佛。

谈到“成佛”,所谓“佛”者,如《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佛陀虽然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但其实“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人成,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每一个人的清净自性本来就与佛无异,只是因为被无明烦恼所覆而不能显发,就如明镜蒙尘,又如明月为乌云所遮蔽,因此《法华经》说“怀珠作丐”、“藏宝受贫”,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

吾人发心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去除烦恼、开显佛性。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三毒息灭,三慧明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这就是“自觉”,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或“见性”。

在中国的禅门一直很着重“自觉”,凡事要靠自己去参,不能说破。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迦叶尊者灵犀相应,破颜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因此就在“拈华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自觉”就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就是自我教育。人要靠自我教育才能成功,因为自己的缺陷、自己的无知、自己需要教育的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要做自己的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说,人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学习 、自我充实、自我反省;凡事能够反求诸己,不断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观照才能找到自己,否则如《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导;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自己不觉,不但佛陀帮不了我们的忙,即使佛教的出版品多如汗牛充栋,佛教的大藏经再怎么精辟的阐述般若真理,都不能帮助我们觉悟,一定要自我阅读、深入经藏,透过闻思修才能自觉自悟。

《圆觉经》说:“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学佛就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若不经过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关于如何自觉健全?下列的问题可供大家自我审查:

(一)我对皈依三宝的信心具足吗?

(二)我对受持五戒的观念清楚吗?

(三)我对因缘果报的见解正确吗?

(四)我对自己的服务助人真心吗?

(五)我对护持正法的方式正确吗?

(六)我对参于活动的心地清净吗?

(七)我对佛法的进修日有进步吗?

(八)我对佛法道理有融入身心吗?

以上八点,如果你都有正面而肯定的答案,就表示你有自觉,证明你对佛法的信心坚固,你在学佛的道路上也会自我健全,甚至还懂得发四无量心、行六度波罗蜜,乃至发奋加行,饶益有情,广度众生;否则光陰虚度,徒有学佛之名,没有得到学佛的实益,实在可惜。故此首先提出“自觉健全”的呼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即使给你再好的东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没有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不断进步,唯有自己自觉才能自我健全,唯有自己自觉才能化世益人。

二、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如《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就是建设自我。佛教将“心”比喻为“田”、为“地”;田地不开发,就无法播种;心地不开发,也无法长养菩提,所以在佛门的修持里,发心第一,例如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等,发心才有动力去实践“四摄法”、“四加行”,才能自度度人。

讲到“发心”,十五年来的佛光人,大家在国际佛光会这个教团 里,有的人发心当会长、干部、檀讲师,乃至荣任督导、长者,有的人发心参于读书会、订阅佛书、参于印经、推广福报、劝募会员、捐献净财、参于救灾、护持道尝带领朝山、参加法会,或是推动腊八粥运动、云水布教、托鉢兴学等,甚至有的人到学校、监狱去做公民教育、心灵谘商、佛法开示等,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今日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全部都动员起来了,大家都懂得要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进而走入社会来与大众结缘、联谊。就拿十五年来,国际佛光会召开的世界会员大会、理监事会议、青年会议、金刚会议、妇女会议、童军会议等,大家就不只十几次的东西方相互往来、洲际之间彼此互动。这样的情谊交 流,带动了佛法的传扬,促进了人际的和谐,这都是由于各位的发心所产生的动力而成就。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学佛首先要学会发心,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的财富,开发心地的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

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过去儒家的学者一直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则要人发愿;立志、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发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例如:你发心吃饭,饭菜不但可以吃饱,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发心睡觉,觉会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质量就都不一样了,正是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只可惜世间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所以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开发成为农地、建地,却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有无限的宝藏、无限的能源。因此,聪明的人应该反求诸己,应该由外向内来开发我们自己心里的能源和宝藏。

发心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在佛教里都鼓励人要发慈悲心,要发菩提心,要发增上心。我们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发心呢?兹提供几点方向如下:

(一)我们要有“惭愧自己所学有限”的发心,比方说很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懂,很多的科技常识我不知道,很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惭愧。因为惭愧自己的才疏学浅,才会激励自己发心学习 ,所以要广学多闻,要博览一切常识,不会驾驶的就去学开车,不会计算机的就去学习 计算机信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 会计帐目,不会音乐唱歌的就去学习 各种乐器等。

(二)我们要有“惭愧自己能力不足”的发心,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 不尽圆满;因为惭愧自己的无能,因此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担当,更能负责。

(三)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心地不净”的发心,例如心里常常充满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犯别人的意念,常常心怀陰谋诡计;因为惭愧自己心地不清净,因此要发心来改善自己、净化自己。

(四)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善念薄弱”的发心,譬如自己不能常常心存善念,不能尽心尽力广做善事,所以今后要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布施一些善财,多带给别人一些欢喜。

此外,我们尤其要开发如海、如空、如地、如性的真心:

(一)开发如海的真心:大海不但是鱼虾的宫殿,大海也蕴藏了无限的宝藏,现代人要开采石油能源,不都是往大海里探勘吗?大海的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国家的财富,所以各个国家都要保护海域,就是保护国家的资源。我们的真心也像大海一样,蕴藏著慈悲、菩提等丰富的宝藏,所以要开发他。

(二)开发如空的真心:我们的心可以用“虚空”来比喻,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虚空里有日月星辰,虚空里有雷电雨露,虚空里容纳宇宙万有,所以现代各个国家都想探索太空,希望能在太空里找到宝藏。我们的心也如虚空,充满了欢喜、满足等无穷的宝藏,我们要经过开发,才能找到宝藏。

