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三节 英国制造借口,挑起战争

一、“亚罗船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以所谓“亚罗船事件”为借口首先发动的。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检查装有走私货物的“亚罗”号船,并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十名有嫌疑的中国船员。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为挑起事端,胡说“亚罗”号是英国船,并造谣说中国水师在该船捕人时,曾扯落船上的英国国旗,有损英国的权利和荣誉,向广州当局提出赔礼道歉、释放人犯等无理要求。

“亚罗”号是中国人苏亚成于1854年8月建造的商船。苏亚成非法弄到一张港英执照,并雇用了一个叫亚罗的外国人在船上工作,便称“亚罗”船。1855年6月,该船转卖给另一中国商人方亚明。方又领取了一张自当年9月27日起有效期为一年的港英执照,并雇用一个英国人为名义上的船长。该船雇用的水手中隐藏着海盗,他们凭借港英执照作掩护,从事鸦片走私和抢劫等犯罪活动。广东水师上船搜捕时,该船执照已经过期,而且船上根本没有悬挂英国国旗。逮捕船上海盗,纯属中国内政,英国根本无权干涉,因此,两广总督叶名琛拒绝了巴夏礼的无理要求。然而,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和巴夏礼等竟以此为借口,蓄意扩大事态。英国驻香港海军司令西马糜各厘立即命令驻港海军捕捉中国船只,进行无理挑衅,决计挑起新的侵华战争。

二、英军进犯广州

对于英国侵略者的蓄意寻衅,负责筹办“夷务”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然无动于衷。他曾大量屠杀广东起义人民①,对迫在眉睫的外敌入侵却不进行任何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当时,广东清军总数约七万四千人,其中八旗兵五千六百余人,绿营兵六万八千余人。广州城内外约有清军一万三千人。城郊建有炮台十座,每台防兵二十至六十人不等。珠江内河一带除修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毁的十六座炮台外,又新建了六座,共计二十二座。防守城郊和内河沿岸三十二座炮台的兵力共约二千余人。但由于叶名琛毫无战备观念,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惟日事扶鸾降乩,冀得神祐”②,因而“亚罗船事件”发生后,虎门要塞及广州 清军都没有及时转入临战状态。

1856年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率军舰三艘、划艇十余只、海军陆战队约二千人,向虎门口开进,揭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英军的企图是:以武力胁迫叶名琛屈服,乘机进入广州城。

当英舰强行闯入时,广东水师提督吴元猷因事先未加防范,又未接到叶名琛的命令,不敢下令开炮拦击。虎门各炮台守将有的等待观望,有的未战先逃,防兵纷纷溃散。因此,英舰未受任何抵抗即顺利驶过虎门要塞,进入内河。

英军舰船突入珠江内河,直接威胁着广州的安全。当日上午,英舰开始进攻猎德炮台,守军奋勇还击,双方展开炮战。叶名琛接到战报后,仍以为英军不过是虚声恫吓,竟然说:“必无事,日暮自走耳。”并下令“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①猎德等炮台防兵被迫停止抵抗,致使英海军陆战队顺利登陆。当晚,英军舰船进泊广州城西南的十三洋行码头。

第二天,英舰沿珠江南水道下驶,进攻广州河南凤凰冈等炮台。防兵“遵令走避”,炮台被占,大炮被毁。在部属一再要求下,叶名琛才勉强同意派兵一千五百人防守北门外的四方炮台。25日,英军又攻占海珠炮台,五十门大炮全部落入敌手。至此,珠江内河一带的主要炮台均被英军攻占。

10月27日,西马糜各厘除集中三艘军舰的炮火外,还利用海珠炮台的五十门大炮,轰击广州外城,并以总督衙署为主要目标,企图胁迫叶名琛屈服。28日下午,英军继续炮击,并派海军陆战队登岸,纵火烧毁靖海门外的民房,延及城楼。29日中午,英军以猛烈炮火将外城城墙轰开二丈多宽的缺口,并击毁督署。下午,英海军陆战队登岸,约有二三百人从缺口攻入外城。清军参将凌芳率抚标兵英勇抵抗。两小时后,凌芳中弹牺牲,抚标兵退入内城。南海县大浦乡团勇主动增援,杀敌数十人,终因武器简陋,势不能敌,亦退守内城。英军因兵力单薄,未敢深入,便将靖海门、五仙门及附近民房尽行烧毁,于当日傍晚撤回军舰。这时,叶名琛才派武弁梁定海、谭蛟等率兵千人,前往被毁的猎德炮台防守。

