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今医统大全

卷十四 伤寒门(下)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小便不利

膀胱主分津液。热蓄于内,津液不下行,故不利也。有邪气结于下焦,聚而不散,则小腹硬满而痛,小便所以不利也。凡不利者宜导而渗泄之。若引饮过多,下焦蓄热,或中湿发黄,水饮停留,皆先利小便。有汗下后亡津液,胃中干竭,则有利小便之戒。

有小便不利而头出汗者,乃为阴脱关革之疾也。

【和解】伤寒五六日,已汗复下,小便不利、心烦,桂枝汤、小柴胡汤。

【分利】太阳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而渴,五苓散。渴甚者,猪苓汤。

【清利】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瘀热在内必发黄,并用茵陈蒿汤。

【攻下】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热,胃中有燥粪也,大承气汤,选用。有潮热兼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汤。

【温】风湿自汗,身重不利者,阴气也,甘草附子汤。

【熨法】小便不通,其因有二。热郁不通,用田螺捣朴硝,少加麝香如泥,贴脐上自通。寒凝小水不利者,用炒盐熨脐下当通。然则寒热不可不详审也。

【灸】阴寒甚而小便不通,阴囊缩入,腹痛欲死,灸石门穴,仍服四逆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小便自利

伤寒小便自利,正因不当利而反自利也。如太阳阳明自汗者,不应利小便而反自利者,寒为膀胱不禁,热为蓄血使然。是亦伤寒之一证也。津液竭则病危矣夫,安得不有治乎?【和】太阳病小便自利,以饮水多,心下悸,桂枝茯苓甘草汤。

【血】太阳身黄,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为下焦蓄血,抵当汤。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自利,为有血也,抵当丸。尿血,玄胡散。大便闭,小便自利,知其热在内,微用承气汤下之。

【温】大便自通,小便清利,知其内虚寒也,四逆汤,真武汤去茯苓用。

【蜜导】阳明自汗,应小便不利,而反利,津液内竭也。粪虽硬不可攻,宜蜜导猪胆汁法。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小便数

伤寒小便数者,乃小便频来而短少也。肾与膀胱俱虚,客热乘之,虚不能制水也。又有膀胱积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涩淋而数起也。若大便难,小便数,是为脾约。约者,俭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强脾弱,约束不行,致小便数而大便难也。

【下】太阳汗吐下后,小便数而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大便硬者,小承气汤。小便数,大便坚,脾约丸。

【温】太阳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小便数者,不可行桂枝,宜与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发黄

伤寒发黄证,通身面目皆知如熏黄,如梅如橘。是因当汗不汗而生黄也,当利小便却不利小便亦生黄也。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胸中水谷不消,太阴脾土应于肌肉湿热所蒸而致肌黄。治须泄热渗湿为先。有头汗出,齐颈而还,渴饮水浆者,蓄血也。大抵不外表里郁热所致,其风寒所郁者,间而有之。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之已甚也,是以不治者多矣。

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冷者不治。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为心绝,死。环口黧黑,柔汗发黄,为脾绝,死。

【发汗】发热,一身尽痛,面目俱黄,太阳中湿,麻黄汤、连翘赤小豆汤。脉浮而紧发黄者,不可下,麻黄各半汤。身热不去,瘀血在里而黄,小便微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和解】往来寒热,一分尽疼,小柴胡加栀子汤。脉浮弦,咳嗽短气,无汗胁痛,鼻干嗜卧,一身及面目尽潮热,小便不利,柴苓汤。

【分利】发热头汗,渴欲饮水,小便利,大反快而黄者,五苓散加茵陈汤。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不欲饮,茵陈五苓散。服此而小便如皂荚汁,则黄从小便出也。

【阴黄当温】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小便如常,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韩和云∶因下太过,脾胃虚,津液竭,饮水自伤。此阴湿伤脾变黄,茵陈茯苓汤、茯苓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茱萸汤。

【搐鼻】初觉发黄,以瓜蒂散吹鼻内,口噙水搐之,鼻中出黄水验。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发斑

伤寒发斑,热甚而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疹子,甚则如锦纹。或病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至此。有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故发斑;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阳证热药过多,胃热焦烂,亦皆发斑也。有表虚里实,热毒不散,所以不可轻发汗,不可轻下。阳毒发斑者,若热毒深入,斑发紫黑,是毒陷于内,不可治也。斑赤者逆;黑者十死一生。

【消散】阳毒已深,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狂言见鬼,面赤,斑如锦纹,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人参白虎汤。始用热炽,发为赤斑或咽痛,玄参升麻汤。表证多者,防风通圣散去硝黄。

【解利】温毒发斑而呕者,葛根橘皮汤。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痢,黄连橘皮汤。

【解热】伤寒五六日斑出,猪胆鸡子汤。兼咽痛,紫雪,细细咽之。发赤斑,大青四物汤。发斑通用升麻汤、犀角地黄汤。热多、玄参升麻汤、黄连四物汤、青木香一物汤。

【凉血】温毒发斑,冬月大暖,人受不正之气,至春发为斑烂瘾疹如锦纹,谓之温毒。

阳脉浮数,阴脉实大,黑膏化毒丹。

【下】温毒身无大热,渴烦大便实,腹痛,有赤斑瘾疹者,调胃承气汤。斑见无大热,脉虚秘闷,当归丸。

【清补】汗下后胃虚极而发斑者,此火游于外所致,白虎加人参、白术。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狐惑

伤寒不发汗,变为狐惑。狐惑二字,取其进退犹豫不决之意也。因胃内食少,肠胃空虚,三虫求食,啮人五脏,故唇口生疮。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为惑;下唇生疮,虫食其肛,为狐。其候齿燥声哑,恶饮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舌上白胎,唇黑有疮,四肢沉重,喜眠,其咽干口疮甚者死。

【清热】黄连犀角汤。

【凉血】唇疮声哑,桃仁汤。

【杀虫】雄黄锐散为膏,纳谷道中。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多眠

凡病者多不得眠,伤寒反多眠者,其说有四∶一、太阳病欲解,则多眠,此神将复也;一、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此神昏也;一、风温为病,当不了了,亦多眠也;一、狐惑病,四肢沉重喜睡,上下唇有疮,此神恍惚也。大抵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者,阴司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

【和解】太阳病脉细多眠,外已解也,小柴胡汤。

【温】少阴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证也,四逆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多汗或发汗后身犹灼热,喘息多眠,风温也,葳蕤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不得眠

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与夜争是也。大抵伤寒不眠者,盖热也。诸阳相并,阴阳未复,所以不眠。有大热而神不清亦不眠,有大下而动血,心主血,亦不眠。瘥后热气与诸阳并,阴气未复亦不眠。

【和解】吐下后昼夜不眠,酸枣仁汤。吐下后心中懊侬,虚烦不眠者,栀子豉汤。

【清热】大热干呕,错语不眠,黄连解毒汤。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烦不眠,黄连鸡子汤。

【与水】太阳大汗出,胃中干,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

【分利】下后而渴,不眠,猪苓汤。脉浮小便不利不眠者,五苓散。

【温】下后复发汗不得眠,无表证,脉沉,干姜附子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短气

短气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续也。《千金方》云∶少气不足以息,是也。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也。心腹胀满,邪在里而为实;心腹喘满,邪在表而为虚。有停水心下,亦有短气。随证攻治,无不愈矣。

【更汗】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葛根加人参汤。

【两解】有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短气之实也,大柴胡汤。

【温经】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也。趺阳脉浮而紧,紧则为痛,微则为虚,相搏则为短气之虚也。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

【分利】水停心下短气,五苓散。

【下】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十枣汤。太阳病下之早,心下硬为结胸,大陷胸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蛔厥

蛔厥者,食即吐蛔。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时或发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又烦者,蛔闻会气,其人当自吐蛔。或因发汗,胃中冷,故长虫出。又有胃气困乏,虽饥不能食,食到口,蛔闻食气而上,虚寒并于胸中,所以食与蛔并吐而出也,仲景止用乌梅丸。

【温】《活人书》谓吐蛔为胃中虚冷,先用理中丸,或四逆汤。

【利】渴、吐蛔,理中加大黄,入蜜以利之。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水气

水气为水饮也。水为至阴,其性寒。有内热,得水则消;身热内寒,得水,两寒相搏,故水停心下。

【两解】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喘喝,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喘而咳,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小青龙汤。

【分利】中风伤寒六七日,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有表里证,名水逆,五苓散。

【下】结胸,无大热,此水结在胁,但头汗出,大陷胸汤。

【温】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下利,此有水气,或咳呕,或小便利,真武汤。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百合病

百脉一宗,举身皆受病,无经络之状。大抵病后虚劳,脏腑不平,变而成此。其病似寒无寒,似热不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默默不知所苦,服药即吐,有如见鬼,小便赤,此为百合。但因病中失调,余证在阴则攻阳,反下之;在阳则攻阴,反汗之,此为逆,各不得解,故成百病。

【和】通用小柴胡汤加百合、知母、粳米、生姜。

【清】凉血,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

【洗浴】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用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暖温洗身。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阴阳易

男子病新瘥,妇人与之交,曰阳易;妇人病新瘥,男子与之交,曰阴易。此则正气将复,却被淫欲之邪动易也,故曰易。其候身重气乏,腹中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立,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热上冲胸,眼中生花。男子则阴肿,腹内攻刺;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若手足拳拳,其脉离经,皆不可治。或荣卫虚,精髓竭,翕翕少气,手足不能举动者,引岁月而死。此外伤六气,又动七情,其害若此,岂不慎哉?其不易自病者,名女劳复,谓之阳脱邪盛,亦不可治。

【通治】陶云∶其证有寒热不,若寒病,用烧散入热药中调下;热病用烧散入寒药中调下。缘此通治易证,以为切当。

【导阴气】烧散,鼠橘皮汤。

【利】小便不利,五苓散。

【温】当归白术扬、干姜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劳复

凡病将愈,为劳动而病复作者,谓之劳复。非但强力持重,若梳沐动气,忧愁思虑,则劳神皆复也。

【解】新瘥后津液未复,气血尚虚,少劳之则生热而病复作。脉浮者,微汗以解之,枳壳栀子汤、鼠矢豉汤、鼠矢汤、当归白术汤、干姜汤。

【和】劳役复发热者,冲和汤。

【清】瘥后渴热,竹叶石膏汤。劳复发热欲绝,麦门冬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食复

病后新瘥,胃气未完,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饥,不可过饱若恣所欲,顿食至饱,或食肥腻脍炙果品等,稍不消化,则邪气乘机而复作,发热烦躁而病愈甚,谓之食复。

【吐】宿食未克者,枳实栀子豉汤吐之。

【消导】腹满烦热,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砂仁、神曲。

【下】饮食稍多,经数日不愈,脉沉实热甚,便秘谵语,大柴胡汤、枳实大黄汤。

【补】消导后热不退者,补中益气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过经不解

伤寒十余日,过经不解,胸满而呕,日晡潮热,大便微利,本大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伤寒法以十一日愈,十二日不愈者再传,所谓过经是也。)【解】有潮热者,实也,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服柴胡加芒硝。太阳过经十余日,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在,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微烦为未解,大柴胡汤。

【下】伤寒十三日,过经不解,谵语,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内实者,调胃承气汤。太阳过经十余日,心下欲吐,胸痛,大便反溏,腹微满,微烦。若不经吐下者,当与柴胡汤。若曾经吐下者,则邪气乘虚入胃为实,调胃承气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汗后不解

汗后而病不解,寒热如旧,或表邪未尽,或邪传里,或邪气乘虚内客,宜各因其证而治之。

【汗】曾服麻黄桂枝,若脉洪大,形为疟状,再发汗必解,麻黄汤。

【表里兼解】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大柴胡汤。

【清】服桂枝大汗出,大渴,烦不解,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下】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及蒸蒸发热者,实也,调胃承气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分利】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发汗已,脉洪数烦渴,五苓散。

【和中】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汗过多,心下悸,欲得发颤,桂枝甘草汤。

【温经】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脉细身倦者方可服。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中悸,身动,振欲擗地,真武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者,桂枝加芍药人参汤。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恶寒,四逆汤。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下后不解

身热不去,利不止,胸腹满,渴烦。《活人》∶去伤寒之邪,不过汗吐下之三法也。

三法得当,病势易衰则愈矣。倘三法失宜,加以病势危恶,则传变不已,诚可虑也。况发汗吐下后,邪气乘虚而未解,或壅窒而未尽,则当量其虚实以治之。先贤谓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针灸之适当,则十全之功可自得矣。

【吐】伤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

【清热】太阳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

【下】阳明下之,心下懊而烦,栀子豉汤。有燥屎者,大承气汤。

【温】太阳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微寒,去芍药加附子。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

【解错离之邪】六七日大下后,寸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下后热

下后有热,血气虚也,太阳阳明之故也。仲景云∶大发其汗,使阳气微,又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病当寒后乃发热无休止,阴阳既虚,气血俱弱,故其热不可止息。所用葶苈、栀子,亦酸苦涌泄之义也。