(三)开发如地的真心: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人类不但靠天吃饭、靠海过活,而且靠地维生。大地能成长万物,地底更蕴藏著金银铜铁等各种宝矿。我们的心也如大地,埋藏著佛性、真如等无限的宝藏,懂得开发心地,才能让宝藏出土。

(四)开发如性的真心:每个人都有一颗自性真心,当我们开发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后,如果能再开发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开发,就能发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就能寻回自己的所有了。

总之,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自问自己的能量、动力有多大?能量、动力来自于发心,你所发的心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所以关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点,我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会员都能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三、以随众参于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谓“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缺少因缘,不但诸事难成;离开因缘,个人也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故而佛教讲究“缘起”,讲究“集体创作”,讲究“众缘所成”。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即“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因缘聚集起来,再分享、利益给大众,千万不要做离群的自了汉,因为“佛果在众生身上求”,离开大众,固然生命无法生存,失去大众,也无佛道可成。

众,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思,像“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众擎易举”、“众星拱月”等,乃至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谈到“众”的重要,在自然界里,树木都要丛生成林,花草也讲究簇生聚集,动物也都是“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双手空空而来,虽然在世间建设了家庭,有了眷属、家人、财产、事业,最后还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拥有佛法、拥有功德、拥有福田、拥有大众、拥有未来,这些才是永恒持续的资产,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不是汽车洋房;最可贵的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和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献、服务等;在众多的善法之中,没有一样比“给人一些因缘”更为重要。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世间凡事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为来日的患难与共做准备,“结缘”实在是人世间最有保障的投资。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今后佛光人应该随众参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佛光事业,有了事业才能利益大众。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著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遗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帮助政府解决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舖、旅店、茶馆、食堂、碾磑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兴盛蓬勃,寺院发展佛教事业来利济苍生,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厂、仓库促进民生的发展,宿坊、车坊便利商旅的往来,义学、私塾、藏经阁、译经院提升社会的文教,僧只粟、寺库稳定国家的金融,病坊、当舖照顾贫者的需要。

其实更扩大开来看,历代的寺院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包括植树造林、垦荒闢田、凿井开渠、兴建水利、维护泉源、筑桥铺路、兴建公厕、建立凉亭、利济行旅、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塚、义学等。也可以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一直随著时代的发展,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于,从旅游服务到临终关怀,从当舖油坊到仓库碾磑,从慈善工作到文教事业,不但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提升了社会的人文素养。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光会员,更要有计画地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像带等,以带动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缘美术馆、滴水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乃至成立读书会、推动人间音缘、提倡心灵环保、重视生态保育等,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可以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甚至佛光人为了发展慧学,将来你们也可以进入佛光山创办的各级学校教书,或是加入佛学研究中心来深入经藏,专心研究、推动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论,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净业林,体验禅净双修,落实解行并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团 ,支薪工作等。

以下兹就适合佛教徒从事的事业,列举数十种,提供佛光会员发展事业之参考:

(一)文化事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书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处、美术馆、文化广尝出版社、印刷厂、翻译社、剧尝音乐厅、会议中心等。

(二)教育事业:各级学校、幼稚园、补习 班、外籍新娘识字班、长青学院、才艺中心、信徒大学、社区大学等。

(三)社会福利:医院、复健中心、洗肾中心、疗养院、安养院、老人俱乐部、托儿所、育幼院、儿童之家等。

(四)服务业:旅行社、葬仪社、花店、托运公司、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职业介绍所、技能训练班等。

(五)工商类:超级市尝佛教百货公司、大饭店、素食馆、物流中心、室内设计公司、园艺设计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农尝工厂等。

以上所举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光会员都可以视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经济能力,实际投入参于。另外,未来佛光会员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动多元化的举办等。尤其要鼓励青年团 、童军团 的发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参于佛教事业,相信必能更有助于发挥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之功。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能,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佛教的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愿行而成就道业,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学佛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

菩提心就是指自觉觉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过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为佛教徒悲智愿行的力量不够,例如“四弘誓愿”,大众敢唱不敢讲,敢讲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愿行,应该要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庄严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做为实践的行门。

此外,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乃至“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佛光会员,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因为“人间佛教”一旦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间法,就会远离佛道。

因此,我们要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发大愿才有力量呢?如《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乘起信论》的“大”、“正”、“圆”、“真”,要有“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发愿,如此才不会偏离正道。

以下兹举数例,提供佛光会员发愿之参考:

(一)我愿作一个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愿将正信佛教,传之于世界。

(三)我愿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传扬佛法。

(四)我愿到苦难的地方,施与爱心。

(五)我愿将产业交 给佛教团 体,永续经营;我愿将遗产交 与佛教团 体,利益群生。

(六)我愿建立正知正见的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承。

(七)我愿奉行一师一道,护持正法。

(八)我愿发心著书、说法、修行、传教。

此外,现代佛教徒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一)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二)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咨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四)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藉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五)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甭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七)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八)成立“病患慰问团 ”,有组织、有计画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九)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玻

(十)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守、生活无著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十一)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做为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其实发心立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尤其今日社会乱象纷陈,很多人在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感到忧心不安之际,如果人人都能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的,发愿克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的,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确保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谐美满;身为学生的,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举国上下,如果人人都能发愿,愿于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相信必能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总之,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立志发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来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拥有悲智愿行,都能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十五年来,在佛光会员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渐实现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未来更期许每个会员,都能本著佛教慈悲、智能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安乐而奉献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