自10月31日起,英军连续炮击广州城,但仍未达到入城谈判的目的,便于11月6日派出军舰三艘,沿珠江主航道东进,炮击位于竹横沙的东定炮台。该台有炮三十六门,守军约七八十人。在台外的江面还停泊着广东内河水师的红单船二十三只。英舰发起进攻后,炮台防兵开炮拒敌,水师战船也主动参战,击中一艘英舰,毙敌百余人。但终因弹药不继,水师战船又先后被敌舰击毁,东定炮台遂失陷。10日,英舰三艘、划艇两只再次轰击猎德炮台。这时,该台除有防兵千人外,台后还有陆路乡勇应援。但因火炮射程近,打不到敌舰,而敌之舰炮却能击中炮台,致栏石碎飞,伤守兵甚众。随后,英海军陆战队在炮火掩护下登岸,绕道抄袭炮台后路。当时,梁定海和谭蛟正在台后村庄中赌博消遣,闻警仓皇逃遁。守台兵受到英军前后夹击,又无人指挥,便一哄而散,猎德炮台再次失陷。

11月12日,英舰为打通广州与香港的联系,解除后顾之忧,便沿珠江东南水道南返,从侧后袭击安有二百门大炮的横档炮台。守台兵四百余人与敌展开炮战。一小时后,英军陆战队从炮台西侧登岸,由西、北两面攻击。防兵不支,纷纷溃散。英军遂占领炮台,掠获全部大炮。翌日,英军又攻占横档东岸的威远、镇远和靖远炮台。

英国侵略者仅凭三艘军舰、十几只划艇和不超过两千人的兵力,竟敢闯入设防严密的虎门海口,直抵广州,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军事行动。当时,防守虎门要塞与广州的清军八倍于敌,结果不但没有击败敌人,反而先后丢失大小炮台十余座。英军摧毁了总督衙门,并一度突入广州外城,尽避未能达到入城谈判的目的,但其军事冒险竟获得了成功。这种异常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叶名琛昏庸愚昧到了极点。他先则抱着侥幸心理,主观地认为英军不敢动武,因而在“亚罗船事件”后仍不进行备战,使英舰得以乘虚闯过虎门,进入珠江内河。敌舰向珠江内河炮台发起攻击后,他依然坚持不抵抗主义,以致出现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只挨打不还手的怪现象。最后,虽然被迫还击,但因准备不足,指挥不当,加上各台守兵过少,火炮落后,弹药不足,终被敌人各个击破,造成重大损失。

三、广东军民的英勇抗战

与叶名琛的不抵抗主义相反,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目睹侵略者的种种暴行,激起了无比的愤怒,采取镑种形式,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

1856年10月,英国侵略军开始进犯广州时,广州市民便相约剿杀敌人,反英揭帖随处可见。12月,群众满怀义愤,放火烧毁了城郊十三洋行商馆,迫使侵略者全部逃回船上。

英军虽然攻占了珠江内河及虎门的主要炮台,但由于沿江军民不断采用夜战近战袭击敌舰,使侵略军无法保障水路交通安全,与香港的联系经常受到威胁。12月22日,英国“提斯特尔”号邮轮拖着一只满载从广州抢劫来的珍宝玉器的划艇,企图经虎门口驶往香港。半夜,于虎门口内突然受到上百只中国划艇的拦击,便开足马力向出海口方向直驶,不料又被另一队中国划艇截住,不得不抛弃拖曳的划艇,突围而逃。30日,该邮轮又从广州驶往香港,广东乡勇十七人化装潜入船上,于中途杀死船主等十一人,将邮船开到岸边捣毁。1857年1月4日下午,广东水师调集约三百余艘船只,从不同方向围攻珠江江面上的三艘英舰。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广东水师舰船才分头退入小河汊内。与此同时,香港及其附近地区人民也曾自动组织对英国侵略者实行封锁等斗争,反抗英军的入侵。

在广东爱国军民的反抗和打击下,英军被迫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等待援军的到来。

四、清廷“息兵为要”的方针

英军撤出虎门后,叶名琛向咸丰帝谎报军情,吹嘘“防剿英夷水陆获胜,现在夷情穷蹙”。处于内外交困境地的咸丰帝,早就希望结束对外战争,以便全力镇压几乎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英军窜入珠江炮击广州时,他就声称“此次已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当此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①因此,当他接到“水陆获胜”的谎报后,立即谕令叶名琛与侵略者议和,“以息兵端”。②咸丰帝主张息兵媾和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国库空虚,军饷难筹。他在1857年4月23日的上谕中说:“当此中原多故,饷糈艰难,叶名琛总宜计深虑远,弥此衅端,既不可意存迁就止顾目前,又不可一发难收复开边患。”③此外,咸丰帝认为英军攻打广州,无非是提出更多的利益要求,而不会推翻他的封建统治,因此谕令叶名琛,如果英国新任使臣到广州谈判,只要条件不甚苛刻,“即应以礼相接”,以期两国息兵和好。6月15日,正当英国远征军源源向香港集结的时候,咸丰帝在叶名瓒密陈近日夷情》的奏折上作了批示,明确提出了“息兵为要”的方针。批示中虽有“仍当密为防范,勿存轻视之心”等语,但最后强调的则是“总宜息兵为要”。④这一妥协求和的错误方针,助长了外国侵略者进一步武装侵华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