【吐】阳明下之,仍发热,心下懊,饥不能食,头汗出,栀子豉汤。

【利】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壮阴】大下后则伤血,故脉涩,葶苈苦酒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汗后恶寒

汗后恶寒,但表解未尽,则为轻证,法当再汗之。若阳微于外,寒积于内,厥逆自利,则用四逆汤。若阳微于外,热伏于内,大便实者,下之。若汗后脉不为汗衰,比前躁疾者,此名阴阳交,交者死。(此篇可与不得汗及前恶寒兼看。)【发表】汗后恶寒,表未解者,汗之,麻黄汤。

【两解】汗后热不退,大便宜,微恶寒者,先解表,表解后用大柴胡汤、小承气汤。

【温】汗后阳微恶寒,大便不实者,芍药附子甘草汤。汗后恶寒自利厥逆者,四逆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汗吐下不解

三法俱用之后而病不愈者,其有虚实之故也。若非余邪未尽,必是阴阳两虚。于斯时也,当斟酌审之,或可泻则泻,可补则补,庶不杀人也。

【和】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未解,柴胡桂姜汤。太阳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复代赭石汤。

【解】太阳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则知病在外,当须解外,桂枝汤。

【清】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烦饮水者,白虎加人参汤。

【温】汗下之后病仍不解,躁烦不得眠,茯苓四逆汤。大汗若大利而厥者,四逆汤。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下后复发汗,脉微细而振寒者,此内外俱虚也。吐下之后,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吐】发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栀子豉汤。

【下】吐下后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误如见鬼,循衣摸床,脉弦者生,涩者死;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吐下后腹胀者,邪热入胃也,调胃承气汤。太阳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小承气汤。

【和经益阳】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急下急温

夫伤寒急下急温者,病势已迫将有变也,故称急者,非若他证尚可缓也。少阴属肾主水,口燥咽干,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竭,故当急下。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亦当急下。阳明属胃土,汗多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今目睛不和,证亦危矣,须急下。少阴急温二证,内寒已甚,急温无疑也。

【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大承气场。少阴病自利纯清水,心下必痛,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方同上)。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方同上。)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方同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急下之。(方同上。)发热不解,腹满痛,急下之。(方同上。)【温】少阴脉沉,急温之,四逆汤。少阴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可吐,急温之,四逆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伤寒见风

外证是伤寒,诊其脉是伤风,脉浮而缓也,故曰伤寒见风,见风脉也。外证寒多热少,不烦,手足微厥是也。

【解表】伤寒见风,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伤者桂枝汤,荣伤者麻黄汤,荣卫俱伤,大青龙汤。(烦躁者用。)不烦躁者,桂枝麻黄各半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伤风见寒

外证是伤风,诊其脉则是伤寒,脉浮而紧者是也。其证恶风发热多烦,或手足微温。

【解表】伤风见寒,脉似桂枝而无汗,病似麻黄而反烦躁是也,大青龙汤。脉若缓而有汗者,桂枝汤。脉紧不烦躁者,麻黄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

【痰证】似伤寒证,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此中脘有痰,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若痰涎盛者,亦隐隐头疼,寸口脉浮,若有脉伏,以意参之,二陈汤、柴胡半夏汤、大半夏汤、金沸草汤。气上冲者,瓜蒂散。

【食积】似伤寒发热恶寒,吐逆头疼,但身不痛为异。左手脉平和,右手脉紧盛,是以知其伤食也。食在上脘,胸满呕吐者,宜吐之,瓜蒂散。心腹满痛,大柴胡汤下之,或用治中汤,五积散,吞下木香槟榔丸。

【虚烦】惟烦热与伤寒相似,不恶寒不头痛不身疼为异。此烦热者,盖虚也。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若攻之者多死,惟宜竹叶石膏汤。虚烦不止者,栀子升麻汤、白虎汤。呕吐者,大半夏加陈皮汤。内寒外热者,阴旦汤。惊悸痰盛虚烦者,温胆汤。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栀子豉汤。上盛下虚,虚烦自利者,竹叶汤去石膏加附子,若既济汤。妇人挟血虚而烦者,四物汤加人参、麦门冬、竹叶、甘草。

【香港脚】似伤寒头痛身热,大便秘,肢节痛,呕,但兼脚弱为异。或始因足肿疼痹,或缓弱,小腹不仁,或心悸转筋,食则吐,胸满,此病多因寒湿伤足,毒邪冲心,发则类伤寒,足膝必难动便。寒伤三阳,所患必冷,越婢汤、小续命入姜汁;暑中三阴,所患必热,小续命汤去附加桂。脚肿者,木瓜散、槟榔散。大便秘者,脾约丸。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三阳合病

伤寒合病者,或两经三经齐病不传者为合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谵语遗尿,皆不可汗下。

【清热和表里】白虎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脉浮而长,大便硬,小便利,其脾为约,脾约丸。恶寒者,升麻葛根根。不恶寒反恶热,大便不秘者,白虎汤。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者,调胃承气汤。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但呕而不下利,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少阳合病】脉浮而弦,胁下硬满,往来寒热,及有余证者,并与小柴胡汤。自下利者,黄芩汤。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少阳阳明合病】脉弦而长,因发汗,因利小便,已而胃中燥实,大便难也,调胃承气汤。脉长自利者为顺,脉滑而数者为负,负者克贼。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大承气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并病

伤寒并病者,一经先病,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又始初二阳合病,后则一阳气盛,一阳病衰,归并于一经也,故曰并病。

【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彻,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面色怫郁,痛无常处,是阳明复并回太阳,当再汗之愈,麻黄汤。太阳证未罢,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太阳证罢,但阳明证者,下之,宜大承气汤。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而眩,少阳也;颈项,太阳也。若头痛眩冒,时结胸,心下痞硬,当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

太阳不胜,阳明不负,木相克为顺,负者失也。

少阳脉胜,阳明脉负,是鬼贼相克为逆。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热病

夏月伤寒是为热病,发热头痛,肢体重痛,恶寒恶热,其脉洪盛。用药不可太温,如桂枝麻黄青龙,其性颇热,须加芩连凉剂,不然则有黄斑之变也,惟九味羌活汤最当。凡热病,脉三日后仍数,邪充在经,宜用桂枝石膏汤。或值淫雨,或病患有湿,苍术白虎汤。夏至后谓之脱发,栀子升麻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温病

发于春三月及夏至以前是也。发热咳嗽,头痛身痛口渴,脉来浮数,温病当分治。

【解肌】热甚者,升麻葛根汤、解肌汤。

【和】不渴者,小柴胡汤加桂。咳者,小柴胡加五味子。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人参。

虚烦者,竹叶石膏汤。

【下】发渴烦躁大便秘,大柴胡汤利之。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温疟

重感于寒,变为温疟。脉尺寸俱盛,兼弦而数。

【和解】先热后寒,小柴胡汤,或白虎加桂汤。

【清热】但热不寒,止用白虎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温毒

阴脉实大,阳脉洪数,发热发斑隐疹,咳兼心闷。

【清热】玄参升麻汤。

【凉血】黑膏。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风温

【发汗】败毒散、独活汤,许氏用续命汤减麻黄附子。

【解肌】柴胡桂枝汤、白术汤。

【清热】汗后发热,无下证,知母石膏汤。

【疏风】头目昏眩,四肢烦痛,荆芥散、金匮引风汤。

湿温其人伤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发热头疼,胸间多汗,两胫冷,妄言,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病类伤寒。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必死。

【清暑热】东垣清暑益气汤、白虎加苍术汤。

【分利】五苓散。

【温】冷香饮子、茯苓白术汤。

【降痰】消暑丸、橘皮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中湿

中湿证脉沉缓,一身尽痛,及身黄,大便反快,小便涩是也。

【利】五苓散。

【温】小便自利,术苓附子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甘草附子汤。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中

夏月自汗烦渴为中。面垢背寒,身不痛,外证大率似热病中暑。有四证可审∶自汗,一也;烦渴,二也;脉虚,三也;面垢,四也。但不恶寒,不身痛,为中。手足虽冷,脉虽虚,不可用热药,当以清暑之剂及利小便为佳。

【清暑】香薷饮。中,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白虎汤。中暑发热不恶寒,竹叶石膏汤。中身热恶寒,汗出而渴,及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脉弦细,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冷,劳则热,手足汗,口烂而燥,俱宜白虎加人参汤。

【分利】发热头痛,小便不利色赤,头痛恶寒,心烦躁,心下不快,五苓散、益元散。

【和】发热头痛烦躁,小柴胡汤。

【豁痰】痰逆恶寒者,橘皮汤。

【降火】热甚者,黄连解毒汤加香薷。

【熨法】昏愦不省人事,葱饼熨脐。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脏结

脏结之候,其状如结胸,饮食如故,时时自下利,舌上白胎,脐痛引阴筋,不往来寒热,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此脏结也。仲景谓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盖昔宿积之结于胁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合,使真脏之气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而死。仲景无治法。舌上白胎者不可攻。

【和】小柴胡汤。

【针】关元穴。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舌上胎

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涩或黄或黑,皆热气之浅深也。

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邪气传里,津液搏拮,则舌上生胎也。寒邪初传,未全成热,在半表半里,或丹田有热,胸上有寒,邪初传入里也。恶寒者必欲呕也,腹中痛者必欲利也。

【和】阳明病胁下硬满而喘,发热汗出,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小柴胡汤。脉阴阳俱紧,舌上滑胎,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腹痛,理中汤。

【吐】阳明脉浮紧,咽燥腹满而喘,发热汗出恶热,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下】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黑滑皆然。经曰∶若舌黑者,反为热之极也。又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

【清热】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加人参。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 杜学士三十六般辨视舌色法

清碧学士杜先生曰∶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须以脉与证及舌三者并看,表里汗下之法,方免无瘥,不误人命。且如脉者,血之府也,属阴。人初得病之时,邪与正气相搏未让,脉必滑而有力也。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无力。方数甚也,只可好养阴退阳。此议脉之妙也。又如证者初病有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欲水燥热之类也。或有逆厥而狂者,此热证传经之邪也。始终热证,实热故无寒也。伤寒为病,初头痛。

必有发热而恶寒渴水之证。一病便不逆泄利,但寒而无发热,此寒证也。

且如识证之妙者,如火者,本心之官也,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初得病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胎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胎而滑见也,切不可不明表证。故邪传之间,其舌色初为白胎;邪入于里,舌必见黄色,乃胃邪之象,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胎黄自去而疾安矣。若医不以次第而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胎必黑,变为舛证,此为难治。若见胎如黑漆之光者,十死一生,此心火与邪热,二火相乘,亢极变为黑色,如火之炎物,极则焦而形黑也。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胃中积热之极,宜速下之,泻去胃中实火,庶几回生;若下之迟,死期必矣。今撰三十六舌法于左,并方法源流,可决死生之妙也。

三十六舌法。

【白胎舌】治宜小柴胡汤,或栀子豉汤。

【火烙舌】宜凉膈散,或大柴胡汤下之。

【红星舌】将发黄,宜茵陈蒿汤。

【生斑舌】宜玄参升麻汤,或化斑汤。

【黑炭舌】宜竹叶石膏汤。大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黑圈舌】过经未解,宜大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宜凉膈散加黄连主之。

【虫碎舌】宜小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宜理中丸,或四逆汤主之。

【里黑舌】调胃承气汤下之,或解毒汤调之。

【瘟毒舌】黑色者主死。

【死蚬舌】白者无活,主死无疑。凡见舌尖白,根黄,此为表证未解,须宜解表,然后可攻之。如大便秘者,宜凉膈散泡硝黄热服。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入姜汁,白汤调下。

【舌见弦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见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若初病见此者危急,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见尖上白胎二分根下黑一分】必有恶寒身疼,如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证。)【舌见白胎中有小黑点乱生】当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服凉膈散微表之,退即下之,用承气汤。

【舌见两弦灰色中有黑晕痕二条】此热乘肾,当急下之,用解毒汤加酒泡大黄为末调服。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则得之,不自白而变黄者,必见谵语。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以双解毒汤。

【舌见白胎带黄色者】必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酱黄色肥光者】必表未解,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可下者,大柴胡汤。

【舌中见黑胎者】同上治。

【舌见黄色者】必先见白胎变黄色也,此为表而传里也。热已入胃,急下之,调胃承气汤。若不早下,必至黑色而不可救。白中见黑胎者同治。

【舌见白胎而自汗出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

【舌见白胎滑者】脉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之。

【舌见白而胎滑者】时时自下利,小腹痛引阴筋,此名脏结之证,为邪并入脏深,为难治。

【舌见四圈白而中有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见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服之黄尽,方可下之。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热必深也,邪传六腑,将入五脏,急下之,调胃承气汤,次进解毒汤,亦为十存四五也。

