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二节 川滇两省出兵平乱

一、北京政府的平乱决策及川滇

两军的作战部署

正当西藏亲英分子驱赶驻藏川军之际,川边地区的藏族上层分子,由于赵尔丰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危及他们的统治,加之受西藏亲英分子的指使①,于1912年5月也发动了叛乱,并得到西藏叛乱武装的直接支持。两月之内,川边地区的不少州县先后落入当地和西藏的叛乱武装之手。巴塘、昌都被围,乍丫(今西藏察雅东)、江卡(今西藏芒康东)、乡城、稻城、理塘相继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断绝。滇、川两督屡请北京政府出兵西征。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谴责英国勾结西藏亲英分子分裂中国的罪行,猛烈抨击北京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1912年6月14日正式电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军入藏平乱,令云南都督蔡锷派滇军入藏增援;同时,通告英国驻华公使,声明“此次川军入藏全为平乱,至希英国严守局外中立”①。

尹昌衡接电后,迅速作了西征的准备。其作战计划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南北两路“首尾夹攻”的方针,首先控制川边重镇理塘和进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后分别南下,夺取稻城、乡城、乍丫、江卡等地,以巩固川边地区。第二阶段:从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余营边军中,选拔“有志之精兵”数百名为前锋,其余各军继后,乘胜直趋拉萨。同时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萨劝说达赖脱离英国的羁绊,维护祖国的统一。

蔡锷接令后,命滇军参谋厅总长殷承为西征军司令,率队进发。蔡锷考虑到川滇两军如先会师巴塘,再行进藏,不仅粮秣难继,而且可能扩大由辛亥革命以来所引起的川滇两军之间的矛盾,因此主张滇军经维西及西藏东南地区直趋拉藏。这样,既可缩短路程,又可形成军事上的有利态势,使“滇犄其南,川捣其东,首尾策应,形势都归掌握”②。北京政府不同意蔡锷的主张,而令滇军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边门户。

二、击退藏军向川边的首次进攻

1912年初秋,川滇两军按既定计划分路开进。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军从成都出发。原计划出兵八个团,因“器械不备,师皆未练,饷亦无储”①,遂先以朱森林团为先锋,尹自率三个营为本队,总兵力约三千人(一说五千人),兼程西进。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两个营及先遣队陈步三一个营为南路,由打箭炉直趋理塘;副官刘瑞麟率蒯书礼营为北路,经甘孜进援昌都;本队三个营驻雅安,相机应援。朱森林以南路藏军势大,设防坚固,力请集中兵力于南路,尹昌衡未允。朱部至打箭炉后,以军孤势单,迟疑不敢前进。尹

昌衡遂亲赴打箭炉进行动员,指出:今川边部队尽被围困,损失甚重,急需支援,只要川军进展神速,出藏军之不意,兵力虽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经过动员后,川军遂分两路并进。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为北路督队官的刘瑞麟,率蒯书礼营由打箭炉出发,日行百余里,往攻道坞(今四川道孚)。沿途扬言尹都督率师十万亲征,即将到达。藏军闻讯,不战而溃,道坞、瞻对(今四川新龙)之围遂解。刘瑞麟便令边军牛运隆部守道坞,刘筱廷部守瞻对;令杜培基、刘赞廷率部从间道驰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顾复庆、时传文、朱宪文等营往援昌都。当时,驻守巴塘的顾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围三月有余,

粮弹将尽,水源断绝,处境十分危急。援军到后,内外夹击,迅速解围。刘瑞麟率部突然逼近昌都时,藏军不战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击,缴获辎重无算,并俘藏军首领呼图克图①。与此同时,朱森林率南路各营亦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其先锋部队两个营,先在河口击败藏军,又于8月12、14两日收复了麻盖宗、剪子湾、西俄洛三要隘,继而向理塘进逼。围攻理塘之藏军闻风溃逃。至是,川军西进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

势收复了理塘、巴塘、昌都诸要地。于是,尹昌衡令顾占文部守巴塘,刘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盐井等地;令营长邹衍贵肃清河口一带残存藏军。

