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历史文化

贺岁片的发展历史

编辑:古诗文网发布时间:2022-07-25

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

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当年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

1997年著名导演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该片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项大奖。《甲方乙方》在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其中影响最大、票房最高的要属1999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特邀冯小刚赴美拍摄的《不见不散》。

在中国,香港是最会制造娱乐神话的地方。贺岁片在香港的出现和成长不仅在意义上创造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档期,更让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香港贺岁片形成和发展,不少电影大腕也都是与“香港贺岁”一起成长。80年代初,是香港贺岁档的形成时期。虽然一开始贺岁的概念还比较朦胧,但是1981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摩登保镖》的成功,无疑让后来的“贺岁片”立了一个标榜,于是大家便把其卖点集中到了喜剧这一类型上。

从20世纪80年代的贺岁片演员阵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参与演出的,基本是一些擅长演绎喜剧的本色艺人。比如《富贵逼人》系列里的董骠、沈殿霞,还有内地观众最早接触到的由香港导演洪金宝执导的贺岁片《福星高照》里的吴耀汉、曾志伟等。这个时期的香港贺岁片卖点完全是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而非艺人的人气。

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由当红人气偶像担纲的贺岁片。像周润发所主演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花旗少林》等。张曼玉曾参与《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东方三侠》、《东成西就》等贺岁片的演出,那几年也正是它在香港影坛渐入佳境的时期。

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香港贺岁片的成熟和鼎盛时期,贺岁片几乎成了可以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贺岁片的演员阵容,不仅可预期影片的票房,甚至成为港产贺岁片运作的潜在规则。而说到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驰,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成龙。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贺岁市场是周星驰的天下。那会无厘头喜剧迅速走红,周星驰自然也成为贺岁片的常客,几乎每年农历新年期间都有作品问世。像1993年获4000万票房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4500万的《大话西游》,1996年3600万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4800万的《家有喜事》,1999年3000万的《喜剧之王》等等,都是星爷为观众献上的新年贺礼,而且每部都是堪称当年最卖座的香港影片之一。

一直是香港电影顶梁柱的成龙大哥介入贺岁档领域的时间比星爷要晚一些,但是他的介入,却让贺岁片出现了一个新转机。1995年岁末,成龙大哥的《红番区》成为第一次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1996年、1997年,成龙借着《红番区》的成功,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也频频得手。这都给内地电影人极大的启示。

贺岁片几乎已成为华人地区的一种新年习俗。但是进入21世纪的香港贺岁片却失去了一人独大的优势,内地、好莱坞都从混沌中清醒过来,于是,三者在贺岁档拉开了电影的又一个战场。香港影人一直都把“贺岁”进行到底,但新世纪的贺岁档却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市场。

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问世,使内地贺岁片开始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生命与灵性。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这时的香港贺岁有点无奈,大场面、大制作不敌好莱坞,其一贯的喜剧风格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尽管有不少可以立志不倒香港影人出产了《功夫》、《无间道》之类的好片,但是由于烂片频频出现,几部好片实在难保香港的的绝对主力位置。