【舌见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合,凉膈散二合,和而服之。如嫌未散,防风通圣散主之。

【舌见干而涩者】膈邪传胃,并毒极深,必烦渴,急宜下之,大承气汤。若见发黄,茵陈蒿汤。血证,抵当汤。表有水肿在胁内,十枣汤。结胸者,大陷胸汤。痞满者,大黄泻心汤。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成黑灰色行路痕者】此由失下,热退可愈,须四五下之方退,大承气汤。五次下之而胎色不退者,不治。

【舌见黄而中有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谵语。脉滑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死。下之见黑粪者死,大承气。

【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者】热毒邪气已深,两感者,下之十有九死,宜用九味羌活汤。

不恶寒下利,调胃承气汤。

【舌见弦红心黑者】伤风表未解也,宜双解毒散加双解毒汤微汗之,表证罢可下之。

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下之。非结胸不可下。

【舌见根黑尖黄微】隐隐不见,如黑灰色,根黑尖黄虽有黑行,其脉实,宜下之,大承气汤。脉浮而渴者,凉膈散。其能活者十有三四。

【舌见灰色】无恶寒恶风,虽脉浮者亦可下之。若恶风寒,双解毒汤。下之见黑粪者,不可治。

【舌见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双解毒散下之。不成利者,用解毒汤。

【舌见大黑而有乱纹者】脉滑实,急下之,十得一生。脉浮数无力者不治。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昼夜偏剧

热入血室为阴虚,则夜不宁而病剧。汗下过多为亡阳,阳虚则昼不安。

【和解】妇人伤寒发热,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为热入血室,以阴虚而热邪乘虚而入,故暮谵昼了,小柴胡加牡丹皮汤。

【温】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为下而复汗以亡阳,故昼烦而夜静。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饮酒复剧

伤寒时证,汗后和平,身凉安静,却因饮酒复剧,发热烦闷,干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解毒汤。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瘥后昏沉

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如失精神,言语错谬,似鬼祟,似风非风,或无寒热,或潮热有寒热如疟,皆缘发汗未尽,余毒在心包络所致,知母麻黄汤。

出汗不均,为汗不流、是汗出盖覆不周,则汗出不均,致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热,牛蒡根散。

水气,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坏证

伤寒病中又感寒暑燥湿风热异气,而成坏证。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小柴胡汤证罢亦成坏证。况病已过经,热留脏腑,证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舛乱,无复纪纲,大率以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若诸药不效者,用鳖甲散。若柴胡证在,则不为逆。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不仁

谓不柔和,则痛痒寒热屈伸灸刺皆不自知,皮肤不荣谓之不仁。经曰∶虚邪乘寒,则为郁冒不仁。盖其血气虚少,不能周流于身,是为邪气所伏,故肌体顽麻不知痛痒,又因少阴肾气微,精血少,气逆心下,阳气退,热归阴,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若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仁,水浆不入,即体不仁,此为命绝。

【温】《直指方》用甘草干姜汤、桂枝芍药加干姜各半汤。

【灸】中极穴。(一名玉泉。)【针】昔越人入虢,太子病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火邪

火邪者,谓其不当用火而用之,故谓之火邪。凡伤寒汗不出,服发汗药至于再三而汗不行,此津液内涸也,其证故危。若寻常汗证,药未至切而汗不行,遽以火迫于床榻之下,劫夺取汗,炎气熏灼,热邪交并,变为惊狂等证。实者,则烦躁不已,虚者,真阳脱亡,当量其虚实而解散之。太阳汗下,心下痞,表里俱虚,复加烧刺,胸烦面青肤者难治,色黄手足温者可治。太阳中风,以火劫之,因火热两阳相结,熏灼发热于外,身必发黄,热搏于内,则小便难。火热大甚,则手足躁扰,循衣摸床,为难治。小便利者,火气未剧,尚可治也。

【凉血】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发,燥不解,必下清血,必为火邪,犀角地黄汤。

【发汗】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无从出,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为火逆,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循衣摸床

伤寒若吐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剧者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若微者,发热谵语,大承气汤。若一服而利即止,复看脉弦者生,涩者死。仲景云∶循衣摸床者不可治。

【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可选而用之。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直视

直视者,目睛不能转动也。水精为志,火精为神,心使之也。伤寒直视为邪气壅胜,冒其真气,使神志不卫于心,精气不荣于目,则为直视,多不治也。衄家不可汗,汗则额上脉紧,直视不能动。狂言直视则为肾绝,摇头直视则为心绝,皆脏气已脱也。直视喘满不知人,下反循衣摸床者直视者死。

【下】其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非直视,乃内实也,急下之,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选用之。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遗尿

仲景云∶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者,此肾绝也。风温被下必失溲。三阳合病,一焦气绝,不归其部,不可汗下。

【温】阴阳俱虚,下焦脱,用附子。

【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身不仁,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而热,白虎加人参汤。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下脓血

阳病下利便脓血,协热也。少阴下利便脓血,协寒也,脓为陈积,血为新积。热则清,寒则固,此为治之大略也。

【清】下后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犀角地黄汤。

【固】少阴下利不止,腹痛便脓血,桃花汤。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十劝

李子建伤寒十劝不可不知。医家病家知此十劝,则不致误,所益非轻,况伤寒之病,与杂证不同,投药一差,生死立判。

★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

伤寒病传三阳三阴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身热即是阳证。若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且攻毒瓦斯,不可补益。

邪气在经络中,即随证早攻之,只三日四日痊安。若妄补正气,使毒瓦斯流炽,多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睥胄药。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不知邪气在胃,故亦不饥,虽不饮食亦不死。如理中丸、人参黄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热邪增重,多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药,尤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

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痛甚者,加大黄。夫痛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于身冷厥逆而腹痛者,方是阴证,须消息之。每见腹痛,便投热药,多致杀人。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热药、止泻药。

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随证根据仲景法治之。若阳证误投热药者,多不治。

六、伤寒胸胁痛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

常见村落间病伤寒无药,便用艾灼,多致毒瓦斯随火而盛,膨胀发喘而死。不知胸胁痛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为当下之证,此外惟寒厥阴证可灸之。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证。

伤寒有阳厥阴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若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者,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又与热药,宁复生乎?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愦,及别有热证而发厥,必是阳厥,急用承气汤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利,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逆,即是阴厥,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阴厥脉沉而弱;又阳厥指爪时温,或时发热,阴厥则常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发汗药。

伤寒证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乃泄真气。邪气未除,真气先泄,死者必矣。又别有半表半里之证,及无表里之证,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随证治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其恣饮过度。

凡病患大渴欲饮水,当与之,以消热气,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遂令病患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为悸,为水结胸,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患欲饮一碗,只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诸浓味饮酒。

病方愈,不必再服药,脾胃才复,不可过食。不能消化,病即再作,谓之食复。病方愈,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若食羊肉及行房者,犯之必死。食诸浓味并饮酒者,再作必重。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禁忌

伤寒病服药,中病即已,不必尽剂。《千金方》云∶伤寒新瘥后食猪肉羊血鱼脍肥腻等味,必大下利。若食饼饵煎爆瓜果等物,胃气尚虚,不能克化,必更作热,皆难治也。又云∶新病瘥后,但得少食糜粥,常令稍饥,不可过饱,不可恣欲妄食,虽思勿与也。

又忌大肉诸般骨汁。《本草》注∶羊肉热,病瘥后食之,发热杀人。又新差后当静卧,切勿早起梳沐,劳动多言,用心使意,此皆令劳复。又新瘥后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犯房室者,皆再热作而死不治。此新愈后之大禁也。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陶氏伤寒十四法

★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先于病患房内着火一盆,用醋一碗倾于火上,其醋气入鼻内即安,方可察其阳狂虚实,用药无差。若病初起,头痛发热恶寒方除已后,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骂叫喊大渴欲死,脉来有力,乃因邪传入里,阳盛发狂,当用寒药下之。凡见舌卷囊缩者不治。若病初起,无头痛,身微热,面赤戴阳,烦躁,脉来沉微无力,欲坐卧凉水中,乃因寒极而发躁,即是阴证似阳,当用热药温之,此为阴躁。凡见厥冷下利谵语者不治。若医者不察其脉,以虚阳上膈而躁,误为实热,反与凉药,使渴盛躁急,则气消而成大害矣。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伤寒腹中痛甚,将凉水一碗与患者饮之。其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属燥粪痛,急用寒药下之。若食积痛者,同治。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则愈。

此三者皆痛随利减之法也。

若饮水痛甚者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成四肢厥冷,腹痛呕吐泻利,急用温药投之。须察脉来有力无力,此为良法。

★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甚重而无脉,或吐泻脱元气而无脉,将好酒姜汁各半盏与病患服之,其脉来者可治。当察其阴用药,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见者生。如用此法,脉不至者必死。又当问病患身有痛处,要知痛甚者脉必伏,不为凶。如无痛证,用此法而脉不至者凶。又问病患平素原有出部位之脉,当覆手取之,有脉者无事。若原不出部,今覆取而有之,亦为阴阳之错乱也,宜和阴阳。正取覆取俱无脉者必死。

★伤寒舌上生胎,不拘滑白黄黑,俱用井水浸青布片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胎自退。凡见舌上黑胎芒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肾水克心火也。(此谓肾水克心火恐误也。既云热毒入深,或肾水不能制火邪也。)若发黄者,用生姜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若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满闷硬痛,又法用生姜一,捣渣去汁,炒微燥带润,用绢包于患处,疑疑熨之,稍可,又将渣和匀前汁、炒干再熨良久、豁然宽快。

★伤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将山栀炒黑色为细末、吹入鼻内,外将水湿草纸搭于鼻冲,其血自止。若滴点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解,照后秘方用药,不在此法。

★伤寒热邪传里,服药后用盐炒麸皮一升,将绢包于病患腹上,款款熨之,使药气得热则行,大便易通矣。

★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之,其血见黑必止。如无韭汁,用鸡子清亦可。正谓赤属火而黑属水也,故有相制之理焉。

★伤寒直中阴经真寒证,或阴毒证,身如被杖,腹中绞痛,呕逆沉重,不知人事,四体冷如冰石,指甲唇青,药不得入口,六脉沉细,或无脉欲绝者,将葱束缚一握,切去根叶,留白三寸许捣如饼,先将麝香半分填于脐中,后加葱饼于上、以火熨之,烂则易之,换二三饼,稍醒,灌入生姜汁煎服回阳救急汤。如不醒,再灸关元穴、气海穴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邪气出于外,以回阳气于至阴之中。用此法,手足温和汗出即醒者,为有生也;如用此法,手足不温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也。

★伤寒热病,热邪传里,亢极无解,用黄连煎水一盏,放井中顿冷,浸青布搭于胸上,稍热则易之,待热势稍退则除,不可久渍,夏用此法,冬不宜用。

★伤寒服药、吐出不纳者,随用竹管重捺内关,后将生姜自然汁半盏热饮,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药热饮,服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和服之。如要取汗,虽辛甘之剂亦宜热服;如要止汗,虽辛甘温剂亦宜温服。

★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绝者,先用皂荚末捻纸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随用吐痰法,将皂荚末五分、半夏白矾各三分为细末,姜汁调服,探吐后服导痰汤加减治之。无嚏者不可治。

★治干霍乱不得吐者,用滚汤一碗,入皂荚末三分、盐一撮、调服探吐,莫与米汤。设与即死,是谷气反助邪气也。

★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稍省后服加味理中饮为效。如不饮酒者,只用姜汁灌之,根据法调治。此证腊月甚有之,余月几希矣。

★伤寒若兼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可与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其汤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盛气壮者,不在禁例,当随酌宜而治之。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死候

凡看伤寒,要识死证死脉亲切,一一理会,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须以脉参之。如果不治,切莫下药。倘有锉失,咎将谁归?汗后热退脉静者瘥。

阴阳诸证脉平,吉。

阳证见阴脉者死。

阴阳毒过六七日者不治。

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

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凶。

阳反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先绝也。

汗后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

唇吻反青,四肢汗出,肝气先绝也。

环口黎黑,虚汗发黄,脾气绝。

三部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阴阳尺寸俱虚,热不止者死。

身热喘粗,见阳脉而躁者死。

汗后微热不解,未可言死,如转索者,即日死也。

谵语微热,脉浮大,手足温欲汗出,脉暴出者死。

阴衰欲绝而阳暴独胜,则脉出。一曰阴气先绝,阳气后竭,死;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赤斑者五死五生。

黑斑者十死一生。

两感伤寒者死。

大发湿家汗则成。又曰热而者死。

发少阳汗则谵语。发少阴汗则动血者死,名下厥上竭。

发动气汗者死。

发风温汗者死。

汗后为愈,今汗不为汗衰,谓之阴阳交,交者死。

不得汗者死。

发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谓之三死。

咳逆不止者死。

脏结者死。(结胸证而舌上有白胎者是也。)厥阴舌卷囊缩者死。

脉代者死。

少阴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曰脏厥,不治。

阴阳头痛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挛者死。

厥而下利,当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

少阴病厥逆无脉,与白通猪胆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若病患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正汗出多,用绵被盖覆,包手足温暖,急投五味子汤,服之时,必大汗而解矣。投药无汗,脉不至者死。