在川军进军川边之际,滇省西征军司令殷承率新军一混成协、防军十九营,从滇西北取道盐井支援巴塘。8月15日,前卫司令李学诗率部进至溜筒江附近。该地藏军依险据守。经李部奋力攻击,藏军退守隔江之墨里村,并斫断江上溜索,以阻滇军前进。李学诗派人另架溜索,命防军、土军各四个排溜渡过江,迂回墨里村。藏军又将村外木桥砍断,据险死守。16日,滇军发起猛攻,于下午3时将该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丽江,随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郑开文为左纵队长,率步兵四大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槍兵各一小队①及李学诗的西防国民军,取维西大道直趋盐井;以姜梅龄为右纵队长,率步兵三中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槍兵各一小队及杨汝盛的西防国民军,取中甸大道直趋乡城;司令部及其余各队暂驻丽江,相机进止。

滇军经充分准备后,于8月26日夜突袭侵占盐井之藏军。经激烈战斗,将藏军击溃,并俘其指挥官鲁宗甲约,遂克盐井。

当滇军向川边进军时,怀有军阀割据思想的尹昌衡竟发电阻止,声称“川军围攻理塘,不日可下,滇军无须由维(西)援巴(塘),请由原议,直抵拉萨”②。滇军收复盐井后,尹再次电阻,并令顾占文部向盐井一带开进。蔡锷则连电北京政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规复西藏”为由,要求继续向川边进军。川、滇两军互相攻讦,矛盾加深。后尹昌衡以“若滇军兼进,酿成(英国)交涉,则咎不在川”①为辞,要挟中央。北京政府恐“两军逼处,别生枝节”,遂于9月致电蔡锷,令滇军酌留陆军一大队及防军一、二营,专顾滇省门户,余悉撤回。滇军的平乱作战至此遂告结束。

当川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基本完成后,尹昌衡认为:“控边制藏,非同时并举,无以全领土、维国权”②。根据这一方针,他对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作了如下部署:命邹衍贵营驻打箭炉、河口,保护川军的后方供应线;命朱森林团为南路,驻巴塘、理塘,相机进攻稻城、乡城;命团长向树荣率所部两个营及陈步三营为北路,进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邓柯);从朱、向两团中各抽一营驻昌都,作为机动部队;以打箭炉为大本营,随时策应南北两路。不久,南北两路部队连战皆捷,惟乡城久攻不下。之后,尹昌衡任命黄煦昌为司令,由他指挥集中于昌都一带的川边部队,命张茂林为前锋,率部进据江达,待命入藏。

三、英国胁迫北京政府停止向西藏进军

西征军在川边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引起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亲英分子的极度恐慌。为了制止川军入藏平乱,英国于1912年8月17日令驻华公使朱尔典出面干涉,以“不承认中华民国,并以实力助藏‘独立’”①相威胁。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正急欲获得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遂屈从于英国的威胁,于9月下旬一再电令川军停止入藏,以江达为界,“先行肃清川边,万勿越境深入,致启外衅”①,从而丧失了进军西藏的良机。

四、击退藏军向川边的第二次进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军经波密窜至川边,再次向川军发动进攻。乍丫、江卡、盐井等地首当其冲。川军陈桂亭营败退巴塘,舒云山营被围于南墩(盐井东北约四十公里)。巴塘守军粮食已绝,正欲撤退。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驰援,才守住巴塘。不久,黄煦昌率部至乍丫,与顾占文部夹击东犯之藏军。激战十余次,将其击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围遂解。藏军战败后,在嘉裕桥(今西藏洛隆东北之嘉玉桥)以西密布碉卡,驻扎重兵,进行防御,并派人四出煽动藏民,准备伺机再行进攻。尹昌衡根据北京政府提出的“步步稳进,以期慎固封城”②的方针:令刘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军,南控江卡;顾占文部守巴塘,南防盐井,东控乡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顾军,南防稻坝;刘筱廷部驻甘孜,镇守北路。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无事坚守不动。另由嵇廉率兵六百于乡城一带游动,以牵制该地藏军。

1913年初春,藏军连续向嘉裕桥、江卡发动进攻,均被川军击败,遂退守烟袋塘(乍丫西),并继续增兵。刘瑞麟见藏军势众,遂调昌都彭日升、时传文两营由西北方向,傅青云、牛运隆两营由乍丫方向,对烟袋塘藏军实行夹攻。2月28日,傅、牛两营首先发动进攻,将凭借碉房、哨卡顽抗的藏军击退。3月3日,彭、时两营进至距烟袋塘十余里处,发现藏军据守山顶,碉卡密布,难以从正面进攻,遂派数十人绕至山后,实行偷袭。藏军猝不及防,惊惶逃窜。彭、时率部追击,与傅、牛两营会师,将烟袋塘之藏军击溃。上万藏军纷纷西撤。至此,藏军的第二次进攻又被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