死者虽多,凡至危极处皆是死也。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刺灸《保命集》

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

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

如脉浮而紧,过在足太阳,宜刺腕骨(火)、京骨(水。)如脉浮而长,过在手阳明,宜刺合谷、冲阳(土)。

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宜刺阳池、丘虚、风府、风池。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通,以为腹痛,手足三阴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太冲(木)、太渊(金)、太陵。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宜刺太溪、大陵。

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宜刺太白、神门、三阴交。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少阴肾经、手厥阴包络,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如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

胃中痞结,过在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中下三脘应痞结而泻之。

灸法∶惟直中阴经真寒证,四肢厥冷腹痛,唇青指甲青,下利清,俱宜灸气海关元二穴。(在脐下随灸其一穴,阳气回止。)其余三阳证候俱不宜灸。

[卷之十四\伤寒补遗] 伤寒诸证所属

头痛项强∶太阳。

头摇∶里痛。

头汗∶瘀血在里。

独头面摇∶病。

额汗∶风温。

面戴阳∶面赤色,下虚也。

面怫郁∶表未解。

面惨不光∶伤寒。

面光不惨∶中风。

面乍黑乍白乍赤∶狐惑。

面斑,斑如锦纹∶阳毒。

面垢∶中暑,又肝病。

目痛∶阳明。

目睛黑∶小肠热。

目中生花∶阴易。

目中不了了∶邪气胜,有内实。

睛不和∶内未解。

目直视不能瞬,将发衄,欲汗解。

目脉赤∶将痊。

耳聋∶少阳。

鼻干∶阳明。

鼻中燥∶必衄。

鼻如烟煤∶阳毒热极。

鼻鼾∶风温。

口苦∶少阳。

口禁∶病。

口燥∶少阴。

口难言∶荣不足。

口破唇赤∶应下而反汗,热上行也。

唇疮∶狐惑。

舌黑∶热极。

懊∶胃虚。

闻食气∶胃虚。

叉手摸心∶汗多虚故也,耳必聋。

喜忘如狂∶蓄血。

漱水不欲咽∶必作衄。

筋跳肉∶汗下虚也。

洒然毛耸恶寒∶温暑。

身痛如被杖∶阴毒。

一身尽痛∶风湿。

身微肿∶风湿。

身重多睡∶风湿。

身黄∶小水不利,热郁。

身上如虫行∶表虚。

身痒∶阳虚汗未尽。

背恶寒∶阴胜阳。

腹胀∶气不和。

饥不能食∶邪在胸中。

多眠∶神倦风湿。

不眠∶神虚。

蜷卧∶内寒手足温可治,逆冷者不可治也。

手足螈∶病搐搦也。

坐而伏∶短气也。

下利清谷∶内寒。

肠垢∶热也。

鸭溏∶寒也。

咽中疮∶上实下虚。

怔忡∶即心下悸,汗多或水逆而然。

咽痛∶少阴。

谵语∶邪气盛而神识昏。

舌上芒刺∶热结甚也。

声哑∶狐惑。

郑声∶精气夺而神不全。

咽干∶肾虚燥不可汗。

咳逆∶水寒相搏。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活人书》云∶服麻黄汤发烦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头痛发热,无汗恶风,宜麻黄汤,是应解表而用麻黄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是应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为解散,正分轻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古人有汗者当解肌,无汗者当发汗,是太阳一经尚有差别,又况不分阴阳而用药乎!当汗而下即死,当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谓当下而反汗也。阳盛者内热而邪在里,故当下也。设投桂枝发汗,是阳盛即毙也。)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谓当汗而反下也。阴盛者恶寒而邪在表,故当汗也。误投承气攻下,是阴盛而亡也。)可见麻黄桂枝承气者,死生之系,业医者可不慎哉!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伤寒三四日外,服诸汤不瘥,身热脉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可代桂枝汤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汤青龙汤用。有汗脉缓为桂枝证,无汗脉紧为麻黄青龙证。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证治论》云∶白虎汤性凉,惟夏至后用之。谓如土地七八月犹热处,有壮热为病;相度尚可用白虎汤,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汤用石膏,故亦治伤寒,不专于治也。或问曰∶夏月若果见麻黄桂枝证,亦岂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汤也?曰∶此说尤妙,但临时看证用之。假如虚弱人老人,不可用白虎也,盖白虎性凉,若下利腹痛者勿服,当改服小柴胡汤。

或问∶夏至后皆可用白虎汤耶?答曰∶白虎治中并汗后一解表药耳,非正伤寒药也。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不辨热病,用药太凉,况夏月阴气在内,尤宜戒之。《证治论》云∶白虎亦治伤寒,不专治。《活人书》云∶白虎治中暑并汗后一解表药耳。其二说虽颇异,大抵随时审证,当用即用,不可执一说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证具,却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以小柴胡汤与之,此虽已下不为逆。若得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难为汗下者,必用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汤。今见伤寒多用小柴胡,不问阴阳表里皆与之,岂不为害也?不知小柴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惟呕恶心,寒热怕风恶寒,在表亲切。伤寒但呕,便属少阳,止用小柴胡汤和解。盖少阳邪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是邪欲入,胃气充而不纳,故呕出。

若邪稍入里,气未和,当用大柴胡汤微下之,自然热退身凉,何有坏证。若只邪在皮肤,恶寒热作,脉浮而促,则当解表,用九味羌活汤。所以有谓解表未开,不得攻里;表气尚存,攻之为逆。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或问∶伤寒有表复有里证,用大柴胡汤之缓剂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汤,伤寒下药,与三承气汤之次也。其间应下,尚有表证,多或虚弱易动者,宜用大柴胡汤缓方为至稳。若血虚人,更加当归。虚弱用之稳,为其有人参甘草和中故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非大柴胡汤不可也。此非是有阳明呕吐,又非霍乱吐利,谓之太阳,大柴胡证也,故缓以下之为稳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或问曰∶承气汤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浅深缓急次第,可得闻乎?曰∶太阳传于阳明者,自表之里,无形传至有形,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其硝黄猛烈故也。少阳传于阳明,为逆传来者,阳明居太少之中,故从乎中治,宜小承气汤之缓也。若夫正阳阳明,为本经传于有形,故用调胃承气汤之缓剂。无太少二气之传,故不用浓朴枳实燥药,所谓有缓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气汤,下药之最急者;大柴胡汤,下药之最缓者。调胃承气汤,急之次者;小承气汤,缓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气汤治三焦俱实,否满燥坚全,故用浓朴枳实苦寒泻满,芒硝咸以除坚,大黄之苦以泻实热。此为胃实不大便,发热狂言谵语,三焦俱实而用之者也。小承气汤治上焦积热而成否实,以浓朴枳实去痞,大黄泻实热。不用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此为上焦实热而用之者也。调胃承气汤治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甘草调胃和中,芒硝润燥,大黄泻实。不用朴实以伤上焦之元气也。桃仁承气汤治中焦于血积热。

经曰∶中焦如沤,血之源也。中焦热甚则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谵语则以调胃承气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朴实以伤上焦。此则诸承气因证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谓无形有形缓急次第,惟见其大略焉耳,岂若直以三焦证治而论,不亦深切着明也哉!《伤寒论》潮热条云∶设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粪,欲行攻法,少与小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粪也,乃可以大承气攻之,若不转矢者,此先硬后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不能食也。凡伤寒攻热邪,皆用汤液涤荡热积,不可用圆子药攻,不可不知也。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更加百膏,所以为紧。此治荣卫俱病者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荣,寒则伤卫;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荣,故大青龙主荣卫俱伤者,此也。

李先知云∶脉缓有汗为桂枝汤证,脉紧不烦为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脉似桂枝反无汗,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若不审证,误用青龙发汗,伤人多矣。故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宜服真武汤。仲景特设此药以救之。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十枣汤治身凉干呕,短气筋痛者当行。须是表证已罢,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以其药性太猛,切戒轻用。

里有水证条云∶身凉表证罢,咳而胁下痛者,十枣汤。痞证条云∶胁下痛,干呕短气,身凉不恶寒,汗出无表证者,十枣汤。干呕证条云∶身凉汗出,干呕胁痛不恶寒,此表证已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可见十枣汤非敢轻用,必审表证罢,惟身凉胁痛干呕,有水气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枣十枚为君,消水药不过一钱,不敢轻用可知矣。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方评

易老九味羌活汤为解利两感伤寒而设。经曰∶两感于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此为脏腑俱虚,内外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感有浅深虚实之异,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汤之制也。其黄芩、生地为里热之药,羌活、细辛为解表之药,亦和平表里之轻剂耳。然非正伤寒之主药也,陶氏谓其可代麻黄、桂枝、青龙三方之用,噫!亦过矣。但用之于伤风见寒,伤寒见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而兼有里证者宜用之,大抵终是轻剂。若果当发汗,必用麻黄,而羌活、防风岂可比也?若表虚有汗,则用桂枝。若有汗而烦必用青龙,羌活岂可代也?非即病正伤寒,而九味羌活用于春秋之时,比之麻黄、青龙,则又稳也。知者审诸。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诸方目

第一、

麻黄汤

治太阳脉浮紧,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麻黄(二钱)桂枝(一钱)甘草(五分)杏仁(八枚)上锉,每服水盏半,先煎麻黄数沸,后加生姜三片、枣一枚,内余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覆取汗。盖麻黄性热,惟冬时正伤寒无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轻用,服之必发斑发黄。如用者,要石膏、知母、黄芩。

第二、

麻黄干葛汤

治太阳发热、无汗恶寒,刚。

麻黄赤芍药(各三钱)干葛(钱半)豉(半合)上水二盏、葱白一茎,煎八分,温服取汗。

第三、

麻黄升麻汤

大下后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麻黄(八钱)升麻当归(各四钱)知母黄芩葳蕤(各二钱)石膏白术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干姜(各一钱)上水三升三合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入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次第令尽。汗出愈。

第四、

麻黄知母石膏汤

治太阳无汗,夏至后服。

麻黄汤加知母(一钱)石膏(二钱)第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太阳汗后喘。

麻黄(八钱)杏仁(三十个)甘草(四钱)石膏(一两)上水四盏先煮麻黄,减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二服。

第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目发黄,中湿身痛。

麻黄连翘甘草(各四钱)桑白皮赤小豆(各一两二钱)杏仁(三十个)大枣(八枚)生姜(七钱)上水四盏先煮麻黄二三沸,掠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半日尽。

第七、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发热,脉沉微汗之。

麻黄细辛(各六钱)附子(一个)水四盏煎麻黄,减去一盏,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盏,分三服。

第八、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麻黄薏苡仁(各半两)甘草(二钱)杏仁(十个)上水三盏煎至盏半,分二服。避风微汗。

第九、

麻黄附子甘草汤

治少阴无表里证。

麻黄(三钱)甘草(一钱)附子(一钱)上水盏半煎至八分,温服取微汗。

第十、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加黄芩名阳旦汤。)桂枝赤芍药(各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五片)大枣(三枚)上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取微汗。(夏至前加黄芩,夏至后加知母石膏。虚寒者不必加。酒家小便数不可行桂枝。)第十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脉浮缓如疟,无汗身疼。

桂枝(五钱)芍药甘草麻黄(各三钱)杏仁(二十个)生姜(三钱)大枣(四枚)上水四盏先煎麻黄二三沸,去沫,纳诸药,煎至二盏,分三服。

第十二、

桂枝甘草汤

治发汗过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钱)甘草(一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第十三、

桂枝加葛根汤

治伤风项背强,有汗不恶风,柔。

桂枝汤加葛根煎服。

第十四、

桂枝石膏汤

治热病,夏至后同桂枝用。

桂枝汤加石膏煎服。

第十五、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形如疟,得汗必解。

桂枝芍药(四钱)麻黄(二钱)甘草(二钱)杏仁(十六枚)生姜(四钱)大枣(五枚)水三盏先煎麻黄一二沸,去沫,纳诸药,煎二盏,分二服。

第十六、

桂枝大黄汤

治关脉沉实,按之痛,大便秘。

桂枝汤加大黄(量强弱下)芍药,减甘草,煎服。

第十七、

桂枝人参汤

太阳下之早,协热利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

桂枝甘草(各二钱)人参白术干姜(各一钱)水二盏先煎四味,至盏半,后纳桂枝,煎至一盏服。

第十八、

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身疼,脉浮虚涩。

桂枝汤加附子,煎。

第十九、

桂枝栝蒌葛根渴

治有汗柔。

桂枝芍药(各二钱)栝蒌根干葛(各一钱)甘草(六分)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第二十、

桂枝二越婢一汤

治太阳发热恶寒,脉微弱。

桂枝芍药甘草(炙。各一钱)麻黄(一钱)石膏(三钱)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三盏煎盏半,如法煎,分三服。

第二干一、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太阳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汤加杏子、浓朴,煎服,取微汗。

第二十二、

桂枝芍药汤

治脉浮腹痛。

桂枝汤加芍药一倍第二十三、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脉浮以火劫之,亡阳惊悸,卧起不安。

桂枝蜀漆(各钱)甘草(六分)牡蛎(一钱八分)龙骨(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枚)上水二盏,先煮蜀漆,减半盏,煎诸药至一盏,温服。

第二十四、

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

桂枝汤加人参、芍药(一倍)、生姜(一倍),煎服。

第二十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一钱半)甘草(一钱)生姜(钱半)大枣(一枚)附子(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二十六、

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

热病,夏至后用。

桂枝汤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升麻(五分),水煎服。

第二十七、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或下后不解,腹满小便不利。

芍药茯苓白术(各二钱)甘草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渣服。小便利则愈。

第二十八、

越婢汤

治风痹脚弱。

石膏白术(各二钱)麻黄(七分)附子(五分)甘草(三分)水钟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

第二十九、

茯苓白木汤

治湿温。

茯苓干姜甘草白术桂(各一钱半)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三十、

大青龙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无汗而烦躁者。

麻黄(三钱)桂枝(一钱)杏仁(五枚)甘草石膏(半鸡子大一块)生姜(一钱)大枣(一枚)水钟半煎,分二服,温服。

第三十一、

大青龙加黄芩汤

大青龙汤加黄芩煎服。

第三十二、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呕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满而喘者。

麻黄桂枝芍药(各一钱)甘草(五分)干姜细辛(各五分)五味子(十二粒)半夏(一钱)水二盏煎服。

第三十三、

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汤

青龙汤减麻黄,加茯苓。

第三十四、

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

小青龙汤去半夏,加栝蒌。

第三十五、

小青龙去麻黄加杏子汤

治太阳汗干饮水多,咳而喘。

本方去麻黄,加杏子,煎服。

第三十六、

葛根汤

治太阳无汗恶风刚,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一钱半)麻黄(一钱)桂枝芍药甘草(各六分)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盏如法煎一盏,服取微汗。

第三十七、

葛根解肌汤

发热而渴,不恶寒,并疫疠。

葛根(二钱)黄芩芍药麻黄(各一钱)甘草桂(各五分)水二盏,枣一枚,煎,如脉浮,再服取汗。

第三十八、

葛根柴胡汤

柴胡(一钱半)苍术荆芥麻黄(各一钱)甘草当归(各五分)水二盏,加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第三十九、

葛根葱白汤

治已汗未汗头痛。

葛根芍药知母川芎(各一钱)生姜(三钱)葱白(五寸)水二盏煎一盏服。

第四十、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各一钱)黄连(二钱)甘草(五分)水二盏煎服。

第四十一、

葛根橘皮汤

治温毒发斑,心烦呕逆。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黄黄芩(各八分)甘草(五分)水二盏煎服。

第四十二、

葛根加半夏汤

本方加半夏,如法煎服。

第四十三、

葛根龙胆汤

治身重汗出,风温脉浮。

葛根(二钱)石膏(一钱)麻黄升麻芍药桂枝生姜甘草葳蕤(各八分)水二盏煎至八分服。

第四十四、

小柴胡汤

治伤寒四五日往来寒热,胸满心烦喜呕。少阳发热。风温身热。

柴胡(二钱)黄芩人参半夏(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第四十五、

小柴胡加茯苓汤

治小便难,潮热腹满。

本方加茯苓,煎服。

第四十六、

小柴胡加五味子汤

治温病而渴,不恶寒嗽者。

本方加五味子,煎服。

第四十七、

小柴胡加桂汤

治身热欲近衣,身热不渴。

柴胡黄芩半夏(一钱)甘草桂(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四十八、

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

治发热而渴。

本方去半夏,加人参、栝蒌仁,煎服。

第四十九、

小柴胡去枣加牡蛎汤

治水结胸。

本方去枣,加牡蛎,煎服。

第五十、

小柴胡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姜汤

治少阳寒热,自利泄泻。

本方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煎服。

第五十一、

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

下后阴弱生热,脉微恶寒。

柴胡半夏人参芍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盏加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第五十二、

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

治痞而胸膈满胀。

本方加干姜、牡蛎煎服。

第五十三、

柴胡桂枝汤

治风温汗后身热、心下烦热,妨闷动气。

柴胡(二钱)桂枝(一钱)甘草(七分)人参(一钱)半夏芍药(各一钱)黄芩(一钱)生姜(五片)水二盏,枣二枚,煎一杯温服。

第五十四、

柴胡桂姜汤

治往来寒热,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柴胡(一钱五分)黄芩桂枝干姜(各八分)甘草(五分)牡蛎(七分)栝蒌根(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五十五、

柴胡龙骨牡蛎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惊狂,亡阳烦躁,卧起不安,一身尽痛。

柴胡(一钱二分)龙骨桂枝铅丹人参黄芩茯苓牡蛎半夏(各六分)大黄(八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纳大黄煎三五沸,温服。

第五十六、

五苓散

治小便不利而渴,中暑烦躁霍乱。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各一钱)桂(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第五十七、

辰砂五苓散

治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口干焦,神昏狂言,妄语如见鬼,及瘴疟,烦闷未省诸热,清水道。

五苓散加辰砂,炒,研末调服。

第五十八、

小建中汤

伤寒三四日,心中悸而烦。少阴恶寒,手足蜷而温。

桂枝(一钱)芍药(二钱)甘草(六分)饧糖(三匙)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内饧令化,温服。

第五十九、

黄建中汤

尺脉迟,伤寒身痛,汗后身痛弱脉可服。

黄(一钱半)芍药(二钱)桂(一钱)甘草(六分)生姜(五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去渣,入饧一大匙,煎一沸服。若微溏利或呕者,不用饧。

第六十、

大柴胡汤

治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内实大便难。

柴胡(一钱二分)黄芩芍药(各一钱)半夏(八分)大黄(七分)枳实(四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去渣再煎至八分,入大黄。

第六十一、

调胃承气汤

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呕逆。

大黄(六钱清酒洗)芒硝(一合)甘草(一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纳硝,微煎服。

第六十二、

大承气汤

伤寒胃实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渴。少阴口燥咽干,日晡发热,脉实。三焦俱有邪盛用之。

大黄(五钱)芒硝(一合)浓朴(一钱)枳实(一钱)水二盏先煎朴、实,至盏半加大黄,煎至一盏,去渣纳硝,一二沸服,得利止服。

第六十三、

小承气汤

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阳明无表证,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喘。专泻上焦之痞热。

大黄(四钱)浓朴(二钱)枳实(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六十四、

桃仁承气汤

外证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中焦积血证也。

桃仁(十个)桂甘草(各一钱)大黄(二钱半)芒硝(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纳硝,煎一二沸温服。

第六十五、

栀子豉汤

治下后心中懊,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痛。

肥栀子(四枚,打碎)香豉(半两)水二盏先煎栀子,至一盏纳豉同煎,至七分服,得汗止服。

第六十六、

栀子皮汤

温家发黄,伤寒发黄。

栀子(四枚)皮(三钱)甘草(二钱)水二盏煎八分服。

第六十七、

栀子干姜汤

医以丸药下之者,身热不去。

栀子(七枚)干姜(三钱)水二盏煎八分服。

第六十八、

栀子升麻汤

治虚烦不止,三月至夏至前谓之晚发,可服。

生地黄(一钱)栀子(三枚)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石膏(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六十九、

栀子浓朴汤

太阳下后腹满,起卧不安。

栀子(五枚)浓朴(三钱)枳实(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得吐,止后服。

第七十、

枳壳栀子汤

治劳复发热。

枳壳(一枚)肥栀子(三枚)香豉(一两)清浆水二盏空煎,至盏半内二药,煎至一盏入豉,煎八分服,覆取微汗。

第七十一、

栀子乌梅汤

治伤寒瘥后不得眠。

栀子黄芩甘草(各一钱)柴胡(二钱)乌梅肉(二个)水二盏,生姜五片,竹叶二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八分服。

第七十二、

枳壳栀子大黄汤

治食后发热。

枳壳(一枚)栀子(三枚)豉(一两)大黄(如围棋子大三四枚入)水煎如法温服。

第七十三、

猪苓汤

治呕而渴,心烦不得眠,热在下焦,小便不利。

猪苓泽泻滑石茯苓阿胶(各钱半)水二盏煎四味,至一盏去渣,纳阿胶,煎八分,温服。

第七十四、

黄芩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协热利。

黄芩(三钱)芍药甘草(各一钱)大枣(二枚)水盏半煎一盏服。呕者加半夏伍分,生姜五片煎服。

第七十五、

黄芩芍药汤

衄后脉微。

黄芩汤去大枣,煎服。

第七十六、

黄芩半夏生姜汤

治干呕而利。

黄芩汤加半夏、生姜,煎服。

第七十七、

黄连汤

腹满痛,大便秘,胸中有热,腹痛欲呕。

黄连甘草干姜芍药(各一钱)人参半夏(各五分)大枣(一枚)桂(五分)水二盏煎一盏服。

第七十八、

黄连阿胶汤

(一名黄连鸡子汤)治温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

黄连(二钱)阿胶(钱半)黄芩芍药(一钱)鸡子黄(一枚)水二盏煎三物,至一盏去渣,纳胶,煎一二沸,再纳鸡子黄匀服。

第七十九、

栀子仁汤

发狂烦躁,面赤咽痛潮热。

栀子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五分)升麻黄芩石膏杏仁(各一钱)柴胡(七分)甘草(四分)豉(五十粒)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八十、

黄连橘皮汤

治温毒发狂,下部生疮。

黄连(一钱)橘皮杏仁枳实(各七分)麻黄葛根(各六分)浓朴甘草(各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八十一、

黄连龙骨汤

少阴脉沉,腹痛咽痛,体犹有热,烦苦。

黄连(二钱)黄芩芍药(各八分)龙骨(五分为末)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八十二、

黄连犀角汤

治狐惑。

犀角(三钱,磨)黄连(二钱)乌梅(四个)木香(三分)水盏半煎八分,入角汁、木香汁,和匀服。

第八十三、

黄连解毒汤

大热干呕,谵语,呻吟不眠。

黄连(二钱)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八十四、

黄连一物汤

黄连一味,浓煎汁服。

第八十五、

黄连泻心汤

黄连生地黄知母(各钱半)甘草(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八十六、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胃实不大便,谵语。

大黄(四钱)黄连黄芩(各钱半)上三味为粗末,以麻沸汤盏半渍之,须臾绞去渣服。

第八十七、

酒煮黄连丸

治暑毒发热而渴,不恶寒。

黄连(四两,以无灰好酒浸面上过二寸,重汤煮干焙,罗为末)上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水吞下。

第八十八、

升麻汤

无汗而喘,小便不利而烦渴。

升麻苍术麦门冬麻黄(各一钱)黄芩大青(各七分)石膏(一钱)淡竹叶(十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八十九、

升麻葛根汤

治无汗恶寒发斑,小儿疮疹,疫疠通用。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等分)水二盏煎一盏,寒多热服,热多温服。

第九十、

升麻六物汤

口疮赤烂(赤斑)。

升麻栀子(各钱半)大青杏仁黄芩(各一钱)水盏半,葱白三茎,煎八分,温服。

第九十一、

阳毒升麻汤

治阳毒赤斑狂言,吐脓血。

升麻(一钱半)犀角(磨)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八分)水盏半煎至八分,纳犀角汁和匀服。

第九十二、

升麻栀子汤

升麻柴胡栀子(三枚)石膏(钱半)第九十三、

升麻鳖甲汤

升麻(一钱)当归甘草鳖甲(各钱半)雄黄(另研,三分)蜀椒(三分)水盏半煎八分,纳雄末和匀服。

第九十四、

玄参升麻汤

治咽痛发斑。

玄参升麻(各钱半)甘草(八分)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九十五、

白虎汤

治汗后脉洪大而渴,虚烦中。

知母(三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一盏,米熟去滓,温服。

第九十六、

白虎人参汤

(一名化斑汤)治赤斑口燥,烦渴中。

白虎汤加入参,煎服。

第九十七、

白虎加桂汤

白虎汤加桂,煎服。

第九十八、

白虎苍术汤

治温湿疫疠,秋后热湿而燥。

白虎汤加苍术一倍,煎服。

第九十九、

竹叶汤

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瘥后渴。

竹叶(二七个)麦门冬人参(各一钱)甘草(四分)石膏(二钱)半夏(八分)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一盏,米熟去渣,入生姜汁一匙,再煎一沸服。(一方无石膏。)第一百、

竹叶石膏汤

竹叶汤加石膏第一百一、

茵陈汤

治头汗出,欲发黄。

茵陈蒿(三钱)大黄(二钱)肥栀子(三枚)水二盏先煎茵陈,至半纳二味,煎八分服。

第一百二、

茵陈五苓散

头汗出,发黄,秋感疫疠及黄瘴。

茵陈蒿(三钱)五苓散(二钱)和匀,每服二钱,食前米汤调服,或浓煎茵陈汤调五苓散。

第一百三、

茵陈栀子三物汤

大便自利而黄。

茵陈蒿(二钱半)栀子黄连(各钱半)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四、

茵陈茯苓汤

茵陈(二钱)茯苓桂(去皮。各一钱)猪苓(七分)滑石当归(各二钱)第一百五、

茵陈四逆汤

阴黄,四肢厥冷。

茵陈(一钱)甘草附子(一钱)干姜(炮,钱半)水煎温服。

第一百六、

小茵陈汤

茵陈(三钱)附子(一钱)甘草(一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七、

茵陈吴茱萸汤

茵陈汤加吴茱萸,水煎服。

第一百八、

茵陈附子汤

茵陈汤附子水煎服。

第一百九、

大陷胸汤

治大结胸,手不可按。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遂末(二分)水二盏煎一盏,纳芒硝煎一二沸,去渣纳甘遂末,和匀服,得利则止服。此药极峻,必不得已而用之。

第一百十、

小陷胸汤

治小结胸。

黄连(钱半)半夏(三钱)栝蒌实(一枚)水二盏先煎栝蒌,至盏半纳诸药,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十一、

大陷胸丸

治结胸项强如柔状,下之则和。

大黄(一两六钱)葶苈芒硝杏仁(各二钱半)上二味为细末,纳杏仁芒硝合研为脂,丸弹子大,别捣甘遂二分,白蜜半台、白水七分半,温调顿服。

一宿乃下,不下再服。

第一百十二、

抵当汤

治血结胸谵语,瘀血狂言,小腹满,漱水不欲咽。

水蛭虻虫(各十枚)桃仁(十枚)大黄(八钱)水二盏煎一盏,渣去温服,血未下再服。

第一百十三、

抵当丸

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身黄,喜忘发黄。

水蛭虻虫(各五枚)桃仁(六个)大黄(二钱)为细末,作一丸,水二盏。

第一百十四、

阳旦汤

春末夏至前宜服。

桂枝汤加黄芩,煎服。

第一百十五、

阴旦汤

治身大热欲近衣,此内寒外热。

芍药甘草(各一钱)干姜黄芩(各钱半)桂枝(五分)大枣(一枚)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取小汗。

第一百十六、

三物白散

治痰实结胸。

贝母桔梗(各三分)巴豆(一钱去皮油)上为末,纳巴豆研匀,以白饮和服。强人四五分,弱人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若利过不止,服冷粥一杯即止。

第一百十七、

小半夏汤

治水结胸。

半夏(四钱)白茯苓(二钱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入姜汁一匙,再煎一二沸温服。

第一百十八、

大半夏汤

治伤寒痰证。

半夏茯苓生姜(各二钱)水二盏煎一盏,临卧服。胃不利,加陈皮。

第一百十九、

半夏泻心汤

半夏(一钱)黄连(五分)人参甘草黄芩干姜(各一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五枚,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二十、

小半夏茯苓汤

水结胸半夏(三钱)赤茯苓(二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入姜汁二匙,煎二沸,温服。

第一百二十一、

半夏生姜汤

治咳逆水谷不下而呕吐。

半夏(五钱)生姜(一两炮)水二盏煎一盏,分二服。

第一百二十二、

半夏桂甘汤

非时暴寒伏于少阴,脉微弱,次必下利,一名肾寒服此。

半夏桂枝甘草(各三钱)水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旋旋呷之。

第一百二十三、

姜汁半夏汤

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散心积积无奈者。

半夏(五钱)生姜自然汁(半盏)水盏半,同姜汁煎至八分,温服。

第一百二十四、

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浓朴(三钱)半夏(一钱)甘草人参(各五分)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二十五、

甘草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甘草,煎服。

第一百二十六、

三黄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可服,恶寒者不可服。

即附子泻心汤去附子,煎服。

第一百二十七、

生姜泻心汤

下痢、心下痞,腹中雷鸣。

甘草泻心汤减甘草一半,加生姜一倍,煎服。

第一百二十八、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恶寒汗出。

附子(三钱)大黄(六钱)黄芩黄连(各二钱半)水盏半,先煎附子至七分,次取百沸汤二盏渍三黄末一时,取汗和附子汤服。

第一百二十九、

赤茯苓汤

厥阴消渴气上冲,吐下后身振摇肉惕。

赤茯苓陈皮人参(各一钱)白术川芎半夏(各六分)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第一百三十、

茯苓甘草汤

水气承心,振寒而躁,自汗不渴。

茯苓桂枝(各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五大片)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三十一、

茯苓甘桂大枣汤

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二钱)甘草(七分)桂枝(一钱)大枣(三枚)甘澜水(见制法中)甘澜水二盏,煎茯苓至盏半,纳诸药同煎至八分服。

第一百三十二、

茯苓桂甘白术汤

茯苓(三钱)桂枝(一钱半)甘草白术(各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一百三十三、

调中汤

治疫疠,夏感寒邪,下血。

大黄(一钱)桔梗葛根黄芩芍药白术本甘草(各六分)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得利热便退。安常治多年下血肠风亦瘥。

第一百三十四、

四逆汤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

附子(三钱)甘草干姜(各钱半)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三十五、

当归四逆汤

下之厥逆者。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一钱)甘草通草(各七分)大枣(三枚)水盏半煎七分服。

第一百三十六、

通脉四逆汤

厥逆下利,脉不至。

即四逆汤加甘草一倍。

第一百三十七、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吐利止汗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煎起,加猪胆半杯,和匀温服,其脉即来。

第一百三十八、

茯苓四逆汤

汗下后烦躁不得眠。

茯苓(三钱)人参附子干姜(各一钱)甘草(八分)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一百三十九、

茵陈四逆汤

茵陈(二钱)附子干姜(各一钱)甘草(炙一钱二分)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四十、

四逆散加五味干姜汤

少阴四肢厥逆,或泄利而嗽。

甘草枳壳柴胡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九粒)干姜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服。

第一百四十一、

四逆散

甘草枳壳柴胡芍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嗽,加五味子。悸者加桂。腹痛加附子。泄利虚者加浓煎薤白汤调。

第一百四十二、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下之而厥逆者。

本方中加吴茱萸、生姜,煎服。

第一百四十三、

真武汤

治阴证脉沉身痛。少阴腹痛,小便不利。

附子(三钱)生姜(五钱)白术(一钱)茯苓芍药(各二钱)水三盏煎盏半,分二服。

第一百四十四、

附子汤

阴证脉沉身痛。少阴背恶寒,口中和。

附子(生二钱)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各一钱)水二盏煎一盏,分二服。

第一百四十五、

附子散

附子(二钱)干姜(一钱)桂心当归白术半夏(各一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

第一百四十六、

甘草附子汤

风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附子(各一钱)白术桂枝(各钱半)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微汗解。

第一百四十七、

甘草干姜汤

少阴小便色白,病形悉具,吐逆而渴,动气,下之反剧,身虽有热反欲蜷。

甘草(二钱)干姜(一钱)水盏半煎七分服。

第一百四十八、

理中汤

治太阴自利,不渴,痰多而呕,腹痛溏霍乱。

人参白术干姜(各二钱)甘草(一钱)水二盏煎一盏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姜,小便不利加茯苓,肾气动者去术。

第一百四十九、

理中丸

痞而胃寒。厥阴饥不能食,食即吐。霍乱,寒多不渴。

理中汤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沸汤化下丸。

第一百五十、

治中汤

心腹连胁满痛。

理中汤加青皮,煎服。

第一百五十一、

附子防风汤

附子防风柴胡(各八分)白术(钱半)桂心茯苓干姜(各五分)五味子甘草(四分)生姜(五片)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二、

芍药甘草附子汤

汗下后恶寒。芍药甘草附子(各二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五十三、

霹雳散

阴盛隔阳,身冷脉沉,烦躁欲饮水。

附子(一枚五分,重者炮)用冷灰埋之,取出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同研,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六分,临熟入蜜一匙,候温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瘥。

第一百五十四、

术附汤

治湿温小便不利。

白术(二钱)附子干姜甘草(各钱半)水盏半,枣二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五、

桔梗半夏汤

腹胀。

桔梗半夏陈皮水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六、

羌活附子汤

治咳逆。

羌活附子(各一钱)干姜(枣许大)茴香木香(各五分。磨)水盏半,枣二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七、

白通汤

少阴下利。

葱白(三茎)附子(三钱)干姜(钱半)水盏半煎七分半服。

第一百五十八、

白通加猪胆汁汤

下利厥逆,脉不至。

附子(三钱)干姜(钱半)葱白(二茎)童便(半合)猪胆汁(三匙)水盏半煎八分,去渣入童便,胆汁和匀。

第一百五十九、

正阳散

阴毒寒证,面青黄色,四肢厥冷。

干姜(五分)附子(一钱)甘草(五分)麝香(一分)皂荚(一钱)为细末,水一盏,煎五分,热服。

第一百六十、

理中石膏汤

治霍乱转筋。

理中汤加石膏、煎服。

第一百六十一、

枳实理中丸

寒实结胸。

枳实(十六片)干姜白术甘草人参茯苓(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热汤化下,连进二三。

第一百六十二、

四顺汤

沉脉而身无热,不欲见光,腹痛,手足冷,下利。

理中汤加甘草(一倍),煎热服之。

第一百六十三、

四顺丸

少阴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冷。

理中丸加甘草(倍),为丸服。

第一百六十四、

增减理中丸

太阴下之胸满硬,诸胸宜服此。

人参白术(各二两)甘草干姜(各两半)黄芩(五钱)枳壳(十二片)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沸汤化下。有汗出加牡蛎。

第一百六十五、

干姜附子汤

下后复发汗,昼夜不得眠,无表证脉微者。

干姜(二钱)附子(三钱)水盏半煎七分,顿服。

第一百六十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寒气内格,食入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六十七、

脾约丸

老人津少大便秘。

大黄枳实浓朴白芍药(各五钱)麻子仁(一两)杏仁(三分)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未通再加二十丸即通。

第一百六十八、

金匮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二两)桂枝甘草牡蛎(各一两)凝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石膏紫石英(各三两)上十二味,杵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一撮,井花水二盏,煎三沸,去渣温一盏。

第一百六十九、

柴胡半夏汤

痰热头痛,手足烦热。

柴胡(一钱)半夏白术(各八分)甘草人参黄芩麦门冬(各六分)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七十、

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百合(七枚)知母(一两)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洗去白沫。别以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又以水二盏煎知母,至一盏去渣,相和煎取一盏半,分二服。

第一百七十一、

百合地黄汤

治百合病。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盏)先洗渍百合如前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渣纳地黄汁,煎取盏半。分二服,大盒饭如漆,中病止服。

第一百七十二、

百合洗方

治百合病。

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后,温暖洗身,洗已,食煮饼,勿用盐豉。

第一百七十三、

犀角地黄汤

衄后脉微发狂发黄。当汗不汗,内有瘀血。血证大便黑,漱水不欲咽。

犀角(一钱锉)生地黄(四钱)牡丹皮芍药(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纳犀角服。

第一百七十四、

大青四物汤

(一名阿胶大青汤)治赤斑。

大青(二钱)阿胶甘草(各一钱)豉(一合)水盏半煎八分,去渣入阿胶,候烊温服。

第一百七十五、

青黛一物汤

治赤斑。

青黛(如枣大)水研服。

第一百七十六、

五物木香汤

青木香(五分)丁香薰陆香(各一钱)麝香(三厘)白矾(一钱)水盏半煎七分,温服。盛者加犀角,轻者去矾。

第一百七十七、

黑奴丸

阳毒发斑,大渴烦躁。

黄芩釜底煤芒硝灶突墨梁上尘小麦奴麻黄(各一钱)大黄(一钱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服,饮水尽足当发寒汗出瘥。若一时顷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第一百七十八、

黑膏

治温毒发斑呕逆。

生地黄(二两六钱)好豉(一两六钱)猪膏十两,合露之,煎,令三分减一,绞去滓。入雄黄豆大,麝香少许,搅和匀,分三服。毒从皮中出则愈,忌芜荑。

第一百七十九、

紫雪

暑中三阳所患,必热烦躁发斑者。

升麻(八钱)黄金(十两)寒水石石膏(各四两八钱)犀角羚羊角(各一两)玄参(一两六钱)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钱)甘草(八钱)上水五大碗煮金,至三碗,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渣,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以柳木条子搅勿停手,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研朱砂、麝香各三钱,急搅令匀,候冷凝成雪也。每服一钱匕,细细咽之。

第一百八十、

李根汤

甘李根白皮(一钱)半夏(钱半)当归(八分)生姜(钱半)茯苓桂枝芍药黄芩(各八分)甘草(四分)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一、

吴茱萸汤

呕而胸满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生姜(各三钱)人参(一钱)水盏半,枣一枚,煎一盏服。

第一百八十二、

旋复代赭汤

汗吐下后心下痞。

旋复花(钱半)人参(一钱)代赭石甘草(各八分)生姜(二钱)半夏(一钱)大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第一百八十三、

大橘皮汤

呕哕胸满,虚烦不安。

陈皮甘草(一钱)人参(二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四、

小橘皮汤

(一名生姜橘皮汤)呕吐手足厥。

陈皮(三钱)生姜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五、

橘皮汤

伤寒痰逆恶心。

陈皮(三钱)人参(钱半)甘草(八分)水盏半,竹青一丸、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第一百八十六、

橘皮干姜汤

(一名橘皮半夏生姜汤)咳逆哕恶心。

陈皮通草(各钱半)人参干姜(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七、

桔梗汤

少阴咽痛。

桔梗(三钱)甘草(三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八十八、

桔梗枳壳汤

痞证胸满不痛。

桔梗枳壳(各三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一百八十九、

桔梗半夏汤

腹胀。

桔梗半夏陈皮(各二钱)水盏半,生姜五片,煎服。

第一百九十、

汉防己汤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

汉防己(二钱)黄白术(各一钱)甘草(七分)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九十一、

防己黄汤

治同。

即防己汤加甘草一倍。

第一百九十二、

防风白术牡蛎汤

防风白术牡蛎(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服。汗止服小建中汤。

第一百九十三、

海蛤散

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鸡子清调下。

第一百九十四、

槟榔散

治香港脚。

橘叶(一大握)沙木(一握)小便酒(各半盏)水盏半煎一盏,调槟榔二钱,食后温服。

第一百九十五、

五积散

治感寒香港脚,食积心腹满痛,呕吐,项背拘急。

川芎苍术桔梗陈橘皮枳壳(各七分)吴白芷官桂人参(各五分)浓朴芍药白茯苓当归干姜麻黄半夏(各八分)甘草(炙,五分)水二盏煎八分,姜三片、葱白三茎同煎,取微汗。

第一百九十六、

十枣汤

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水盏半,先煎大肥枣十枚,取八分纳药末。弱人半钱,强人一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再服加半钱,利后糜粥和养。

第一百九十七、

桃花汤

少阴下利脓血并温毒下利。

赤石脂(五两三钱,一半全用,一半为末)糯米(三合)干姜(三钱)水三碗煮米令熟,去渣温服。二碗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病愈止服。

第一百九十八、

冲和汤

(即九味羌活汤)治伤寒两感。(春分代桂枝麻黄用。)羌活防风苍术(各一钱)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黄黄芩(各一钱半)细辛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取汗。有汗者去苍术加白术。渴,葛根石膏。

第一百九十九、

来复丹

硝石(一两)硫黄(一两,明净者)太阴玄精石(一两)五灵脂(二两,水研飞过)青皮陈皮(去白。各二两)先以硫黄同硝石铫慢火炒,以柳箸搅,不住手,令阴阳气相入,不可大炒过,以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丹。玄精石、五灵脂各制净末,青橘皮亦研净末,方入二气味诸石末和匀,醋打糊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粥饮吞下。

第二百、

灵砂丸

水银(八两)硫黄(二两)上二味新铁铫炒成砂子,入固济罐,打火三炷香,过宿取火,研为细末。今市肆炼银朱者,彼是谓之气砂,又谓罐口砂,其价与朱相等。药肆中缺辰砂,则亦将此砂研碎混入内,卖充辰砂。医之谓灵砂,即此砂是也。每用为细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空心米饮、枣汤、人参汤任下。忌猪羊血、绿豆粉,量人增至七八粒。

第二百一、

柿蒂汤

柿蒂丁香(各钱半)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二、

破棺丹

大黄(二两,半生半熟)芒硝(一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半丸或一丸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各半化服,或白汤合酒化服。

第二百三、

杏仁汤

身热恶风,风湿微肿。

杏仁(七枚)桂(五分)麻黄芍药天门冬(各钱半)水二盏,姜十片,煎一盏,分二服。

第二百四、

木瓜散

脚肿宜服。

干木瓜大腹皮紫苏羌活(各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二百五、

乌梅丸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细辛附子人参柏皮桂枝(各两半)干姜(二两半)黄连(四两)蜀椒当归(各一两)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熏之,五升米饭在下,饭熟捣梅成泥,入诸药和匀,入蜜,杵三千下,丸梧子大。先服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第二百六、

牛蒡根汤

汗不流,是汗出时盖覆不密,故腰背手足搐搦。

牛蒡根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上细锉于砂盆内研细,用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滤取汁,后用炭火半秤烧一地坑内通赤,去火扫净,投药汁在坑内再烧,令赤黑色,取出,于钵内细研。每服半钱,酒调下,日三服。

第二百七、

地榆散

伤寒热毒不解,晚即壮热,腹痛便脓血。

地榆犀角(锉)黄连茜根黄芩栀子仁(八分)水二盏,韭白五茎,煎一盏,温服。

第二百八、

浓朴汤

浓朴(姜制,一钱)白术(二钱)陈皮半夏(各八分)枳实甘草(炙,各六分)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温服。

第二百九、

浓朴丸

陈皮(五钱)人参(七钱)白术藿香当归(各五钱)细辛(二钱)浓朴(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六分,和渣热服。

第二百十、

人参散

人参栀子蓝叶白藓皮甘草(各一钱)水盏半煎七分服。

第二百十一、

酸枣仁汤

汗下后昼夜不得眠。

酸枣仁(炮去皮)甘草知母麦门冬(各一钱)茯苓川芎(各六分)干姜(三分)水盏半煎七分,温服。

第二百十二、

败毒散

柴胡前胡桔梗甘草人参茯苓羌活独活枳壳川芎(各等分)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服。

第二百十三、

葱豉汤

伤寒二三日头项痛,恶寒脉紧无汗。

葱白(七茎)豉(半合)干葛(四钱)麻黄(二钱)水二盏先煮麻黄六七沸,去沫纳葛,煎十余沸下豉,煎八分服。如人行五六里再服,良久煮葱豉粥热吃,以衣覆取汗。

第二百十四、

连须葱白汤

已汗未汗,头痛如破。

生姜(二两)连须葱白(切半升)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二服。

第二百十五、

茅花汤

鼻血不止。

茅花(一大把,无花用根)水三盏煎盏半,分二服。

第二百十六、

柏皮汤

热毒入深,吐血。

柏皮(三钱)黄连黄芩(各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入阿胶,再煎一二沸,温服。

第二百十七、

麦门冬汤

麦门冬甘草(各二钱半)粳米汤盏半、枣二枚、竹叶十五片,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十八、

救逆汤

第二百十九、

黑锡丹

(见眩运门)第二百二十、

羊肉汤

当归(酒浸)白芍药(各二两)附子(炮。四钱)龙骨(四钱)生姜(二两)牡蛎(三两,)桂枝(七钱)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羊肉四两、葱白五寸打破,水五盏熬至一半,滤去渣,分三服。

第二百二十一、

三建汤

天雄附子大川乌(各一钱三分)水二盏,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第二百二十二、

葳蕤汤

治风温冬温,春月伤寒。

葳蕤石膏(各一钱)麻黄白薇羌活杏仁甘草川芎(各六分)青木香(五分)干葛(一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二十三、

栝蒌根汤

治风温大渴。

石膏(三钱)栝蒌根人参防风甘草干葛(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服。

第二百二十四、

延胡散

尿血。

延胡索(三钱)朴硝(一钱)水盏半煎七分,温服。

第二百二十五、

射干汤

治夏月暴寒,伏热于内,咳嗽喉哑。

射干当归麻黄肉桂枳实紫菀独活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分)生姜(一钱)半夏(一钱)杏仁(七粒)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二十六、

金沸草散

治头痛热甚,胸膈有痰。

前胡旋复花(各一钱)半夏细辛甘草(各五分)荆芥穗(七分)赤茯苓(六分)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第二百二十七、

文蛤散

病在阳,反以水,热攻于内,寒更益坚,欲饮水不竭。

文蛤(为末)沸汤调服方寸匕。

第二百二十八、

牡蛎泽泻汤

治病瘥后从股以下有水气。

牡蛎泽泻蜀漆商陆葶苈海藻栝蒌根(各等分)为细末,米饮调服方寸匕,小便得利为佳。

第二百二十九、

猪肤汤

少阴下利,咽痛,胸满而烦。

猪肤(五两)水四碗煮取二碗,加白蜜二台、白粉二合,熬香和令得所,分二服。

第二百三十、

猪胆鸡子汤

伤寒五六日出斑。

猪胆(二合)鸡子(一枚)苦酒(三合)和匀煎三沸,强人尽服,弱人煎六七沸服,汗出瘥。

第二百三十一、

鳖甲散

伤寒八九日不瘥,诸药不效,名坏伤寒。

鳖甲升麻前胡乌梅黄芩犀角(锉)枳实(各七分)生地黄(一钱)甘草(五分)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三十二、

白头翁汤

胁热而利,渴而下利。

白头翁黄柏秦皮黄连(各钱半)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三十三、

乌扇散

咽中闭塞。

生乌扇(即射干苗,如无,用射干)猪脂(各四两)二味合煎,药成去渣,取半鸡子大,薄绵裹纳喉中。

第二百三十四、

赤石脂丸

胁热而利。

赤石脂干姜(各一两)黄连当归(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第二百三十五、

赤石脂禹粮汤

痞而下利不止,当治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各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三十六、

葶苈苦酒汤

发狂烦躁,面赤咽痛。大下伤血,发热脉涩。

葶苈苦酒(升半)艾汁(半升)煎取七分,作三服。

第二百三十七、

香薷汤

暑邪霍乱。

香需白扁豆浓朴(各二钱)甘草茯神(各一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入些盐花亦可。

第二百三十八、

香薷散

中霍乱。

香薷(钱半)浓朴(姜汁炒)黄连(各二钱,姜炒紫色)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用新汲水浸极冷,顺服之效,不得犯铁器。

第二百三十九、

消暑丸

伤暑发热,头痛烦热。

半夏(醋煮)甘草(生)茯苓(各四两)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第二百四十、

清暑益气汤

(方见暑门)。汗出身热脉虚。

第二百四十一、

除湿汤

半夏浓朴(各一钱)霍香陈皮(各六分)苍术(一钱)甘草(五分)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四十二、

霍香正气散

治伤寒头痛发热,内因痰饮,外因感冒,中脘痞满,呕逆恶心,憎寒壮热咳嗽。

藿香紫苏桔梗(各一钱)前胡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各六分)白术浓朴(各八分)白芷大腹皮(各五分)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取汗。

第二百四十三、

绛雪

龙脑(一分二厘半)硼砂(一钱)珍珠(三钱)上研匀,每服一字,掺于舌上津咽之。

第二百四十四、

治慝桃仁汤

伤寒不发汗,变狐惑,唇口生疮,声哑。

桃仁槐子艾(各三钱)枣(十枚)水二大盏煎盏半,分二服。

第二百四十五、

雄黄蜕散

狐惑唇疮声哑。

雄黄桃仁苦参青葙子黄连(各等分)为末,以生艾捣汁和丸,如小指尖大。绵裹纳下部中,无艾亦可。

第二百四十六、

万全木通散

小便难而黄。

木通赤茯苓车前叶滑石(各一钱)瞿麦(七分)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第二百四十七、

鼠粪汤

男子阴易及劳复。

韭根(一大握)鼠粪(十四枚,两头尖者是)水盏半煎七分,去渣再煎三沸。温服,得汗效,未汗再服。

第二百四十八、

鼠矢豉散

劳复发热。

栀子(十四枚)雄鼠矢(二七枚)枳壳(三枚)水盏半,葱白二寸、香豉三十粒,煎八分,温服。

第二百四十九、

烧散

阴阳易。

裆(烧灰存性,以近阴处者,男用妇人裆,女用男子裤裆)水调服方寸匕,以小便利阴头肿即愈。

第二百五十、

竹皮汤

病复交接劳复,外肾肿,腹中绞痛。

刮竹青皮(一大丸,如鸡子)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第二百五十一、

天水散

治中暑身热呕吐,烦渴水泄,小便赤涩。大能止泻止吐,解渴解百药酒食等毒,治时行疫疠,两感伤寒,及妇人下乳催行,兼以治乳痈,孕妇勿服。

滑石(飞,六两)甘草(炙,一两)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温汤调下。无蜜,饮汤白水俱可,日三服。要除热结,新汲水下;要汗,煎葱白豉汤调二三服;热甚者多服。

第二百五十二、

防风通圣散

方见中风门。

第二百五十三、

小续命汤

治二通用。

方见风门。

第二百五十四、

小续命加姜汁汤

治寒,三阳香港脚。

小须命汤煎成去渣,加入姜汁二匕,再煎一沸服。

第二百五十五、

续命去附减桂加芍一倍汤

治香港脚,暑中三阳所患必热。

第二百五十六、

川芎石膏汤

方见头痛门。

第二百五十七、

补中益气汤

治内虚伤寒发热。

方见内伤门。

第二百五十八、

安神丸

方见惊悸门。

第二百五十九、

柴胡饮子

方见热门。

第二百六十、

七宣丸

方见秘结门。

第二百六十一、

鹤顶丹

方见究源门。

第二百六十二、

消蕴汤

方见《无求子》。

第二百六十三、

扁豆汤

方见《无求子》。

第二百六十四、

竹茹汤

方见烦躁门。

第二百六十五、

鸡清散

方见声音门。

第二百六十六、

海藏大羌活汤

方见风门。

第二百六十七、

参苏饮

治四时感冒,伤寒头痛,发热恶寒,咳嗽声重,唾涕稠粘。此药解肌宽中快膈,及劳瘵潮热往来,孕妇伤寒并治。

人参苏叶干葛前胡陈皮枳壳半夏茯苓(各八分)木香桔梗甘草(各五分)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一盏,温服。

第二百六十八、

香苏散

四时感冒,伤寒发热恶寒,头痛咳嗽。

香附子紫苏(各钱半)陈皮甘草(各一钱)水一盏加葱姜,煎七分热服。如头疼甚,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苏散。

第二百六十九、

芎苏散

治证同前。

川芎紫苏叶干葛桔梗柴胡(各七分)茯苓甘草半夏(各六分)枳壳陈皮(各五分)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第二百七十、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风寒,发热憎寒,头痛咳嗽无汗。

此药不问阴阳两感,一切发散宜此。

川芎甘草麻黄(各八分)干葛紫苏升麻赤芍药(各一钱)白芷陈皮香附子(各六分)水盏半,姜五片、葱白二寸,煎八分,热服,微汗愈。

第二百七十一、

消风百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痛发热,及风寒咳嗽,鼻塞声重或喘急。

荆芥穗白芷陈皮麻黄苍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盏半加姜葱煎,热服。嗽甚者加乌梅。

第二百七十二、

不换金正气散

治四时伤寒,时行瘟疫,及山岚瘴疟,寒热往来,霍乱吐泄下利,及出远方不伏水土者,并宜此。

浓朴(姜炒)陈皮藿香半夏(姜汁制)苍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第二百七十三、

二香散

治暑伤风伤寒,不敢服麻黄桂枝,初以此药解表发散为妙。

及治寒湿暑热,呕吐腹满泻利,瘴气,饮冷头痛身热。

香薷香附紫苏叶苍术浓朴(各八分)陈皮(七分)甘草扁豆(各六分)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第二百七十四、

神术散

治四时瘟疫,伤寒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身痛咳嗽,鼻塞声重。

苍术(钱半)羌活白芷细辛川芎本(各六分)甘草(五分)水二盏,姜三片、葱三寸,煎八分,热服。为末,葱白汤调服亦可。

第二百七十五、

冲和散

治寒温不节,将理失宜,乍暖乍寒,脱衣饮冷,早行冒雾,寒温不时,阴晴不节。如此气候侵犯为邪伤人,则身重痛酸,项背拘急,鼻塞身重,气息不利,不敢轻汗轻下,只此药为稳便。

苍术(三钱)荆芥穗甘草(各七分)水盏半,加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第二百七十六、

白术散

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霍乱烦渴,虚损气弱,及伤积呕哕。

白术人参茯苓(各钱)甘草木香霍香(各五分)葛根(八分)上为细末,白汤调下二三钱。

第二百七十七、

万安散

苏叶陈皮香附子桔梗(各八分)白芷半夏甘草(各六分)前胡本干葛(各五分)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热服,取微汗。

第二百七十八、

干姜汤

治伤寒头不可忍也。

干葛麻黄石膏(各二钱)川芎(八分)水二盏,姜五片、葱白五寸,煎一盏,热服取汗。

第二百七十九、

缩脾饮

治伏暑热烦渴燥闷,霍乱干呕,及中酒呕哕。

缩砂草果(各八分)干葛(钱半)乌梅(三个)扁豆生姜(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冷服温服随意。

第二百八十、

桂苓甘露饮

治中暑伤寒,霍乱吐泻,头痛口干,烦渴饮冷。方见暑门。

第二百八十一、

六和汤

治伤寒冒暑伏热,不分阴阳烦闷,霍乱转筋吐泻,寒热交作,脾气不和,胸满咳嗽,头疼目胀,并中酒烦渴,妇人始前产后俱服无伤。

人参砂仁甘草藿香半夏扁豆赤茯苓杏仁木瓜(各七分)香薷浓朴(姜汁制。各一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温服。

第二百八十二、

枇杷叶散

治伤寒冒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或阴阳不和,霍乱转筋,吐利烦躁。

枇杷叶(去毛炙五个)白茅根麦门冬浓朴(姜制)香薷(各七分)陈皮丁香木瓜(各六分)水盏半,姜三片煎服。烦躁甚者沉冷服。

第二百八十三、

木瓜散

治伤寒霍乱,吐利不已,举体转筋入腹,闷绝。

干木瓜(二钱)吴茱萸(一钱)茴香甘草(各七分)水盏半,加姜四片、苏叶十片、食酱一撮煎服,仍捣蒜贴足心。

第二百八十四、

养胃汤

治伤寒久而成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恶心,身体痛,栗栗振寒,面色青白,不进饮食,脉弦迟。

人参藿香半夏白茯苓(各一钱)浓朴甘草橘皮草果苍术(各六分)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寒甚加附子。

第二百八十五、

清脾汤

治疟热多寒少。

方见疟门。

第二百八十六、

保真汤

治四时伤感,不问阴阳,二证才觉便服有效。

本川芎苍术(各一钱)甘草(六分)水一盏、姜三片,煎服。

第二百八十七、

对金饮子

(一名平胃散)治四时伤寒极效,又治诸疾皆愈,和脾胃,进食快气。

方见脾胄门。

第二百八十八、

杏仁煎

治伤寒声重暴嗽,语言不出。

桑白皮五味子(各一两)杏仁(三两)紫菀贝母木通(各八钱)蜜(二两)上将五味同煎,水四五碗煎至碗半,去渣,再将杏仁及连皮生姜两半同蜜擂成膏,入药汁内,一处收贮。每服以匙挑入口噙化,日四五服。

第二百八十九、

应手方

治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

梅花冰片(为末擦舌上,应手而收,重者须用一钱方收)第二百九十、

白颈蚯蚓

阳证欲死,结胸,无可药者。

白颈蚯蚓(十余条,插烂入蜜半盏、冷水半碗灌服。无蜜用砂糖亦可)第二百九十一、

逍遥散

伤寒汗后血气未平,过劳者谓之劳复,犯房室谓之阴阳易。

此证最难治,曾有舌出数寸死者多矣。此汤极妙。

人参知母竹青柴胡黄连甘草滑石生地黄犀角韭白及根(各等分)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入烧末一钱调服,有粘汗出为效。

第二百九十二、

再造散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医家不识此证,不论时令,遂复用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杀者多矣。殊不知此者为阳虚不能作汗,故名曰无阳。

人参黄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夏日加黄芩石膏水二盏、枣二枚,煎一盏,温服。

第二百九十三、

黄龙汤

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医家有不识此证,便呼为漏底伤寒,即用热药止之,是犹抱薪救火,误人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粪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曰饮汤药而利也,名曰积热利证,宜急下之。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煎六乙顺气汤。

大黄芒硝(年高及身弱者去之)枳实浓朴甘草人参当归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第二百九十四、

芩连消毒饮

治天行时疫,大头痛,发热恶寒,颈项肿,脉洪,痰痹,此方治之。

柴胡甘草桔梗川芎黄芩荆芥黄连防风羌活枳壳连翘射干白芷先用大黄煎利二三次,后根据本方去大黄加人参、当归调理。水二盏姜三片煎,有痰者加竹沥姜汁调。

第二百九十五、

六神通圣散

治时行三月后,谓之晚发,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先用羌活冲和汤,不愈后服此汤。

麻黄甘草黄芩石膏(各一钱)滑石(钱半)苍术川芎羌活细辛(各五分)水二盏,姜三片、豉一撮、葱白一寸,煎八分服,取汗中病止。

第二百九十六、

气渐

凡入病家须避其气渐,不使染着为上。此一医人之患也,不可不知,故并附方于后。

雄黄丸

雄黄(一两)丹参鬼箭羽赤小豆(炒,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温水下五丸,虽与病患同床合被,不能染也。

又法∶以雄黄末涂鼻孔中,行动从容位而入。男子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阴门。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其向背。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六法方钞

六法者,汗吐下利温和也。治法盖不出此六字之外。伤寒并杂病,知此六法,其庶乎得仲景丹溪之旨也。

【汗法】桂枝汤、麻黄汤、双解散、升麻汤、参苏饮、香苏饮、小柴胡汤。

余法加连须葱、桃叶,蒸法出汗。凡邪之在表者,宜汗之而愈。

【吐法】栀子豉汤、大瓜蒂散、人参芦盐汤。

余法加三山丸合解毒散煎。凡病之在胸膈者宜吐之。

【下法】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川散、舟车丸、破棺丹。

余法加牵牛丸甘遂末。凡病之在里而邪实于肠胃者,宜下之。

【利法】五苓散、天水散。

余法用田螺、麝香敷脐。凡患小便赤涩,阴阳不分者,利之而愈。

【温法】理中汤、五积散、四逆汤、姜附汤、三建汤。

余法用硫黄丸烧酒煎服。凡病阴证虚寒脉沉迟者必温之。

【和法】小柴胡汤、建中汤。

凡病非表非里,不寒不热,不可汗下者宜和之。

[卷之十四\伤寒药方] 伤寒药制煎煮法

【制药法】伤寒门药之最要者,莫如麻黄、大黄、附子、茱萸之属,其制法不比泛常,是故不可不附于后也。

麻黄∶去节,先以滚醋汤略泡片时,捞起放干备用,庶免太发。如冬月严寒,腠理致密,当生用,不必制。

大黄∶须锦纹者佳,切片,用酒拌匀燥干备用,不伤阴血。如年壮人实热者,生用不必制。

附子∶

顶正圆平大者佳,去皮脐,先用盐水姜汁各半盏,用砂锅煮五七沸后,入黄连甘草各半两,再加童便半盏煮七八沸,住火良久捞起,瓷器盛贮,伏地气一昼夜,取出晒干备用,庶无毒。

茱萸∶

用半熟盐汤泡片时,炒燥备用,庶无小毒。

猪肤∶

伤寒咽痛下利而烦者用之,和蜜粉煮羹,本草中未载,今人用之不审,通用浓皮,而尚连肉在上者有之,若带肉于上,则反作殃。所谓肤者,惟削薄皮面一层而已。其皮肉之皮亦不可用,方为肤也。

甘澜水∶

取水一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水砂数千颗相聚一团,取用之。

潦水∶

行潦之水,取其急流而有声,亦通达之义也。

大青∶

要茎叶兼用。

饴糖∶

即米与麦共熬者,如蜜样佳。

【解药法】伤寒治法,无非汗下温凉。有汗之而不止者,即用麻黄而不得其法也;有下之而不止者,即用大黄之不得其法也;有温之而至燥热者,用附子之不得其法也。凡犯此者,必知其解救之法,庶可矣。

用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头发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防风各一两,研为细末,周身扑之,随后秘方用药,免致亡阳之祸。

用大黄后泻泄不止者,以乌梅二个、炒粳米一撮、干姜三钱、人参白术炒各半两、生附皮一钱甘草一钱、升麻少许、灯心一握,水煎去渣,入炒陈壁土一撮,调服即止,土气以助胃气也。

用附子后身自红者,乃附毒也。用萝卜捣水二盏,入黄连、甘草各半两,煎至八分,去渣入犀角,磨汁三钱饮之,解其附毒,红即退而愈。每见不知解法,迟延既久,耳目口鼻出血而死。如无萝卜汁,用子研汁。无子,用地浆水澄清用。

【煎药法】凡煎药者,必以主治为君,先煎一二沸后入诸药,且如用发汗药先煎麻黄一二沸后,入众药同煎。

用止汗药先煎桂枝。

用和解药先煎柴胡。

用下药先煎滚水入枳实。

用温药先煎干姜。

用血药先煎当归。

用破血药先煎桃仁。

用利水药先煎猪苓。

用止泻药先煎白术。

用止渴药先煎栝蒌根。

用止腹痛药先煎芍药。

用退黄药先煎茵陈。

用化斑药先煎石膏。

用止呕吐药先煎半夏。

用劳伤药先煎黄。

用解药先煎羌活。

用消暑药先煎香需。

用药先煎防风。

用湿药先煎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